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变人形》赏析
王蒙:关于《活动变人形》
《活动变人形》的题材是刻骨铭心的记忆,然而作为小说它 又是陌生的与不完全的。毕竟是童年的记忆,它很有限,日本 占领的沦陷区,你会写那时的抗日活动吗?你会写那时的沦陷 区生活吗?你会写那时的不同的政治力量与政治区域吗?而在 日本军队的占领下边不写抗日,你还能写什么呢? 毕竟有一个东西叫做记忆,叫做情感,叫做痛苦,叫做纠 缠。从小我常常做一个梦,梦到的是一些空屋,是我住过的房 间,似乎那里的我睡过的床铺还没有整理好,似乎那里还有我 的体温与体气,然而,我已经离开那里许久了,我是匆匆忙忙 走开的,我对那里仍然不放心。走了以后我有许多要事,有意 义的事,大事与正经事,然而我原来是没有要事没有正经事与 没有大事的,是吗?我需要一个料理,需要一个过度,需要一 个告别,我起码需要说一声,别了,童年!别了,老屋!别 了,爹妈!没有意义就没有意义吧,不成格局就不成格局吧, 不入流就不入流吧,不像一部小说就不像一部小说吧,然而它 已经在王蒙的心里憋了那么久,它已经被包括王蒙在内的人忽
音乐式的笔触构造
• 奏鸣曲式的结构 • 主题变奏的创作方法
奏鸣曲式的结构
奏鸣曲式是西欧古典音乐形式“它分成三个主要 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通常还有序曲和尾声。
《活动变人形》的结构即包括奏鸣曲 式的三个主要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 部"又有序曲和尾声, 文本的续集部分便 是尾声, 文本是以江南初春林荫小路上"作者寂 寞而自由的心曲作为序奏的, 序奏是葫芦 丝清脆+悠扬式的, 这美妙单纯的序奏拨 动了作者沉睡了半个世纪不愿也不敢轻易 拨动的那根弦, 而这根弦一旦震颤起 来"它的声音却是不和谐的"不能够使喜爱 鲜花和糖果的好人们觉得入耳的, 这根心 弦震颤起来的时候"文本也就进入了呈示 部, 调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中国少数民族 乐器的悠扬独奏转向了西方快节奏的进行 曲, 作者先在主调上陈述第一主题!语言
特殊时期的畸形人性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中文071 20074120112 张敏
• 作者介绍
• 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历程 的一个缩影——《活动变人形》
故事梗概 音乐式的创作方法 人物分析 思想与艺术
王蒙
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 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 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 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 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 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 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 新,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 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 一。 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 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 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 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 作技巧的开拓者。
倪吾诚性格中传统与西化的比较
西化
官屯与陶男人的“拱肩缩颈麻木不仁呆相”;艳羡洋人处 处有爱情;痛恨中国人不讲卫生随地吐痰的恶习,没有平等 的思想,“人拉车就像牛马拉车,人就像牛马”;慨叹中国 人“骂”的智慧,人对自身肉体的蔑视;痛惜女人不挺胸的 虚伪、蒙昧,反对静珍的“守志”,并委婉地劝她改嫁??对 于种种恶习,他悲愤痛恨,认为生活中藏污纳垢有许多肮脏 的东西,并油然而生改变现状的想法。与对传统文化鞭挞 相呼应的,是对西方文化采取一种仰慕追随的态度。不但 他自己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喜欢社交,讲究吃;常进澡堂, 认为那里才尊重个性,才有自由;消费场所不吝啬小费;强 烈要求儿女喝鱼肝油;他给儿子取名“倪藻”以示追求人 格的独立;向往文明,渴望爱情;而且还夸夸其谈、滔滔不 绝地向妻儿灌输平等、自由、独立等西方传来的对于当时 中国人来说颇为时尚的新名词,进而要求妻儿也能遵循这 一套自认为理想的没有任何瑕疵的模式,甚至恨自己为什 么不是出生在西方文明的所在地。
《活动变人形》梗概
辛亥革命爆发前三个月,倪吾 诚出生在河北的一个穷乡僻壤 之中———孟官屯。他家是当 地首富,祖父参加过“公车上 书”,维新失败后上吊自杀。 倪吾诚长到十几岁,思想行为 继承了祖父的偏激,母亲企图 用抽大烟和娶媳妇的办法来挽 救他。尽管倪吾诚使尽了浑身 解数来反抗,但婚姻的枷锁最 终还是套在了他的脖子上。女 方静宜是乡下地主的女儿,和 寡母姜赵氏及也是寡居的姐姐 静珍住在一起。 婚后不久,倪吾诚的母亲 亡故,他变卖了家产,坚持要 出洋,在静宜家的帮助下,终 于如愿以偿。 旅欧两年的倪吾诚回来
文艺界对王蒙意识流手法的评价
陆贵山的《谈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刘淮、朱容的 《为了塑造更丰富更美丽的灵魂》张学正的《探索通向心 灵的道路》郑波光的《王蒙艺术追求初探》等文章,在从 不同的侧面高度评价了王蒙小说的“意识流”手法的同 时,又为意识流做了东方和西方、唯物和唯心之辩,指出王 蒙的“意识流”既是对西方意识流的借鉴,也是对中国传 统文学的心理描写的继承,它剔除了西方意识流的阴暗 的、消极的、直觉的因素,是理性的、积极的。与此同时, 有人固守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对王蒙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 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蓝田玉在《王蒙近作一些值得注意的 问题》中,严厉批评王蒙小说“晦涩难懂”、“忽视深化 和突出主题”、“忽视典型性格的塑造”;李从宗也指 出:“王蒙寻找到了思想,丢掉了形象”,“读者得到的也 只是这些零碎的不联贯的感觉和情绪、想象和联想,却看 不到鲜明的完整的人物形象,更难发现可以称之为典型的 人物”。 这期间,王蒙也以自己的一系列文章参与到讨论中
