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综合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下综合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6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萦.带(yínɡ) 收敛.(lián) 目不窥.园(kuī)B.殷.红(yān) 挚.友(zhì) 义愤填膺.(yīnɡ)C.诘.问(jí) 修葺.(qì)慷慨.淋漓(kǎi)D.朔.气(sù) 污秽.(suì) 妇孺.皆知(rú)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积攒瞬息波澜壮阔来势汹汹B.澎湃怪诞深恶痛绝锲而不舍C.元勋迭起无遐及此大庭广众D.锁闭衰微锋芒毕露鞠躬尽瘁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我们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要从大局出发,大处着眼,统筹规划。

B.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C.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D.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在比赛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选手却能勇敢面对。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2分)A.如何让古典音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并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些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悟。

B.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C.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旁边悠闲漫步。

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和《死水》。

B.鲁迅在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了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C.《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间的史事。

D.《卖油翁》选自《归田录》卷一,作者欧阳修,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7.默写古诗文名句。

(10分)(1)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2)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3)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中有许多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木兰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诗句是,。

(6)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景抒情,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7),衣冠简朴古风存。

8.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骆驼祥子》,读一读,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4分)__A__心里有数儿。

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

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

__B__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1)(2分)指出A、B两处的人物是谁。

A.__________ B.__________(2)(2分)简述祥子前后性格的变化二、阅读理解(44分)(一)登幽州台歌(4分)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

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10.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2分)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出人生的孤独感(二)孙权劝学(11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但当涉猎..( )(2)见往事..耳( )(3)肃遂.拜蒙母()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1)从文中找出一个形容吕蒙变化的成语。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艾叶香中寻玉佩(15分)邹凤岭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

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

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

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

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

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

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

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

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

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

”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14.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2分)①→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15.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5分)(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分)16.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4分)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4分)(四)挽着汉字跳舞(14分)①老于是高中语文老师,一个钟情汉字、推崇汉字文化、追求生活本真的清癯雅士。

虽然这所新学校叫“外国语学校”,但第一堂语文课,老于就郑重告诉学生:“要成为翻译家,外交人才,首先要学好的不是外语,而是汉语。

”②每次上讲台,老于都觉得那些仓颉汉字,古老、沧桑、豪放、清新,如朝雨轻尘般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又涌上心头。

方块汉字,有情有义,有起承转合,可纳泰山,可照肝胆,可以兴观群怨,可以歌之舞之足之蹈之。

汉字与舞蹈,本质都是自然和生活。

③第一节课,老于讲到春天万物生长的那种神奇力量时,激情满怀。

他蹲下来,把全身蜷缩在讲台后面,像粒种子,又像枚鸟蛋,然后竖起食指,整个身体慢慢地向上旋转,一种向上的力量推举着自己盘旋上升。

全班鸦雀无声,个个伸长脖子看老于笨拙的“舞蹈”。

老于感觉时光在倒流,仿佛又一次回到长第一颗牙、长第一根胡须的年龄。

④课间操结束,老于去另一个班上课,老远就听见学生正在播放新一代神曲《狐狸叫》。

挪威神曲《狐狸叫》中那些模仿小狗小猫、老牛青蛙、大象鸭子的叫声,类似儿歌,但在这古朴的自然之声面前,那些声嘶力竭的演唱显得多么矫揉造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