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型人才培养关照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

应用型人才培养关照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

应用型人才培养关照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摘要】独立学院的存在与发展,既要顾及一定的理论教育,更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这就要求传统的大学英语语言本体教育在独立学院这一新型高等教育平台上,必须转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关照,在课程设置结构、课程实施方式、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价方式等层面构建新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构建人才国际化视野培养模式奠定有力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02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办学方式,由于自身的发展历史与目前的教育制度等因素,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存在着套用其它类型高校的教学体系、偏离学生主体与市场客体的双重实际需求;因此,必须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性质,针对课程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研究改革与完善之对策,以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重心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不仅仅着眼于学生能否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而是要求在以掌握一定度的基础理论前提下,快扩充应用性知识、提升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出的英语技能。

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关注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技能知识课程之间建立的关联性,尽可能地避免彼此脱节的可能性。

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结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内容结构和形式结构组成。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照搬其母体院校的学术型框架结构路线,即:综合英语+视听说,且仅限于大学基础阶段,以通过cet4、6为宗旨。

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培养能否实现,取决于这种课程结构能否改变、改进;“改革的目标是,在研究型大学三年级达到基本上能听懂接受双语教学的课。

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的大学要有一部分学生在四年级左右也能听懂双语教学。

”[1]大学英语这一面向更多受众的公共课程,必须体现前沿性与应用性,尤其是体现在能否渗透进学生其他课程中,在其专业课中合理地体现应用性,为学校整体层面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奠定基础。

目前的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着缺乏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建制,这就必然制约着课程科目类型的设置,导致单一科目课程主导大学英语教学的局面,与其它课程极其缺乏交叉性及复合性,势必难以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应用能力。

课程结构的交叉性是指融合两门学科而相互作用形成的课程,复合性则指跨学科地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课程。

纵观历史沿革与社会的当下进展,知识所呈现的趋势是既分化又综合的,高校也就必须致力于交叉设置学科,体现课程的复合性。

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初步而言,可以包括基础课程与进阶课程。

前者含综合英语(1—4)及听说(1—4)两门课程,又分为三个层次的差异化要求;后者含英汉翻译(笔译与口译)、专业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会计英语及物流英语等)、商务英语(谈判、函电、单证等)、英语国家概况、证书英语及英美诗歌与影视赏析等多个类型课程内容,可以有效延伸学生的英语学习时间,增强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性与复合性。

该体系能够相当程度上有机结合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而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也能够体现了《课程教学要求》的科学性、系统性、个性化的原则。

二、课程实施方式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在多媒体、互联网参与下,仍然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亦步亦趋地遵循国家或者各校自己拟定推行的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等不同形式的规范,趋向于程序化授课实施方式;而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课堂内部的互动及对课程主题的反应缺乏理想值。

作为新型教育载体,独立学院的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针对传统大学英语课程实施方式的弊端,倡导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提中的“双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能力。

1. 大学英语教学的多维模式。

教师以“课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自主学习”为主导,从教学手段着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大学英语教学,从单纯的利用语言和板书形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转为图、文、音、像多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集大学英语的“教、学、练、测”为一体,而且有助于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被动的、单向灌输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从而趋向于主动的、双向交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

全面实施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internet资源,设置基于网络计算机教学的英语课程,将基于网络计算机的英语教学模式与分级教学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我校所有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效。

2. 授课对象基于学生入学分级考试水平。

大一新生入学后,可以在学校层面按照学生专业模块将学生分为文科、理科、工科及艺术等大类,统一组织考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为专业方向的不同而带来的统计误差。

根据学生入学英语测试成绩,将学生分别编入a、b、c三个不同级别的班级(注:在同类班级中学生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自由选择教师),其比例可以定为a类占该专业总人数的20%,c类为20%,其余学生编入b类班级,根据不同级别的英语水平,确定相应的教学要求。

3. 学生自主选择大学英语进阶课程。

在第二学年结束前,学生根据培养计划选择下个学年开设的相关课程。

全校性大学英语进阶课程打破过去按年级、院系统一排的固定模式,鼓励不同不同院系的学生在同一个课程上课,有助于学生自主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学习计划。

三、应用型教学方法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完善,离不开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即:教学方法。

教师应以更好地完成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要求,在原有教学方法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宗旨,改革创新重组使用。

1.讲授法和研究法并用传统的讲授法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但是只单纯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实践性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

这时我们可以将讲授法和研究法进行一个教学方法的组合使用。

例如:以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泛读课程为例,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研究学习能力都比较强,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教师只需要将部分知识点讲授清楚讲授法,大部分课程可以通过学生围绕固定泛读文章,进行研究学习。

教师的教学角度从固定的讲授者,变成引导者,辅助学生进行学习。

学生的实践性应用型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也得到相应的培养。

2.程序法和分组法并用程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使用广泛,将大学英语相关知识点分开教学教学,最为常见的方法是教师将单词、词组、语法、听说、写作、翻译等等分开教学。

这种程序教学的方法呈现分支和直线两者程学并行使用的情况,但是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效果往往不理想,也谈不上实践性应用型能力的提升。

在保持原有程序教学方法的优点的同时,加入分组教学方法,将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进行学习竞赛,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团体完成对相应课程的要求。

常见的程序法和分组法并用的教学活动有:英语阅读技能实践活动,写作实践活动、翻译实践活动、英语剧表演等等。

让学生在分组教学过程中,产生团体学习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发挥团体的学习效果,完成程序教学中的每一个程序内容。

3.谈话法和讨论法并用谈话法和讨论法在一定程度有一些相似,但是却又有很大的区别。

谈话法的主体引导者是教师,讨论法的主体是学生。

虽然都是通过师生间沟通完成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效果缺不相同。

将二者并用,更合适在开放式英语选修课程中使用。

例如:英语口语的开放式选修课,特别是以外教为主的口语教学中,这种二者并用的教学方法非常常见。

一般情况下,口语教学会围绕固定的内容进行,教师通过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回答来完成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加入讨论法,让学生进行讨论相关知识。

教师从旁进行引导,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越多口语教学效果通常会越好。

教学的开放性,可以更好的完成实践性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评价方式大学英语课程是传授语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过程,而这些是难以通过量化的手段可以测量的,并且传统的语言课程评价排斥学生生活体验,导致缺失对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过程的整体关怀。

独立学院所设置的大学英语课程是以应用性课程体系,以传授与培养应用性知识与生活体验为主要功能,因此,必须改进传统的事先预设好的量化课程评价标准,多元化整体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绩效。

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目前的大学英语评价过于单一,不但忽视教师评价的层次性,而且忽视学生彼此及自我的评价。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社会互相作用的多维过程,有必要参照这一动态过程中学习主体的评价。

其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统一。

形成性评估所占比应不低于总成绩的40%,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不同形式,以便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建议采用教育部推荐的《学生英语能力自评/互评表》。

终结性评估所占比不低于总成绩的60%,主要是期中、期末及日常水平考试。

考试设计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不仅要对学生的听力与阅读等输入性效果进行考核,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口语与书面表达的输出能力考核。

参见下图:五、结语“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2]现代市场的规律已经日益需要大学英语沿着这个方向去改革了。

对于独立学院,挑战与机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伴而生。

大学英语教学只有挖掘自己潜在的的优势、克服存在的劣势,在课程体系优化及其形式结构完善等方面下足功夫,满足当下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市场对人才的直接或间接需求,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培育之路必将愈来愈宽。

参考文献[1]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6-308[2]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