静珍——魔鬼形象
倪萍——古怪女孩 倪藻——寄予希望的形象
倪吾诚——中西文化结合的畸形儿
倪吾诚是一个从封建地主家庭中分化出 来的人物,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从小就表 现出对封建文化强烈的叛逆性,对中国文 化的痼疾更是深恶痛绝。但是倪吾诚本质 上又是一个纨绔子弟,是一个无能者;他 性格怯懦,夸夸其谈,满口高论,但又没 有责任心和做实际工作能力;去欧洲留学 不仅没有学到本领,反而变得更偏执、怪 异。作者对倪吾诚的刻画,没有就事论事 地谈论倪吾诚的性格,而是将它放在中西 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上定位,展示了他的生 存悲剧,同时也显示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 中国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的软弱和有限。
主题变奏的创作方法
在创作方法上“ 王蒙采用了音乐上的主题变奏 法!这种方法是’一个主题先以最简单的形式出现” 然后在乐曲发展过程中又以各种不同方式变化再现! 变化以基本主题为基础“但又对基本主题加以引申 拓展”从而加强和深化了原主题的基本观念! 这种 方法比较适合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 活动变人形, 中“东西文化撞击、冲突的大主题通过这种变奏法 得以引申、拓展! 王蒙运用音乐创作方法来谱写这 种题材的小说"真可谓 慧眼识珠"真实地弹出了动 荡时期人物心灵的变奏曲!
《活动变人形》人物赏析
《活动变人形》中的故事简单,人物角色也不多。细数 起来只有:倪吾诚、姜静宜、姜静珍、周姜氏、倪藻、倪 萍等。由于小说不重在写情节,因而我们对这些角色的认 识,更多的不是从故事中所得,而是从作者对他们生活习 惯的描写,及他们各自的语言上来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 最丰满的人物是知识分子的畸形儿倪吾诚和传统寡妇姜静 珍。 倪吾诚——中西文化结合的畸形儿
王蒙主要创作年表
过的“高等学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阅读书 目”)。出版散文集《王蒙散文》、中篇小说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演讲集《王蒙讲 稿》、新诗集《雨点集》。发表玄思小说《笑 而不答》150则。 2002年:出版散文系列《印度纪 行》、《访日散记》与《我爱非洲》;古典文 学论集《心有灵犀》。 2003年:出版《王蒙文存》(23卷,700 万字),出版《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出版论文演讲集《接纳大千世界》。 2004年:出版《青狐》。发表论文《语言 的功能与陷阱》、《〈红楼梦〉中的政治》 等。 2006年:出版《苏联祭》 2008年:出版《老子的帮助》。 王蒙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倪吾诚性格中传统与西化的比较
传统
全是传统文化教育,而父亲的迟钝、老实、窝囊让他直 接面对的是强悍的、自尊的母亲的教育。精明的母亲 得知儿子无师自通、慷慨陈词反对缠足和其他可虑的 消息时,害怕“祖宗家业庙堂宗室的覆亡” ,于是听从 哥哥的“妙策”,教导儿子抽大烟,直接的后果便是肢 体畸形萎缩;且逼且诱给儿子取媳妇,延续血脉、香烟, 这种畸形的却充满好意的母爱如“枷锁规范着 他”,,“有一种近似先验的边沿和界限的不可逾越 性”。倪吾诚不敢和母亲决裂,他不敢反抗母亲的意 志,因此,这意味着他不敢和传统文化彻底决裂。他的 行动也足以证明这一点。他不敢把“自由恋爱”这种 伤风败俗的观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对没有爱情、没有精 神交流的妻子静宜,不敢公然提出离婚,即使有一次斗 胆提出,聪明的静宜设计让舆论指责他,最后他落荒而 逃,再也没有勇气面对离婚的想法;他还善于用孟官屯 那一套传统却很灵
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大的变化。以 前如《春之 声》、《布礼》、《蝴 蝶》、《杂色》等作品中人物没 有明显的对立面,而在《暗 杀———3322》、《失态的季 节》中人物出现了对立面,不过这 种对立是隐藏的,是被某种政治气 氛掩盖了的。这种对立是恶与善 的对立、是害人与善待人的对 立、是贪婪与知足的对立、是虚 荣与踏实工作的对立。作者站在 新的人生高度,作品主题体现出以 下突出特点: (一) 罪与恕。这种 思想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是普遍存 在的,如托思妥也夫斯基的《罪与 罚》,又如弥尔敦的《失乐 园》、《复乐园》,托尔斯泰的 《复活》等。在《暗 杀———3322》中主人公李门在8 岁时(1946 年) 与弟弟玩玩具手
王蒙小说的创作特点(语言上)
在语言方面,王蒙也是一个勇于探索的作家。 新时期之初,王蒙的语言还是传统的,其后,随 着艺术形式上的多种探索,他的语言也发生了变 化。为了显示意识活动的特征,作者放弃了对语 言完美、对称和整齐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追求 语言的多样化和陌生化,于是语言单位之间常常 出现大幅度跳跃、甚至断裂和悖反。 此外,王蒙作品语言的密度相当大,它往往由 一个话题领起,然后铺张,洋洋洒洒,叙述角度 不断转换,语义相近或相关的语词在句段中不断 涌出,这些语词的使用常常超出了指称对象的实 际需要,作者追求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气势和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