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小说定
荷花淀派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 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 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 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 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 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结局:1957年孙犁病倒,从维熙被错划为 右派,韩映山、房树民转而从事编辑工作, 荷花淀派风流云散。
?其特定含义仅限于十七年小说创作。
?两大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 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 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 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 材等。
总体特征:单一。(题材,风格,写作方式等)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第二节 农村小说
一、概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 最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创作兴盛的原因:当时文艺政策的提倡和 重视。农村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强调政治运动 和斗争;作家立场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 致。
成绩: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 “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 烽、西戎等)、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 等)、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代表 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 《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特点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 条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 先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 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 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山药蛋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 胡正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 花》为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 料,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荷花淀派作家在美学风格上的共同之处: 就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气质看孙犁笔下白 洋淀儿女有着相通之处,就是“男有泥土 味,女有山石音。” 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 细致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心理刻画细腻 丰富,结构趋向散文风格,富于诗情画意。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的五个创作阶段: 1:建国之初:历史的转折和美学的断裂。(1949-1952)
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对新的社会的热爱和歌颂。 (1):表现婚姻、家庭、爱情的小说,如马烽《结婚》、赵树理《登 记》; (2):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如孙犁《风云初记》; (3):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千里江山》。 创作成就不高的原因: (1):作家没有找到表现辉煌的方法,不能深入生活,功力浅、层次低; (2):当时的指导思想是赶任务、写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是错误的。 (3):政治运动的阴影笼罩,造成了作家思想的不开放。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征:
一是口头性。口头性是劳动人民 传统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之一, 也是作家文学语言与民间文学语 言的主要区别之一。好的谈吐是 叫人爱听易懂的艺术。
试比较下面两段描写: 夕阳西斜,天空轻轻地抹了彩霞,湖畔的芦荻,象新 拭了的列在架子上的刀枪,青翠的小草,仿佛刚刚浴 罢。两珠留在草木叶上,被夕阳照得莹莹闪烁,堤上 的垂柳,一株株整队的平平排成一列,垂着微尾无力 的拂打。远山一望无际的翠屏,归鸟在空际散队的疏 落的游行。碧绿湖水,又缀了几多点水的蜻蜓。—— 《白马的故事》
4: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收获。(1958- 1960) 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如《创业史》、《苦 菜花》、《红日》、《红岩》、《红旗谱》 等。 原因:(1):长篇小说有相对长的周期, 在58年到60年发表的作品大致仍是56年到 57年开始创作的,是思想解放的结果。 (2):经过十年的积累,作家的思想成熟。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第三,孙犁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 女性,不仅有一种描写她们的美丽容 貌的特殊素养,而且更具有深入她们 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 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过硬本领。
三是幽默感。幽默感不但因文而异,而
且因时而异,作家个人的气质、思想感情 以及时代,社会诸因素都对幽默感发生调 味作用。赵树理的幽默与民间的相声艺术 有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鲜明地反映出 传统的劝善惩恶的民族心理。
三、孙犁
1、生平:(1913-- 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 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 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 杆铁笔”。孙犁原名孙树勋。 1944年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受 到广泛赞扬,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 作品很多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小 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 传》。新时期以来,有以散文为主的文集《秀露 集》、 《澹定集》、《耕堂杂录》、《尺泽集》、 《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 等出版。1992年又有8册《孙犁文集》出版。其中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富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 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2、建国后主要创作: 50-60年代:主要有《登记》(1950)、 《三里湾》(1954)、《“锻炼锻炼”》 (1958)、《套不住的手》(1960)等 ?其作品是对建国后农村变革的及时反映。 《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
3、为农民的写作: 1)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
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农民语言的书面化。 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
2、建国后主要作品:
创作有大量的短篇小说、散文。作品 集《白洋淀纪事》(1939-1953) 中、长篇小说:《铁木前传》 (1955)、《风云初记》(1951- 1962) ?1956年因重病辍笔。1977年后, 写有大量散文、评论。
赏读孙犁的小说,首先可以感觉到, 第一,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根基,糅进浪漫主义情 调,是孙犁艺术风格最主要的特点。 第二,孙犁的作品喷放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 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 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 风光美和人情美。孙犁的小说是风格独具的 美小说。 那一望无际的雪白的芦苇,那清澈见底、轻轻 荡漾的波光艳影,以及一叶扁舟之上渔歌唱 晚的充满着似水柔情的白洋淀女子,都拨动 了年轻孙犁那敏感而隐秘的心弦,激发了他 笑说创作充满诗意的灵感。
4、“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
1)地域特征:描写山西的风土人情 2)功利性写作:?“文以载道” 3)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 真实性 4)通俗、幽默,深受读者欢迎。
5、”赵树理现象“和赵树理的评价 史(1940年代-1970年代):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杰作”--“样 板”和“典范”--受到的批评:中 间人物和落后人物太多等--“黑线 人物”--受迫害去世
?十七年作家的集体追求。 “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 发,学到一些窍门儿。”(老舍)
2)“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 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 “提出问题--分析矛盾--解决方法--指导工 作” ?政治意图明显的功利性写作。但文本中间也有意 图空隙和裂缝。 如《“锻炼锻炼”》:“我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 事佬的思想问题。” 但实际文本透露的信息要丰 富得多。
赵树理的生平
(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小名得 意,笔名野小、吴戴 等。排行老二,上有 姐姐,下有三个妹妹, 作为赵家第三代唯一 的男孩,深受全家人 溺爱。 山西沁水县尉迟村 (因尉迟恭而得名) 人。出生于贫民家庭。 因家贫,少时即参加 农业劳动。从小喜爱 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
他来自于农村,也自觉地把农村生活 和农民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对 象。1942年以后,赵树理的小说真正 成熟并产生影响。 最著名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 (1943年9月)、《李有才板话》 (1943年12月),影响巨大。 解放后,他继续以山西农村作为自己 的创作根据地。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走那 条路》;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保 卫延安》;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 上的“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的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的作品: 触及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揭 露生活“阴暗面”。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的作品: 突破题材禁区,描写人性 人情。爱情题材。 《红豆》、《小巷深处》、 《在悬崖上》
她一路走着,看见山里的情况不同了:一块块平展展 的好地,没有种着庄稼,青蒿长得一人多高,大路上 也碰不上一个人走,满长的是草;远处只有几个女人 小孩提着篮子拔野草。——《李家庄的变迁》
二是故事性。故事性是区别中国读者的审美
情趣之雅俗、文野的标志之一。口头性必然 导致故事性。赵树理既是个说书行家,又是 个革新能手。《小二黑结婚》套用了有头有 尾、以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公式,但它化腐朽 为神奇,用母亲的婚姻悲剧开头,女儿的爱 情喜剧结尾,把悲剧与喜剧性、偶然性与必 然性巧妙地揉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