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27336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27336

案例分析作业
案例分析一
1、消防服务是哪一类(公共品、混合品、私人品)产品?从该产品在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来论证你的观点。

我认为,消防服务属于混合品。

为了论证我的观点,先看一下纯公共品、私人品和混合品的定义。

所谓公共品,是指在消费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1、非竞争性。

(1)边际成本为零。

这里所述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例如增加一个电视观众并不会导致发射成本的增加。

(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

如国防、外交、立法、司法和政府的公安、环保、工商行政管理以及从事行政管理的各部门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都是属于这一类,不会因该时期增加或减少了一些人口享受而变化。

此类产品增加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量,增加消费者不增加该产品的成本耗费。

它在消费上没有竞争性,属于利益共享的产品。

2、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是指某些产品投入消费领域,任何人都不
能独占专用,而且要想将其他人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不允许他享受该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所有者如果一定要这样办,则要付出高昂的费用,因而是不合算的,所以不能阻止任何人享受这类产品。

例如:环境保护中,清除了空气、噪音等污染,为人们带来了享受新鲜空气和安静环境,如果要排斥这一区域的某人享受新鲜空气和安静的环境是不可能的,在技术上讲具有非排他性。

所谓私人品,恰好与上述两个特点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在现实生活中,于公共建设、市政建设中更为广泛存在的,其实是混合品(准公共品)。

主要是体现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上的不完全。

所谓不完全,分为拥有非竞争性但是有一定的排他性(例如免费城市道路,对照上述公共品非竞争性概念完全符合,但是道路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一定的排他性)、拥有非排他性但是有一定的竞争性(例如基础教育,听课人增加不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但是学生的增加会增加聘用教师的成本,边际成本不为零)、一定条件下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我认为,消防就属于第三种,一定条件下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因为在消防警力能够覆盖一定区域的情况下,所有民众都能享受无差别的消防服务,但是当消防服务的供给跟不上需求量的上升时,居民增加会增加消防服务的成本(消防警力、消防车数量、公共消防设施等),
同样的,一旦频繁出警,也会导致部分需求无法满足,影响到其他民众享受消防服务。

所以在特定情况下,消防服务原本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消失了。

2、在我国具体情况下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为农村消防筹集资金?你主张哪种方式?为什么?
我主张政府、第三方、村民三方共同负担的方案。

我所谓的三方共同负担,并非中庸的“折衷方案”,而是三方在不同领域内分别以不同方式负担。

如果题目中的“农村消防筹集资金”是狭义的指消防服务资金,那我的答案就以下第一方面。

如果是广义的各种筹集资金用于应对防火防灾,那么以下三方面可同时开展。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农民也是纳税人,在我国领土上,只要是纳税人就有权利享受政府的公共服务(至于农民生产经营项目免税或者未达起征点,并不影响其公民和纳税人的身份)。

不能因为消防力量薄弱,就要求村民额外向民营消防队缴纳防火费。

政府加设消防力量是一个办法,或者借力民营消防队也是一个办法,但是民营消防队的费用应该由政府拨款,通过招投标和目标考核奖励来规范市场、提升积极性。

消防服务是地方收益较大的一种服务,从消防兵属于武警就
可见一斑(地方部队),消防服务对地方有较大的正外部性,所以应该通过一定的制度来要求消防武警的驻军密度。

建立健全制度来规范民营消防力量的引入。

2、引入第三方。

政府要引导行业走向,在消防力量薄弱地区增设防火财产保险险种。

相关的保费由村民承担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可以对在面向特定地区开设险种的保险公司给予税收优惠。

3、村民自行承担。

村民承担的并非案例中所谓的“防火费”,因为我已经在上文说过消防服务应该由政府买单。

村民筹集资金是用于各村建设消防民兵队伍,添置民用防火设施。

3政府会倾向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农村消防的资金问题?为什么?你能预测最终的解决方案吗?
从实际情况(并非从公共管理的理论)出发,我觉得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是加大政府投入,同时也向村民筹集部分资金。

