一、单择 题1. 在启动凝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血小板 B.F 叽C.F > D .F 皿 E.凝血酶2. 正常时表达TF 的细胞是() A.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血液单核细胞 D.嗜中性粒细胞E.巨噬细胞3. 局部组织损伤后 TF 启动的凝血过程不能扩大的原因是由于血液中存在 ()4. TF-叽a 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因为激活了5. 血小板的激活剂不包括 ()6. 血小板释放反应中,致密颗粒可释放()E.凝血酶敏感蛋白7. 在抗凝系统中不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的是8. 使AT-皿灭活凝血酶作用明显增强并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是9. 肝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抗凝物质是10. 激活的蛋白C(APC)可水解()11. APC 阻碍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由于其灭活了12. APC 的作用不包括()D.限制F Xa 与血小板的结合13. 可使PK 分解为激肽释放酶的是14. 可通过外源性激活途径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是15. 激活TAFI 所必需的高浓度凝血酶的产生主要依赖于16.不受Vi t K 缺乏影响的凝血因子是 ()19. 使AT-皿消耗增多的情况是()第十——早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A.PCB.AT-皿C.肝素D.TFPIE.PSA.F WB.F EC.F XD.F 幻E.F 刘A.ADPB.凝血酶C.TXA2D.PGI2E.肾上腺素A.5-HTB.纤维蛋白原C.TXA2D.纤维连结蛋白A.AT-皿B. a 2-APC.PCD.C1抑制物E.HC HA.PGI2B.NOC.ADP 酶D.APCE.HSA.TXA2B.NOC.TMD.TFPIE.PCA.F HB.F 皿C.F VD.F 叽E.F XA.F HaB.F VaC.F 叽aD.F EaE.F 幻aA.水解F VaB.水解F WaC.水解F Ha E.灭活 PAI-1A.F WaB.F EaC.F XaD.F ^aE.F 刘 aA.激肽释放酶B.F 刃aC.uPAD.凝血酶E.F >aA. F 刃aB. F XaC. F XaD. F WaE. F 叽aA.F HB.F XC.F WD.F KE.F 皿17.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APC 抵抗的凝血因子是() A.F HB.F 皿C.F WD.F VE.F W18.全身性 shwartzman 反应促进DIC 发生的原因是() A.抗凝物质合成障碍 B.血液高凝状态 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D.微循环障碍E.纤溶系统受抑制A. 肝功能严重障碍B. 口服避孕药C.DIC25. 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 )C. 小血管内血流淤滞D. 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26.关于D-二聚体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 D-二聚体增高B. 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 增高,D-二聚体并不增高C. D- 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D. D- 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的产物E. D- 二聚体是 DIC 诊断的重要指标 27. DIC 时,血液凝固性表现为 ( )A.凝固性增高B.凝固性降低C.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D. 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E. 凝固性无明显变化28.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 DIC 是因为()6 .简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使 F Wa -TF 失去活性的机制7 .简述TM-PC 系统的抗凝机制。
A. 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C. 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 E.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 29. TF-皿a 复合物经传统通路可激活 () A.F V B.F X 30. F-皿a 复合物经选择通路可激活: A.F V B.F X 二、问答题 1.简述各种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 2 .简述严重感染导致 DIC 的机制。
3 .简述DIC 引起出血的机制。
4.简述引起APC 氐抗的原因及其机制。
5.简述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TAFI ) B 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D.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C.F 皿D.F 刃E.F HC.F 皿D.F 刃E.F HDIC 的机制抑制纤溶过程的机制 D. 肾病综合征E. AT-皿缺乏、异常症20. DIC 患者最初常表现为 ( ) A. 少尿B. 出血C. 呼吸困难21. 导致DIC 发生的关键环节是() A.F 辺的激活B.F 皿的大量入血D.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D. 贫血E. 嗜睡C. 凝血酶大量生成E.F V 的激活22. 急性DIC 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减少,其中减少量最为突出的是:A.纤维蛋白原B.凝血酶原C.Ca2+D.F XE.F 辺23. DIC 引起的贫血属于 ( )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溶血性贫血B. 失血性贫血C. 中毒性贫血E. 缺铁性贫血24. DIC 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 ( )A.大量微血栓形成B. 凝血功能失常C. 纤溶过程亢进D.凝血物质大量被消耗E. 溶血性贫血A. 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B. 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E. 小血管强烈收缩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参考答案】一、单择题1. D2.A3.D4.C5.D6.A7.C8.E9.D 10.C 11.B 12.C13.E 14.C15.A 16.E 17.D 18.C 19.C 20.B 21.C 22.A 23.D 24.B25.B 26.D 27.C 28.D 29.B 30.E二、问答题1.缺氧、酸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严重感染、内毒素等原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受损可产生如下作用:(1)促凝作用增强,主要是因为:①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TF,启动凝血系统,促凝作用增强;②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后可通过F刘a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2)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
