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十二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A型题1.DIC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为A.血液凝固性增高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B.血液凝固性降低 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答案] C[题解] 在DIC发病中,早期凝血过程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阶段,形成大量微血栓。

随着凝血过程的激活,凝血物质不断被消耗,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故在DIC晚期时血液又转为低凝状态,临床发生多器官明显出血。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 D.纤溶亢进B.凝血酶原的激活 E.凝血功能异常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答案] E[题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和消耗,凝血酶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亢进。

3.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A.败血症D .胰腺癌B.宫内死胎 E.器官移植C.大面积烧伤[答案] A[题解] 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病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创伤及手术。

其中感染性疾病居首位,约占所有原发病的1/3。

4.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触发是由于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出的组织因子与下列哪一凝血因子结合而开始的?A.凝血因子Ⅹ D.凝血因子ⅧB.凝血因子Ⅸ E.凝血因子ⅦC.凝血因子Ⅺ[答案] E[题解]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组织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而开始的。

5.激活的凝血因子Ⅶa与组织因子(TF)复合物可激活A.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Ⅹ D.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ⅫB.凝血因子Ⅹ和凝血因子Ⅸ E.凝血因子Ⅸ和凝血因子ⅪC.凝血因子Ⅲ和凝血因子Ⅷ[答案] B[题解] Ⅶa-TF复合物既可激活Ⅹ因子(传统通路),也可激活Ⅸ因子(选择通路),从而启动凝血反应。

6.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是通过活化A.凝血酶原D.Ⅻ因子B.维蛋白原E.组织因子C.钙离子[答案] D[题解] 多种病因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使内皮胶原暴露,因其表面带有负电荷,因此血流中的带正基团的因子Ⅻ与其结合,转变为有活性的因子Ⅻa,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7.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是A.组织凝血因子大量入血 D.纤溶酶原激活物生成增加 B.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E.凝血因子Ⅴ的激活 C.凝血酶生成增加[答案] C[题解] 各种不同的病因可通过不同的途径激活体内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或)内源性凝血途径而诱发DIC,外源性凝血途径或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的关键环节是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激活物—凝血酶生成增加。

8.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诱发DIC的机制是A.机体抗血栓形成能力降低 D.继发细菌感染 B.激活凝血酶原E.增加组织因子的释放C.激活纤维蛋白原[答案] A[题解]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使活化的凝血因子、FDP、细菌、毒素、异物等不能及时清除,机体抗血栓形成能力降低。

9.肝功能严重障碍诱发DIC与下列哪一过程无关?A 抗凝血酶-Ⅲ生成减少B.血小板生成减少C.清除凝血因子Ⅸa、Ⅹa、Ⅺa的作用减弱D.组织因子释放增多E.解毒功能障碍[答案] B[题解] 肝脏不具备生成血小板的功能。

10.妊娠末期时,下列哪一项不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A.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 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增多B.抗凝血酶活性降低E.高脂血症C.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加[答案] C[题解] 妊娠时,随着孕周增加,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逐渐增多,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增多,胆固醇、磷脂及甘油三酯也均可增加,而抗凝和纤溶活性物质,如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尿激酶等却减少,故易诱发DIC。

11.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一项因素关系最密切?A.凝血因子Ⅻ的被激活 D.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和纤溶活性增强 E.血管通透性增高C.抗凝血酶物质增加[答案] B[题解] DIC患者出血的原因是随着微血栓形成有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加强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它们都有抗凝血的作用。

12.DIC患者晚期出血的原因A.凝血系统被激活 D.凝血系统活性大于纤溶系统活性B.纤溶系统被激活 E.凝血系统活性小于纤溶系统活性C.凝血和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答案] E[题解] 在DIC晚期,因凝血物质消耗性减少和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使纤溶系统活性大于凝血系统活性,表现为出血。

13.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A.纤维肽A(FPA)和纤维肽B(FPB) D.交联纤维蛋白(Fbn)B.纤维蛋白单体E.D-二聚体(DD)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答案] C[题解] FPA和FPB是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时放出的两种短肽。

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为一些可溶的多肽碎片,包括D和E片段及它们的中间产物X和Y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14.子宫、肺等脏器手术或损伤出血导致原发性纤溶亢进时,以下哪项实验室检查是不正确的?A.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D.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B.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E.D-二聚体增高 C.凝血酶时间延长[答案] E[题解] 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原产生交联纤维蛋白,而后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最后生成D-二聚体,所以D-二聚体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指标。