用于加大国有消防服务的力量或者补贴民营消防力量。

另外,也很有可能会参考“河道管理费”这种专项附加费的方式,在全省开征附加费,用于补贴防火专项工作。

案例分析二
1、相对已有的污染总量控制政策来说,采用交易对于解决污染问题有何好处?
控制总量的好处是,政府可以采纳环保部门专家的专业建议,设定一个污染物年承受临界点。

将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在当地环境自净能力外加当地环保设施净化能力之内。

同时,允许污染物排污权的交易,促使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提高单位排污的经济利润。

同时,倒逼技术落后的企业也采取技术革新,否则既定的排污量所对应的产值难以支撑整个企业生存,落后企业或是技术革新,或是将排污权卖给先进企业,获得一定经济补偿。

同时,整个区域在排污量不变的前提下,产值大大增加,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3、关于案例所介绍的交易制度,请分析其运行可能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
我认为会产生以下几个问题:
1、初始排污权的分配问题。

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新概念,初始的分配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制约着企业日后的发展。

所以到底按照什么标准来分配初始配额是个难题。

按照往年产值
或者或者企业某些规模性指标?眼下看似比较平衡,但是长此以往强的越强,弱的越弱,造成寡头垄断,不利于市场效率。

另外,初始的分配,很容易造成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力寻租。

2、总量的刚性问题。

经济发展一般而言是呈上升趋势的,哪怕有的企业通过技术革新,能够有效减少单位产品对应的排污量,也不会满足于维持生产规模平白降低排污量,一般都会将既有的排放量用足,生产更多产品,以便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所以某个区域的排放总量,只能通过有关部门进行上调,而不会下降。

但是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周期性的,并不是一成不变,还会受到气候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如果环境承受能力下降,而排放量不变的话,对环境的压力依然是非常大的。

3、隐形的准入机制不利于市场竞争的问题。

当初始配合分配完毕后,若无企业推出市场,则新企业无法加入,即便有老企业退出,若其排污权被其他老企业收购,而未转让给新企业,那么新企业依然因为没有排污权而难以涉足某些行业,这对市场竞争不利。

4、一家独大“绑架”小企业甚至监管者的问题。

当部分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有效降提高单位排放量的经济利润时,会在市场
上对落后企业产生一定的压制,当压制力大到一定程度时,经济人思维的落后企业会权衡利弊,认为将排污权出售要比死守着生产有更高利润(或是更小损失),那么就会让排污权在各企业间自由流动。

但是,若是一家企业规模和技术强大到压制几乎全部竞争对手,可以选择不购买其他企业的排污权,而其他企业经过经纪人思维的匡算,认为不生产的损失要比生产更小的时候,就会自行退出市场。

届时,一方面造成了垄断,另一方面初始排污权并未最大限额被使用,不利于市场效率(当然,对环境而言,一部分排污权被放弃而非使用,是有利的)。

4.采用交易的方法来解决污染问题和科斯定理的解决之道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两者之间又存在何差异?
科斯定理大意: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1、从排污各企业之间来讨论
(1)产权明晰是指初始的排污权分配,交易成本是指企业之间交易排污权没有过高的壁垒。

那么无论初始如何分配排污权,
企业之间能通过技术革新、产品利润、排污成本进行博弈。

最终的结果,必定是环境成本既定的前提下,有更高的产值。

(2)但是上文分析的一家独大“绑架”其他企业的情况,就会阻碍排污权在企业间自由流动。

所以又和科斯定理不一致了。

2、从当地区域内各利益方之间来讨论
(1)如果水源、经济利益、发展前景等所有要素都能量化测量,并且明晰产权,那么排污权应该也有一个初始定价,由企业认购,而监管方应该将这些经费用于环境治理、补贴给受害者,而企业用金钱买来了生产权。

至于企业愿意购买多少,环境能够承受多少,民众愿意牺牲多少,各方都会以经纪人思维博弈,最终达到均势。

(2)但是现实生活中,水源和发展前景等因素完全不可能量化,更不可能将所有权划分明确。

而且不同的人价值标准不同,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并补偿。

要匡算不同个体的得失,一方面不显示,另一方面成本巨大不可估量。

综上,科斯定理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