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有关常识,会欣赏对联;
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1.提问法。

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

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竞赛法。

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
相关对联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讲解课)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

“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

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

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

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

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

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

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

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

“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二、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提问,检查预习)
1.何谓对联?
对联,常张贴、悬挂在或镌刻于门上、柱子上。

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的历史?
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载,五代后蜀主孟昶题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1
3、第一副对联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4、对联的分类?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哀挽联、名胜联、格言题赠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5、对联的基本特点?
⑴上下两句,字数相等⑵上下两句,意思相联
⑶结构对应、词类相同。

⑷平仄相对。

⑸下联用平声韵。

⑹实词不重复,虚词可以重复。

三、对联的对法
1.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描绘一种景象。

在内容上相互补充。

出句、对句意思属同一范畴。

2.反对: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面来说,出句和对句的意思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3.串对:又名流水对。

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

四、小结。

1、对联的禁忌:一忌“合掌”。

所谓“合掌”就是上下联的意思雷同。

二忌“同字”。

即上下联同一位置不能有相同的字。

说明: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允许重复。

2、对联的基本写作方法
(1)、把握对联的基本特点;(2)、进行联想和想象;(3)、仿用已有的修辞手法;(4)、利用传统的对联口诀。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导入:
对联基础知识回顾(提问式、补充式)。

对联故事——秦观和苏小妹的故事,王羲之故事,纪晓岚的故事。

接着学生讲所搜集到的对联故事。

二、对联的撰写技巧。

注意以下三种思维角度:
(1)、相似联想: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

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2)、相反联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壮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发散联想:三朋四友朝游黄鹤楼,千军万马夜渡黑龙江。

喝茶,茶壶里没茶叶,怎能算茶,下棋,棋盘上无棋子,也可下棋。

三、牛刀小试。

1、对联试拟
蚕吐丝——蜂酿蜜辞旧岁——迎新年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江山千古秀——祖国万年青
2
劳动好似摇钱树——工作就是聚宝盆辛勤育得花朵艳——汗水换来桃李香甘做园丁为祖国添秀——愿化雨露给桃李送香
四、再赏对联。

1、婚联: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2、挽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挽蒲松龄)
3、寿联: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4、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青年时代自勉联)
五、作业
拟写对联:试为学校大门拟一副对联。

第三课时(活动课)
一、导入:
图片对联欣赏:各种常见类型的对联欣赏,学生作简单的评价,老师再稍作补充。

二、知识回顾:
1、对联基础知识回顾(提问式)。

2、各小组展示所搜集的有关资料(包括故事、精美对联等)
三、对联知识竞赛。

(分为四组,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


1、小组互考(每个小组必须出至少一个上联,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对,对上的可以加分)。

2、老师出题考学生(抢答题——可以设置为填空形式)
出上联:①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②祖国江山好;③学问藏今古;④科学能致富;⑤东湖波纹细;⑥白鹤岭前挂虹霓;
明确:对下联:①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平安)②神州面貌新;③知识汇中西;④技术可兴家;⑤西园花气浓(南山树色深);⑥桃源洞里藏神仙;
3、算分,颁奖。

五、对联再赏。

夕阳无限好,晚霞分外明。

几多风雨心难老,无限情意手犹牵。

千年修炼,难得一生牵手;万里旅途,绝无半点负心。

五、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联的基本知识,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联知识竞赛,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珍贵的文学遗产的理解,加强了欣赏能力,激发了我们对这一祖国文学遗产的热爱,对提高我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极有意义。

(说明)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设置了这三节课的对联教案,由知识的讲解到实际的运用,整个环节下来学生收获较大,特别是第三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