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优质课教案崇雅中学高中部语文组李焕送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掌握对联基本知识,学习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明确对联基本特征,组织小组讨论拟写对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之一对联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基本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对联拟写对策——拆合法教学方法:1.观察探究法。
通过细心观察几副普通对联提问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
2.讨论法。
通过拟写对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竞赛法。
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幻灯片1)课题《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一、导入:对联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是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自从04年全国各省高考卷不约而同考对联之后,对联教学备受重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
(幻灯片2)对联欣赏,说说下列对联在哪些场合可以看到:①一元复始万象更新②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③福如东海寿比南山④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⑤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二、提问,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1 学生观察以上对联,自主学习课本129页表达交流活动《珠联璧合觅佳趣》相关知识,想想要成为一副对联,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2 (幻灯片3)对联的基本知识①上下联字数相等②上下联用字不重复③上下联词性要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依此类推。
④上下联平仄要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⑤上下联内容要相联:从上下联表达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认识对联的基本特点是不足够的,重要的是运用对联的知识学习怎样拟写对联。
三学习对联拟写对策(幻灯片4)拟写对联的对策——拆合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如“扫千年旧习”,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立(建)——一代(百岁、万载)——新风正对除(革、去)——百岁(一代、万载)——恶俗(丑行)反对又如“祖国江山好”分三段对之:家乡——风景——美(大地——气象——新)(幻灯片5)总结拟写对联的要点:①把握对联的基本特征②善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如由花朵想到美人(相似),由“旧习”想到“新风”(相反),由自然想到社会人生(具体与抽象)。
想象:如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生命。
③利用传统的对联口诀: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四争联活动牛刀小试(幻灯片6)(一)请给以下地名配对乌龙潭总统府莫愁湖凤凰台麒麟门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幻灯片7)(二)评改对联1、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2、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后:(幻灯片8)(三)补充对联1.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
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_________________,弃之可惜;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2. 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
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幻灯片9)(四)对联试拟(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写在黑板上。
看哪组对得最多,对得最好)蚕吐丝——家中世界小——冬去山清水秀——杜丽夺首金,扬威雅典——刘禹锡石头城上思故国————一朝试锋,六月扬眉传佳音五小结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六(幻灯片10)作业(参考书本130页,任选一项或多项开展活动)1 拟写对联:试为学校大门、课室门、学校饭堂、图书馆拟一副对联。
2 从古典诗、词、曲作品中收集对联。
3 以课文为基础,适当向课外拓展,拟写对联。
例如:朱自清夜赏《荷塘月色》黄河浪力赞《故乡榕树》(从作业中推选出佳对张贴在教室学习园地,同学们投票选出“最受欢迎对联冠军、亚军、桂军”)教学总结:本教案用于广东版必修3 第129页“表达交流活动”《珠联璧合觅佳趣》。
在学习了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后,学生对诗词格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自从04年全国各省高考卷不约而同考对联之后,对联教学备受重视。
结合新课改注重“表达与交流”的精神,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对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之一对联的兴趣,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由于高一的学生首次正式在课堂上接触对联,而以往的经验使他们认为对对联是一件较难的事情,所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本教案注重了授予学生拟写对联的实用方法——拆合法,并把传统的对联口诀写在拟写对联之前,让学生树立对对联的信心。
同时在活动中注重题目的难易程度,讲练结合,四大题目“给地名配对,评改对联,补充对联,对联试拟”先易后难,按照一定的梯度进行,让学生尝试“可做到”的乐趣。
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题目(四)对联试拟活动中,个别学生能够联系课本所学诗词,对出较有水平的对联,如“白居易浔阳江头忆琵琶”“李太白古蜀道中叹朝廷”等等。
一些学生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对教师所出上联表示质疑,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发现。
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教学总结此课是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课(粤教版必修3 第129页《珠联璧合觅佳趣》)。
在学习了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后,学生对诗词格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自从04年全国各省高考卷不约而同考对联之后,对联教学备受重视。
必修课程目标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条线索进行描述,尤其强调语文是交际的工具,因此,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对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之一对联的兴趣,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传统文化之瑰宝。
学生除了可以通过古诗文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外,还可以通过对联来感受民族传统文化。
对联虽然常见,但学生对如何写对联却感到陌生,由于高一的学生首次正式在课堂上接触对联,而以往的经验使他们认为对对联是一件较难的事情,所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本课设计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初步学习拟写较简单的对联。
为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在课堂开始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对联,提问在生活中那些场合可看见这些对联。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欣赏了几副常见的对联,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对对联的兴趣也表现出来了。
这时,结合课本,教师提问对联的基本知识(要成为一副对联的基本条件),学生很好地总结出了“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词性相同”“上下联结构相对应”“上下联平仄要和谐”等特点。
教师适当的地补充“上下联内容要相联”(正对、反对、串对)的知识。
认识对联的基本特点是不足够的,重要的是运用对联的知识学习怎样拟写对联。
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落在如何拟写对联上。
拟写对联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介绍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是很关键的,因此我向学生推荐了拆合法。
并把传统的对联口诀写在拟写对联之前,让学生树立对对联的信心。
同时在征联活动中注重题目的难易程度,讲练结合,四大题目“给地名配对,评改对联,补充对联,对联试拟”先易后难,按照一定的梯度进行,让学生尝试“可做到”的乐趣。
“给地名配对,评改对联”难度较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活动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巩固了对联的基本知识,为下面的对联试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补充对联”环节既考查了学生的对联知识,又回顾了以往的文学常识。
在征联活动四个活动环节中,第四环节“对联试拟”是重点,也是难点,是综合考查学生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传统文化的积淀程度。
在六副对联“蚕吐丝——”“家中世界小——”“冬去山清水秀——”“杜丽夺首金,扬威雅典——”“刘禹锡石头城上思故国——”“———朝试锋,六月扬眉传佳音”中,前三副学生对得工整到味,能对出如“蜂酿蜜”“春来鸟语花香”等文雅的下联。
在第四副对联中,很多同学想到了刘翔,对出了“刘翔创佳绩,声震全球”的下联,而在“刘禹锡石头城上思故国”则有不少学生联系到了第四单元刚学的李白、白居易、辛弃疾等文学大家。
需指出的是,在“———朝试锋,六月扬眉传佳音”这副对联中,没有一个学生能对出上联,而此对联是一副悬挂在我校教学楼两侧,用来激励高三学子的对联。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生对生活的漠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举步维艰,是语文素养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征联活动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男女同学各为一组,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写出你组认为的佳对,看谁写得最好,写得最多),激发了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为培养学生运用课本所学的知识拓展教学内容的能力,我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归并,使新旧知识融合,相互渗透,我特意设计了“刘禹锡石头城上思故国——”这副对联,个别学生能够联系课本所学诗词,对出较有水平的对联,如“白居易浔阳江头忆琵琶”“李太白古蜀道中叹朝廷”等等。
一些学生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对教师所出上联表示质疑,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发现。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珍宝,唐诗宋词中不乏名联句,在学习了古典诗歌单元后,我尝试着将对联引进语文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以增强学习的趣味,加大知识的含量,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