主要表现在:①TM/PC和HS/AT川系统功能降低;②产生的TFPI减少。
(3)血管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降低,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而PAI-1 产生增多,(4)血管内皮损伤使NO PGI2、ADP酶等产生减少,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功能降低,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
(5)胶原的暴露可使F刘激活,可进一步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等。
激肽和补体产物(C3a C5a)也可促进DIC的发生(图11-1 )。
缺氧、酸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严重感染、内毒素,, + TM/PC + 步释放TF 胶原暴露HS/AT 川tPA PAI N© 、PGI2、ADP酶图11-1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DIC机制示意图2. 严重的感染引起DIC可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内毒素及严重感染时产生的TNF a、LI-1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可使TF表达增加;而同时又可使内皮细胞上的TM HS的表达明显减少(可减少到正常的50%左右),这样一来,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原抗凝状态变为促凝状态;②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使血小板粘附、活化、聚集并释放ADP TXA2 等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促进微血栓的形成。
此外,内毒素也可通过激活PAF,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③严重感染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激活白细胞,激活的白细胞可释放蛋白酶和活性氧等炎症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使其抗凝功能降低;④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而PAI-1产生增多。
使生成血栓的溶解障碍,也与微血栓的形成有关。
总之,严重感染时,由于机体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不足,血小板、白细胞激活等,使凝血与抗凝功能平衡紊乱,促进微血栓的形成,导致DIC的发生、发展。
3. DIC 导致出血的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DIC 时,大量微血栓形成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 V、F忸、F X等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明显减少,使凝血过程障碍,导致出血。
(2)纤溶系统激活:DIC时纤溶系统亦被激活,激活的原因主要为:①在F刘激活的同时,激肽系统也被激活,产生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可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 从而激活了纤溶系统;②有些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器官,如子宫、前列腺、肺等,由于大量微血栓形成,导致缺血、缺氧、变性坏死时,可释放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系统;③应激时,肾上腺素等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④缺氧等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也增多,从而激活纤溶系统,纤溶系统的激活可产生大量纤溶酶。
纤溶酶是活性较强的蛋白酶,除可使纤维蛋白降解外,尚可水解凝血因子如:F V、F忸、凝血酶、F刘等,从而导致出血。
(3)FDP的形成:纤溶酶产生后,可水解纤维蛋白原(Fbg)及纤维蛋白(Fbn)。
产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或FDP这些片段中,X,Y,D片段均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Y,?E 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
此外,多数碎片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
这些均使患者出血倾向进一步加重。
4. 产生APC抵抗的原因和机制主要为:( 1 )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有高滴度抗磷脂抗体,APA可抑制蛋白C的活化或抑制APC的活性及使蛋白S减少等作用,因而产生APC抵抗。
(2)FV基因突变产生的APC抵抗:现认为,APC灭活FVa的机制是:APC与FVa轻链结合,分解FVa重链的506、306、679三个位点上的精氨酸(Arg ),而使其灭活。
同时,被APC 分解的FVa作为一种辅助因子也参与APC对F W a的分解。
因此,FV具有凝血作用的同时,由于促进了APC分解F W a也发挥着抗凝作用。
当FV基因核苷酸序列第1691位上的鸟嘌呤(G变为腺嘌呤(A)(G1691A时,则所编码的蛋白质506位上的精氨酸被置换为谷氨酰胺,这一变化不仅使FVa对APC的分解产生抵抗,也同时使F W a对APC的分解产生抵抗。
同样FV分子306位上的精氨酸被苏氨酸(Thr)置换(Arg306Thr)也可产生APC抵抗。
APC抵抗可使抗凝活性明显降低,而FVa、F W a的促凝活性明显增强,导致血栓形成倾向。
此外,因为蛋白S作为APC的辅酶,可促进APC清除凝血酶原激活物中的F X a,发挥抗凝作用。
蛋白S缺乏也可产生APC抵抗;而抗PC抗体当然也可产生APC抵抗。
5.TAFI 抑制纤溶的机制: TAFI 抑制纤溶的机制目前认为,凝血发生后,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部分被降解的纤维蛋白分子中C末端赖氨酸残基可以和纤溶酶原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同时并与tPA 结合为tPA - 纤维蛋白-纤溶酶原复合物,其中tPA 分解纤溶酶原产生纤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