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建筑典范艺术样式—西关大屋影像解读》文学脚本
片头语:
这里是繁华的大都市
这里荟萃岭南文化
走进百年老宅
领略南粤文明
正文:
广州的荔湾区,古称西关,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出生在这地灵人杰的地方,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
这是岭南一种自康乾盛世以来沿用至今,神秘而独具特色的古老住宅。
纪念馆内的少年詹天佑铜像,与西关大屋日夜相伴,那专注的眼神,似乎还在思考着这大屋里的奥秘。
那么西关大屋究竟有什么奇妙之处,值得我们去探索呢?
西关大屋是原康乾盛世西关一带通商时的产物。
在构造方面,主要是采用砖木结构和砖墙承重的形式,抗风和抗震的性能良好。
走进西关大屋,最先看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三重门。
脚门、趟栊、大门,这样的立面处理,简朴庄重,显示出豪门大宅的气派。
脚门是第一道防御,门高约一点七米,开时可折回紧靠墙角,不阻行人,关时门上有暗锁,利于防盗。
屋内的主人通过脚门上的通花格孔,既可从门内看清来客,又阻隔了外界视线,防止窥视,好比现代家居门上安装的猫眼。
三重门的第二重便是木趟栊,工艺要求极高,要求开关灵活,走动声低。
它是由十三根左右,直径5至6厘米的圆木条,以15厘米间距,横排而成的木栅。
最上的两条固定作导轨,其余的用两条平行木板,在两头相夹,安装在门框内便可水平移动。
木趟栊关而不闭,晚上关上防盗,亦不影响通风。
那么,趟栊的锁在哪里呢?
原来在趟栊门框的一侧,有个并不起眼的倒“T”型锁孔,人要从外面进来,必须用特制的钥匙,插入孔内并轻轻向上提起,使得隐藏在门框内的插销脱离趟栊其中一根木条的凹陷处,才能把门打开。
人要想从屋内开门就简单得多了。
只需将手指伸入门后一小孔,将插销提起,便可将趟栊拉开。
现代家居的铁闸门,也是依据趟栊设计的。
然而他们的锁可就明显多了。
最后的一重木大门,是大屋的主要关防,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而成。
背后有门闩锁住,既厚重,又坚固。
三重门依天气情况开开合合,给大大的宅子营造出冬暖夏凉的效果。
那么,西关大屋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
西关大屋的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形式,由纵深方向展开。
主要厅堂在中间。
以荔湾博物馆现有的西关大屋模型为例,正门进去见到的便是正厅,这里又叫神厅,是全屋的心脏,不但空间大,气氛也尤为庄严。
是大家庭决议家庭大事,拜祭神明祖先和接待特别重要宾客的地方。
正厅后面用屏门围隔而成的房间是头房,是家中最老的长辈居住之处。
走过头房旁边的狭长通道,便是二厅。
这里陈设虽然简单,却是一家人用膳的地方。
二厅是楼上和楼下的接连之处,光线也最为充足。
广州人讲究饮食,将二厅作为重要厅堂,安插在中轴线上,想必也就不为过了。
让我们回到正厅,如果说正厅稍显严肃,那书偏便有情调得多了。
所谓“书偏”,是分居正厅两侧的书房和偏厅,偏厅是家属休息娱乐和招待朋友的地方。
长长的酸枝椅和墙上
繁多的书画对联,体现了主人家的文化品位,在正厅的另一侧书房,摆设有文房四宝、书籍,古玩等,高雅别致。
书房通风明亮,正得益于它前面那清净优雅的小庭院。
院内种植各种名贵的花草树木,不仅能让主人在读书之余,可一赏竹幽兰香,也是广州及珠三角洲一带高密度住宅区内绿化的一种特殊手法。
书偏后面根据每户需求的不同,均划分为主人房,佣人房等大小不一的房间。
而少爷房和闺女房则在二楼。
连接楼上楼下的唯一通道,正是书房一侧最末端的楼梯间。
别看这木楼梯没什么特别的,它的楼梯的级数可从来是取单不取双,这是出于忌讳,因为广州话中“双”和“伤”同音。
我们对西关大屋总体的布局总算大致了解了一番,可是在这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房屋结构中,它是怎么实现采光和通风的呢?
原来西关大屋的每一个厅,都有一个金字顶,每一个金字顶相互错落形成坡度,在这错落之间均开以窗户,保证室内有足够的阳光从上射入。
另外,屋顶还装有天窗,靠垂下来的绳子拉动,实现开合。
适应了岭南多雨闷热的气候特点。
俗话说:苏州样,广州匠。
清代的西关大屋的室内装修,集当时工艺美术之大成。
满洲窗,便是最富有特色的代表之一。
满洲窗使用的是中原传统的木框架,而镶嵌的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使用工艺品套色玻璃蚀刻画。
它采用进口玻璃进行蚀刻、磨刻或喷砂脱色的处理技术。
多以传统题材,如梅兰竹菊为内容,色彩斑斓,加上多样的窗格设计,使得满洲窗典雅秀丽。
套色玻璃蚀刻画还适用于屏门、屏风和房门之上。
例如窗顶带有圆弧形灰批模线的蝴蝶窗,便是西关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反应了当时西关文化在广州的渗透和影响。
广州老一辈的人都乐于说,西关大屋夏天很阴凉,这是因为在西关大屋的内部,有一个巨大的空气循环系统。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又称冷巷。
西关大屋内部利用了阴影来积聚冷空气,而青云巷没有屋顶覆盖,受阳光直接照射,这样就能和相对阴暗的室内形成温度差,从而加速了室内空气的环流,不断地带走太阳照射房子外表面而产生的部分热量。
因此,也就有了西关大屋的穿堂风之说。
西关大屋可以说是我国岭南建筑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但是,为什么西关大屋会有岭南特色又有中西合璧的文化特点呢?
广州在古代时,已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
清代前期,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于官僚和豪绅,鸦片战争以后,由于门户开放,中外贸易日渐频繁,商人的社会地位也逐步地得到提高,由于当时西风东渐,商贾们的住宅吸取了外来的养分,当他们返故里营屋定居时,也把江南宅第和庭园中的特色吸收进来。
因此也就造就了西关大屋兼具岭南与西方特点的建筑风格。
时光流逝,尽管西关大屋已经不再是现代的住宅模式,但是它所特有的科学和艺术的造诣,已成为现代都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美丽的羊城增添了一份浓厚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