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章 民事法律关系


人身关系。
( 2 )民事法律关系,即被民法调整了的社会
关系。(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之手不能伸的 太长。)
民事法律关系


民法总则
——
法律事实 主体 法律关系 客体 内容 法律责任 人格权 物权 债权 知识产权 继承权 亲属权
民法分则 ——— 各编
对 民 事 法 律 规 范 的 意 义
民 事 法 律 关 系 理 论 的 意 义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一)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人身、财产均如此) 。
不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是民事法律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确认的法律关系,具 有特定的范围。
并非所有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均由民法调整。

(三)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 关系。


问:在本案中,有几个民事法律事实?这些法律事实都引起了那 些民事法律关系?
案例分析要点

1 、本案中,有几个民事法 律事实?

本案中有六个法律事实。

2、这些法律事实都引起了那些 民事法律关系?



(1)拾得行为——所有权的发生 (2)合同行为——委托法律关系 (3)盗窃行为——侵权关系 (4)合同行为——保管法律关系 (5)死亡——继承法律关系 (6)加工——所有权法律关系
准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①意思通知。是指以一定的意愿为表示内容的行为。如承认的催告和拒 绝、义务履行的要求和拒绝、要约的拒绝等。 ②事实通知。是指通知对方或者公众一定客观事实为表意内容的行为。 如股东大会召集公告、承诺迟到的通知、授予代理权的通知及指名债权 让与的通知等。 ③感情通知。是指以一定感情为表意内容的行为。如被虐待或被遗弃的 被继承人对有遗产或虐待行为的继承人的宽恕表示。

2、内容
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享受的民事权利和承
担的民事义务。

民事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 民法对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调整虽 不在原关系之外产生新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得到民 法的保护和承认之后,原关系所体现的物质利益和 人身利益就可以在国家公权力的保护下得以实现, 原关系的内容也就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具有了民 事权利义务的性质。
概念:


财产权是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如物权、债权 等。
综合性权利是指由财产权和人身权结合所产生的一 类权利,如继承权、社员权。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

(二)绝对权与相对权
标准:

民事权利效力范围 绝对权,是指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 实现,并可以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又称对世权。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

(四)主权利与从权利
标准:

民事权利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 主权利是相互关联的两个以上的民事权利中,能够 独立存在的权利。
概念:


从权利是不能独立存在而从属于主权利的权利。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

(五)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与形成权
标准:

民事权利的作用 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而具有排他性的 权利(自己为)。如物权和知识产权。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 利(他人为)。如债权请求权。 抗辩权,是指对抗他人行使请求权利的权利,又分为永久的抗 辩权和延期的抗辩权。如先诉抗辩权。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依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 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如解除权、追认权等。
四、民事法律事实

(四)民事法律事实构成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也称民事法律事实的结合,
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几 个法律事实的总和。

通常情况下,一个法律事实足以构成一个民事法律 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原因,但在有的情况下, 须具备几个法律事实作为原因,才能使一个民事法 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
民事法律关系所体现的利益是民事主体的私益,包括
他们的物质利益和人身利益。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
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可分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 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方主体或三方以上的主体参加。如买卖合同关系;合伙 经营关系。 2、特定民事主体和不特定民事主体。如债权关系的主体;物 权关系。 3、双方各有一人和双方各有多人。如单一之债;多数人之债。 4、双方均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一方只享有权利而另一方只 承担义务。如买卖关系、合伙关系;赠与关系。 5、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对应关系及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平行关系。 如租赁合同关系;按份共有关系。
一、民事权利的概念

2、权利的本质
关于权利本质的三种学说:

( 1 )意思说:德国罗马法学派学者温特夏德( Windscheid , 1817-1893)所倡,认为权利之本质为意思之自由。

( 2 )利益说:德国著名利益法学派学者耶林( Jhering , 1818-1892)所倡,主张权利之本质为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问:本案涉及哪些民事法律关系?
答案与解析

答案:
1、甲乙丙村对水库的按份共有关系;
2、丙丁两村的供水合同关系; 3、戍村对丁村的侵权关系; 4、丁村对甲乙丙村的水库的侵权关系; 5、丁村对甲村鱼苗的侵权关系。

解析:
乙村“欲”将其 30% 的水库份额转让给庚村,说明这
只是其主观愿望,尚未与庚村达成协议,也就未构成 共有份额转让合同关系。


3、准法律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
联系:都是当事人的表示行为,都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且只有做出 表示才具有法律后果。 区别:民事法律行为在法律上的效果是由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 准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则依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当然发生。

事实行为


1、非表意行为,是行为人主观上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 目的,但依所在法律的规定,客观上引起了某种法律效果 之发生的行为。 2、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 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规定客观上能引起民事法律后 果的行为。
第二节 民事权利
一、民事权利的概念

1、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 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 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或 者说意思自由。
区别于政治权利(公法、公法关系、体现社会
的公共利益)。
权利:拉丁文--ius;法文--driot;德语--Recht;
英语—right。


①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它本质上是行为人设立法律 关系意图的外在表示;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当 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②法律行为依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具有设权性的 特点;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而直接发生法律后果。 ③法律行为的本质并不在于事实构成,而在于意思表示;事实行为 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能发生法律后果。 ④法律行为有效,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事实行为 的构成则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章
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 民法法律关系概述 第二节 民事权利 第三节 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
第一节 民法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1、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由民法规
范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2、民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关系
( 1 )民事关系,即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
四、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根据—— 民事法律事实

(一)概念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
变更、或消灭 1、客观性

单纯的主观意志不是民事法律事实 即何种客观现象可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是由法 律规定的
2、法定性

四、民事法律事实

(三)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 3)法力说:德国学者梅克尔(Merkel, 1836-1896)所倡, 认为权利之本质为法律上之力。依此说,权利问题由“特定利 益”和“法律上之力”两个要素组成。

法力说为当今通说。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

(一)财产权、非财产权与综合性权利
标准:

民事权利的所体现的利益的性质 非财产权是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与权利主体不可分 离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标准:客观事实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
自然事件 事件 民事法 律事实 行为 非表示行为 人为事件 法律行为 表示行为
准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
准法律行为

1、表示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旨在发生、变更或消灭民 事法律关系的行为。表示行为又分为法律行为和准法律行为。 2、准法律行为,是指表意行为中除法律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

关系,其法律事实是陈某撞死王占红的侵权行为,属 于法律事实中人的行为 ;二是遗产继承关系,其法律事 实是王占红的死亡,属于法律事实中的自然事实。
案例分析题
甲、乙、丙三村分别按 20% 、 30% 、 50% 的比例共同
投资兴建了一座水库,约定用水量按投资比例分配。 某年夏天,丙村与丁村约定当年7月中旬丙从自己的用 水量中向丁供应灌溉用水 1万立方米,丁支付价款 1万 元。供水时,水渠流经戍村,戍村将水全部灌溉了本 村。丁村因未及时得到供水,致秧苗损失5千元。丁村 以为丙村故意不给供水,即派村民将水库堤坝挖一缺 口以放水,堤坝因此受损,需2万元方可修复。因缺口 大,水下泻造成甲村鱼塘中鱼苗损失 2千元。由于发生 了上述情形,乙村欲将其 30%的水库份额转让给庚村。 (1997年卷四案例分析1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