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 从1923到1927年,川端康成相继写出了《篝火》 等一系列以美丽的少女千代为原型的自传性作品。
• 1927年《伊豆的舞女》发表,立刻引起日本文坛 的轰动。一向寂寞的川端康成,一夜之间成文坛 最引人注目的实力派新秀。
“新感觉派”
• “我们的任务是革新文艺”,“是对自然主 义最初的,也是正当的一个反动”,“是新 作家对老作家的一个挑战,可说是破坏现有 文坛的运动。” ——《文艺时代》发刊词。
• 川这端些康都成是成典功型地的找日到本了传东统西美方。文在化手和文学 的接法合上点,,川从端而则创借造鉴出了了西既方具现有代民主族义性, 又具如有意世识界流性、,心既理具分有析传等统方精法神,,融又合具有 现代到化气具小派有说的自的独己细特民 腻的族 笔文传 法学统 中。的 去散 。文化、诗
幽玄
▪表现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 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 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融会 贯通日本式的“物哀”精神 和“余情美”。
(二)川端文学的美学特色
• 川端康成的清寂、幽玄、和敬、蕴含了日 本文学自《源氏物语》以来的禅宗意识, 并与海岛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艺术风格。
• 1、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结合。 • 2、崇尚女性美。 • 3、具有悲哀美 。 • 4、崇尚虚无美 。 • 5、表现颓废美。
东西合璧
• 如在果内说容,上西以方描文写学丽对女他怨的愫影和响恋多情在纠手法 技巧葛方、面心,理那抑么郁日或本变文态学为和主东,方在文情学调对他 的影上响则则追主求要一在贯精的神朦气胧质、方幽面玄。、清丽,
对那里的女侍、少女千代产生了爱慕之情,并订 婚,但后来千代突然毁约。 • 后来,结识了温柔贤慧的秀子,他决定结束自己 的感情流浪,于是便与秀子开始了共同生活。
恋爱情结
• 永远的女性———即纯化的女性和对女性之心 的憧憬,成为贯穿川端康成文学的一条主线, “恋爱情结”成为他作品的主题。
• 川端康成说:“我虽不像人们所说,是个品行 端正但带点病态的人。但我倒是经常同许多女 性交朋友。例如我不像无产阶级作家那样,我 没有幸福的理想,没有孩子,也当不上守财奴, 只徒有虚名,恋爱因而便超越一切,成为我的 命根子。” ——《文学自传》
女性崇拜
• 孤儿的生活体验使川端康成充满了对女性 肉体之美的渴慕,并形成了“处女崇拜”、 母性崇拜等情结。
▪川端文学中的女性大都集 光洁的肉体之美、纯洁的心 灵之美、母性的温柔之美为 一体。
(三)独立于世的文学道路
• 1915年1月,川端康成在写作上所结出的第一个果实,是 自编诗文集《谷堂集》。
(一)无家可归的孤儿
• 1899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 • 1972年4月16日逗子市玛利娜公寓含煤气管自杀。 • 一岁时父亲因肺结核辞世,一年后母亲也因肺结核
去世。 • 七岁时祖母去世,从此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 • 十岁时他年仅十四岁的姐姐芳子又离开了人间 。 • 15岁祖父也弃他而去。
• “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 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二、创作概况
• (一)创作分期 • 川端的创作分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 • 战前:主要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朴素
爱情和执着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质和孤独性,以 及人与人关系的非现实性。 • 战后:除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外, 还有不少作品以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用肉感的 笔调写病态的爱,颓废色彩极为浓厚。
喻的、微妙的意味为主。
余情
• 日本文学的传统特质之一,是排斥理而尊重情,言 理也是情理结合,追求一种余情之美。这种余情美, 是哀与艳的结合,将“哀”余情化,以求余情的艳。 这里所指的艳,是表面华丽而内在深玄,具有一种 神秘、朦胧、内在的和感受性的美,而不是外在的、 观照性的美。这种艳是从颓唐的官能中升华而成为 艳的余情,是已经心灵化、净化了的,沐浴着一种 内在庄严的气韵,包含着寂寞与悲哀的意味。
• 1916年他的几篇作品在报纸、杂志上正式发表。 • 1921年川端康成在《新潮》上发表第一篇评论《南部先生
的风格》,“平生第一次拿到了稿费。” • 1923年,菊池宽创办了《文艺春秋》。为提携文学新人,
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等人都被接纳为《文艺春秋》的编辑。 这使他又接触到一批文学界同仁。
• 1923年各种文学团体蜂起,为了表达自己的文学 见解,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片冈铁兵、今东光、 石浜金作、中河与一等作家,筹划创办了同人刊 物《文艺时代》。
与表现主义文学的区别
新感觉派
表现主义
“主客一体”的物我合一 主客对立
表现主义作为感受世界的 一种方式
表现主义文学所表现和探 索的往往是一些抽象的、 带哲理性的社会和人生的 问题
超社会性、超政治性
社会性、批判性
• 30年代日本文坛上盛行新心理主义文学,在此影 响下,川端康成创作中虚无倾向愈见加重。
寻求古代日本的美
• “败战以后,我只能回到日本自古以来的悲哀中去。我对战 后的世态、风俗,一概不信,对现实也不相信。”
