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章 民事法律行为


【单选题】依据我国《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口头 遗嘱属于:
A.
课堂测验
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B.
C. D.
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要物民事法律行为
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
注: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且 必须在危急情况下才有效。
案例分析
2005年8月,老齐突发心肌梗塞住进医院,当时生 命垂危,老齐便将现场照顾的两个女儿叫到床边 ,口头立下遗嘱,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平分给两个 女儿。立遗嘱时有3名医护人员在场见证。一个月 后,老齐经治疗转危为安,并于同年10月份痊愈 出院。不幸的是,齐老汉于今年2月初因突遇车祸 事故死亡。在分割遗产时,两个女儿主张应当按 照老人的口头遗嘱办理;两个儿子则主张按法定继 承分割遗产。双方为此争执不休,后诉至法院。 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 立遗嘱的,先前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二、特征 1.以达到预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有意识的、自愿的 以引起预期的民事后果为目的 合法行为
2. 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 民事法律行为都必须有主体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是当事人向外部表明其意欲设立、变更、 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一个完整的民事法律行为最重要的基本因素有三 个:一是行为人;二是标的;三是意思表示。
实践性(要物)民事法律行为
不仅要求对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且要交付实物才 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问题:买卖、租赁、保管、捐赠分别属于哪种法律行为?
课堂测验
【判断题】区分诺成民事法律行为和实践的民事 法律行为的法律意义在于二者的成立和生效的 时 间不同。() 【判断题】诺成的民事法律行为,一律从当事人 承诺时起生效。() 【判断题】实践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以标的物的 交付为成立要件。()
举例
出租人甲与承租人乙签订租赁绿地东岸连城一处 住房的合同,约定以乙的女儿考上上海海洋大 学作为租赁合同生效的条件。 这个合同是否有效? 什么时候生效? 设定一定条件,并将条件的成就与否作为决定效 力发生或消灭的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即附条件 的民事法律行为。
五、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条件必须符合如下事实: 1.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2.条件是否发生不能确定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从事与其年龄、智力和 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原则上不能独立实施民事行为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内容不违背法律禁止性规定
二、无效民事行为
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因而当然不发生法律效 力的民事行为。 (一)行为人不合格 (二)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民法规定) (三)恶意串通 (四)违反法律或者公共利益 (五)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 (六)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第二章 民事法律行为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事件 法 律 事 实
自然事件 社会事件 民事法律行为 表意行为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 非表意 行为 事实行为 违法行为 发现埋藏物、不当得利 表意行为
行为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 多方法律行为: 两个或以上当事人相互平行的意思表示达 成一致方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当事人一方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债务免除、继承权的放弃等
二、有偿法律行为 和无偿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 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须向对方 支付对价的法律行为。 无偿法律行为:
三、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可由当事人请示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民 事行为。
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
(一)重大误解 (二)显失公平
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比较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撤销前效力 有效 无效的民事行为 无效
权利行使
时间限制
撤销权人
一年内
无需手续
没有
一些相关案例
一、意思表示不真实
罗马法学家留下的疑难案件
古罗马法学家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件:某男在临死 前,妻子已有身孕,遂立下遗嘱:如果妻子生 的是儿子,那么他的遗产的分配方案是: 妻子得他的遗产的1/3,儿子得他的遗产的2/ 3。如果生下的是女儿,那么妻子得他的遗产 的2/3,而女儿则得其遗产的1/3。但后来 他的妻子却给法官出了一个难题:妻子生下了 一男一女。 问:依据遗嘱,丈夫的遗产应当如何分配?
四、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
要式法律行为:
依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必须采用一定的 方式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 一般有书面、公证、签证、登记、公告、审核批 准等形式。 如:采用录音方式设立遗嘱而必须两个以上的见 证人在场见证
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不拘形式的民事法律行为 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行为的形式,只要该行为意 思表示合法,行为即可生效。
如果所附条件不可能发生,应当认定民事行为无 效。
3.条件是由当事人确定而非法定的 4.条件必须合法
【多选题】甲与乙签订了一份租房协议。协议规 定,如果乙女能考上高中,则乙租甲住房居住。 这一民事行为的性质是( ) A.既未成立,也未生效 B.已成立,但未生效 C.是附条件的民事行为 D.是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E.是可撤销的合同 【答案】:BC
案例
王平与张其系朋友,1988年2月,张其因结婚需要钱, 遂从王平处借款5000元。张其结婚后宴请一些好友。 在宴席上,其他朋友对王平开玩笑讲:“都是哥们,这 5000元还借什么,干脆给张其算了。”王平也随口 讲:“算就算了。”张其遂笑着讲:"那我就不还了,算 你送的。"
时隔数月后,王平因事需用钱,向张其催还借款。张其 对王平讲:"这钱你已当着大家说过送我的,不用还了, 现在怎么又向我要?"王平向张真解释,那是他随口开 玩笑。张真表示,他是当真的。王平多次催要无果, 遂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张真归还借款。
问题:胡铁花可否要回音响?