而子宫、肺、卵巢、肾上腺、前列腺等脏器富含纤溶酶激活物,手术或损伤时导致的属于原发性纤溶亢进,血中FDP增高,D-二聚体却不增高。

15.下列哪一项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0.461,0.388,03临床) 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D.微循环障碍B.血小板大量减少E.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作用C.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答案] D[题解] 在DIC时,随着凝血物质被激活,形成大量微血栓,继之凝血物质因消耗而减少,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它们都有抗凝血和促进出血的作用。

而微循环障碍时有利于DIC的发生,本身并不直接导致出血。

16.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与下列哪一项因素有关?A.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B.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E.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C.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答案] D[题解] 皮质激素能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当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显著降低,故容易诱发DIC。

17.DIC产生的贫血属于A.中毒性贫血D.缺铁性贫血B.失血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C.溶血性贫血[答案] C[题解] DIC时微血管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网将红细胞割裂成碎片而引起的贫血,称其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8.裂体细胞的产生是因为A.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D.微循环血液“泥化”淤滞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 E.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C.异型输血[答案] B[题解] DIC发生时,主要是微血管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网割裂红细胞所致。

缺氧、酸中毒及内毒素造成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是红细胞损伤的原因之一。

19.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是检测A.纤维蛋白原 D .凝血酶原B.纤维蛋白单体 E.纤溶酶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答案] C[题解]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降解成纤维蛋白单体,而纤溶酶使纤维蛋白(原)降解成FDP,纤维蛋白单体和FDP中的X片段可与①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和②纤维蛋白晚期降解产物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

副凝试验利用鱼精蛋白使上述可溶性复合物中的纤维蛋白单体和FDP中与X片段解离,然后纤维蛋白单体又各自聚合成肉眼可见的凝胶状物析出,这种不经凝血酶的作用而引起的凝集反应称副凝反应。

20.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易诱发DIC,主要是由于:)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微循环血流淤滞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加[答案] B[题解] 妊娠时,随着孕周增加,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逐渐增多,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增多,胆固醇、磷脂及甘油三酯也均可增加,而抗凝和纤溶活性物质,如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尿激酶等却减少,故易诱发DIC。

二、名词解释题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答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的增加而引起的一种以凝血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2.裂体细胞(schistocyte)[答案] 在DIC出现的溶血性贫血中,外周血涂片中出现一些形态特殊的变形红细胞,其外形呈盔甲形、新月形、星形等,统称这些变形的红细胞为裂体细胞。

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答案] DIC时,出现一种由于微血管病变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因受微血管内纤维蛋白丝切割、挤压而引起碎裂,外周血中出现各种裂体细胞。

裂体细胞出现为溶血的表现,因溶血而导性贫血。

4.D-二聚体(D-dimer)[答案] 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的产物,DIC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5.FDP(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答案]纤溶酶水解Fbg及Fbn产生的各种片段的统称。

三、简答题1.DIC病人发生贫血的机制[答题要点] ①微血管内纤维蛋白丝网的形成,对通过红细胞的割裂;②缺氧、酸中毒等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③出血使红细胞减少。

2.DIC病人发生广泛出血的机制[答题要点] ①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性的减少;②继发性纤溶系统的激活;③FDP 的形成;④微血管的损伤。

3.肝功能严重障碍患者为何易发生DIC?[答题要点] ①肝脏合成抗凝血物质减少;②肝脏灭活凝血因子功能下降;③肝细胞坏死释放组织因子;④吞噬解毒功能下降。

4.什么是D-二聚体?D-二聚体升高、不变或下降各说明什么?[答题要点] 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D-二聚体升高说明DIC时继发性纤溶亢进;D-二聚体不变说明原发性纤溶亢进;D-二聚体下降说明高度纤溶亢进,D-二聚体可进一步被分解。

四、论述题1.试述DIC的发病机制[答题要点] DIC的发生机制包括:①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DIC的发生发展。

②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激活激肽释放酶,激活纤溶和补体系统,导致DIC。

③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导致DIC。

④胰蛋白酶、蛇毒等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也可导致DIC。

2.严重感染为何易发生DIC?[答题要点] 许多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以及内毒素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