• “川端的文学作品具有一种悲剧的特点,即从战后混乱的现 实中,寻求古代日本的美。”
• 《山之音》、《千鹤》、《古都》 • 从1949年开始,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进入多产期。 • 从1955年起,随着美国学者塞登斯蒂克翻译的《伊豆的舞
岛村
• 岛村坐食祖产,游手 好闲,耽于想象,喜欢 沉溺于非现实世界的幻 想之中去追求和捕捉瞬 间的美感。他在梦幻的 人生境界里尽兴地谛观 人生的。他对现实人生 采取的是一种东方式的 虚无态度。
• 岛村就是作为一个视角人物而设置的, “他 似乎只不过是作为一个男子存在罢了,大概只 是象映照驹子的镜子那样的东西吧。”其虚 无缥缈的双眼映现着驹子娇美的外观乃至哀 愁的内心世界,也映现着叶子的虚幻与空灵, 叶子和驹子只不过是一个角色、一个形象的 分裂而已,驹子即叶子,叶子即驹子,她们在岛 村这面镜子的映射下交相辉映,融为一个整体, 寓示着生命本真的生存状态及生死统一的永 恒魅力。
女》、《雪国》等小说,川端康成的作品开始走向世界。 • 1968年,以《雪国》、《古都》和《千只鹤》等代表作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授奖辞
• “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 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 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 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 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全日本卷入了战争游涡。 川端康成为表示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保持一颗宁 静、平和、清寂的日本心,他躲进了自己的别墅, 过着置身时局之外的生活。 “作家除创作与本人 个性相一致的文字外,没有其他事可做。屈从时 局的作品和人格是不足取的。”
• 1935 ——1948年创作 《雪国》
川端文学的美学特色形成的思想渊源
• 1、没落家世 。 • 2、孤儿遭遇。 • 3、亡国末世之民观念。 • 4、佛教教义与日本文学传统的影响。 • 5、西方现代派文学 。
三、经典分析《雪国》
《雪国》素材地
越后汤泽
(一)遥远的雪国 虚幻的人 ——情节与人物形象
《雪国》写的是来自东京的一位坐食祖产 的中年男子岛村,三年中先后三次来到 北方的“雪国”与名叫驹子的年轻艺妓 见面厮混。他一边迷恋于驹子美丽的肉 体,一边又陶醉于另一个山村姑娘叶子 的超越世俗的美。
川端康成的生平及 创作道路
一、作家生平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 Kawabata Yasunari1899-1972)的文学创作活动,始于20 世纪20年代初,终于70年代初,历时约50年,他 是日本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968年,以《雪国》、《古 都》和《千只鹤》等代表作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 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 的亚洲作家。
而是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
岛村心态感觉图
俗世
生女
的性
悲的 哀受
难
驹 子
天河
女死
性的
叶
的大
子
归同
宿
现实 之美
理想 之美
(二)爱的徒劳 生之虚幻 ——思想与主题
• 作品的核心是描写情爱,而作品的基调是 虚无。
• 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行为、场地背景等 虚实相接,亦真亦幻,弥漫着浓重的虚无色彩。
• 现实中的爱情往往是一种虚妄、一种徒劳, 生命也是一种美的徒劳。
驹子*叶子
• 在岛村的感觉里,驹子肉体的、现实的美, 一旦被占有就失去了魅力,以往的追求“如 同一场幻梦”。叶子精神的、 非现实的美,则始终是不 可企及的,最终还是归于 虚空。
驹子是触觉的、生理的、空间的美
• 驹子是岛村“凭着指头的感触而记住的女 人”。驹子的美是感官的美,她是“带着热和 光”走近岛村的,是一种让岛村竭力依恋的现 实之美:当他迷糊之中头枕在驹子热乎乎的东 西上时,“一阵热气沁进脑门,他这才直接感 受到自己的存在。随着驹子的激烈呼吸,所谓 现实的东西传了过来”。而正是这种感官的 现实美让岛村无比感伤;在他眼里,驹子“那 抹上了厚脂粉的肌肤,丰满得令人感到一种无 端的悲哀”。这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美好易逝 的伤感。
《雪国》的虚无主题
• 《雪国》中的虚无是远离 现实,摆脱世俗的系累,从 而发现和追求更高远的美的 境界、精神的境界。正如岛 村所做的那样,远离家眷, 到世外桃源般的“雪国”去 体味精神的逍遥、体悟精神 的虚空。这种虚空是主体与 客体的交融,从而灭我为无。
(三)艺术成就——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 1、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 “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文艺;没有新 的表现便没有新的内容;而没有新的感觉, 则没有新的表现。” ——《新进作家的新倾 向解说》(1928)
• 文学主张见教材P326.
禅宗
• 这与其说是表现主义的理论主张,不如 说是以禅宗为核心的东方传统的物我合—的 宇宙观和认识论。
• 川端敏锐地发现了表现主义与东方思想的 契合点,那就是强调主观感受、主观精神的 绝对性和直觉的力量,而不把再现客观现实 作为自己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