分析:在本案中,胡铁花与沈浪之间的赠与行为就 是虚伪表示。因为他们道彼此之间不是赠与关系, 都不希望发生该转让行为本来应该发生的法律效 力。因此该行为无效。但楚留香是善意第三人, 所以胡铁花和沈浪不能向楚留香主张该行为无效, 楚留香和沈浪之间的买卖合同是有效的。
示。
虚伪表示的特征在于:当事人都欠缺效果意 思,并不想使其行为真正发生法律上的效力。 法律效果:在当事人之间,其意思表示无 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案 例
胡铁花因为欠李寻欢的钱被法院强制执行其财产。 胡铁花为了逃避法院的强制执行,与沈浪串通, 假装将自己的财产全部赠与沈 浪。后来,沈浪因 为其分期付款的月供不足,于是将胡铁花的 “天龙”音响出售于外地商人楚留香。三人因此 发生纠纷。
条件成就与不成就的拟制
甲与乙是邻居,甲想买乙的房子,就对乙说: “如果明天早上有喜鹊飞到你的房顶上,我就 以150万买下你的房子。”乙表示同意。 第二天,甲反悔了,就一早在自家院子里放鞭炮, 结果鸟儿都被吓跑了。 因为条件不成就,甲拒绝买下乙的房子,乙是否 接受?
《合同法》第45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为自 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 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 不成就。”
条件分类
1.停止条件与消灭条件 停止条件(延缓条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要在所附条件成就时才能发生法 律效力。 消灭条件(解除条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失去法律效力。 2.积极条件(肯定条件)和消极条件(否定条件) 积极条件,是指以发生某种客观事实为其条件的内容。 如约定的“某人考上大学” 如何; 消极条件,是指以不发生某种事实为条件的内容。如约 定的“某人考不上大学” 如何;
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无须向对 方支付对价的法律行为。
赠送、继承
课堂测验
【不定项】赠与行为属于( A.单方法律行为 B.多方法律行为 C.有偿法律行为 D.无偿法律行为 )
三、诺成性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法律行为 诺成性法律行为:
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一旦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相一致,就能发生民法上的法 律效力。 双方达成协议之后,一方于交付实物前反悔而为对方造 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问题:张真是否需要还款?
因为赠与是双方法律行为,只要缺乏一方当事人 之真实意思表示即不能成立。当然,在特定条 件下,一方当事人之意思表示虽是开玩笑,但 如让对方当事人信以为真,且为迎合这一表示 而损失财产之话,一方当事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虚伪表示
含义:又称假装行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对非 真意都有认识,并且双方通谋而为虚伪的意思表
答案:B
课堂测验
【单选题】一位老人的儿子出国留学,老人将他 儿子的房屋出租给一位年轻人住,双方约定, 待老人的儿子留学回国,该房屋租赁关系终止 。该法律行为属于( )的法律行为。 A、附生效条件 B、附解除条件 C、附生效期限 D、附解除期限 【答案】B
第三节 其他类型的民事行 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条件
案例分析
甲乙经人介绍相识。准备结婚时,乙在国外搞援建项目 的叔父答应送乙一台彩电作为结婚礼物。婚后半年, 乙的叔父把彩电带回送给乙。一年后,甲乙因性格不 合,协议离婚,在分割财产时发生争议,甲要求将彩 电作价分给自己一半,乙不同意。
本案中,乙与其叔父之间是一种赠与法律关系,而赠与 行为是实践性(要物)行为,只有在具体交付标之物 时才成立。因此,乙之叔父虽然是在婚前作出赠与之 意思表示,但法律行为是在婚后才成立并生效。这就 意味着乙之彩电是婚后所得,应当作为夫妻共同财产, 在离婚时进行分割。
期限和条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
相同点:都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不同点:期限是确定的、将来一定能到来的; 而条件则属将来是否发生不确定的事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