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脊髓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及护理word精品

颈脊髓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及护理word精品

颈脊髓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随着交通和建设事业迅猛发展, 由于意外导致的颈脊髓损伤病例数量不断增加,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早期死亡率为5.92%。

在病程过程中,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至关重要, 对于维持生命、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压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 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目前处理颈脊髓损伤最有效、确切的方法。

目的在于:使颈椎恢复解剖位置并永久稳定;解除脊髓压迫。

减轻脊髓水肿及继发性损害;避免脊髓进一步受损。

1.1 手术时机损伤后长期卧床可增加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文献报道早期手术可减少患者ICU停留时间和损伤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神经恢复的效果。

符合手术指征者应尽早手术。

1.2 手术方法前路手术:主要指征是椎体前部损伤,包括压缩型骨折、屈曲型骨折、爆裂型骨折、椎间盘破裂以及前纵韧带过伸性损伤。

后路手术:主要指征是椎体后前部损伤,包括合并椎间盘突出的单侧或双侧关节突交锁、棘上和棘间韧带以及关节囊与黄韧带断裂。

2 并发症护理1呼吸系统并发症
2.1-1 呼吸道感染是颈脊髓损伤早期死亡原因之一。

下颈脊髓损伤肋间肌麻痹,上颈脊髓损伤全呼吸肌麻痹.患者可出现无自主呼吸,很快死亡。

下颈脊髓损伤后,可因脊髓上升性水肿导致全呼吸肌麻痹,咳嗽反射被抑制,尤其是有吸烟史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引起肺感染。

鼓励并指导帮助咳嗽、排痰。

嘱患者行腹式呼吸,先深呼吸5—6 次,于深吸气末屏气,继而咳嗽,连续咳嗽数次,使痰到咽部附近。

再用力咳嗽将痰排出口。

根据排除气道异物腹部冲击法的原理,应用在排痰护理中,并与常规排痰法进行比较,效果好。

对于高位截瘫而呼吸肌麻痹的患者,咳嗽无效由护士给予吸痰并常规给予静脉化痰药物。

2.1.2 颈部血肿
颈前路手术后48 h .尤其是在12 h 内,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外.应密切注意颈部外形是否肿胀.引流管是否通畅和引流量,有无呼吸异常,认真听取患者主诉,严密观察,警惕血肿压迫气管引起窒息。

对高血压病史者,应注意控制血压,预防和减少切口出血。

若遇上述紧急状况及时通知医生立即行二次手术。

清除伤口内积血。

2.1.3 喉头水肿
术后4〜7天是水肿高峰期。

因术中长时间牵拉气管,加之全麻插管引起喉头水肿而影响通气功能。

颈前路手术术前I周练习气管推移,每天3-4次•每次5〜10 min。

术后心电监护并观察记录生命体征至平稳,询问有无咽喉部疼痛、吞咽困难等,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缺氧表现,根据血氧浓度调节给氧流量及时间.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手术后常规雾化吸入3天。

每天2。

2.1.4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术后常规床旁备气管切开包和负压吸引装置,若发现患者出现乏力、嗜睡、恶心等症状。

要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即在睡眠时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现
2.2循环系统异常
2.2.1 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患者伤后应严密观察其血压、心率及意识状态、心电图变化等:高热、嗽氧的患者因心率代偿性增加不明显,要及时给以处理。

将心电监护的报警阈值定为收缩压75 mmHg心率为40次/分•通过报警声音提示护士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2.2.2 高热
患者由于排汗功能障碍或肺感染,常导致高热,机体代谢增高。

非颈髓损伤患者体温每升高「C,心率增加12 —18次/分;颈髓损伤患者体温每升高「C,心率仅增加4—5 次/分,两者增快心率表现出的差异性。

与颈髓损伤患者交感神经抑制循环系统代偿能力下降有关,不能
通过加快心率来满足重要组织器官的氧供需求。

护士观察体温变化,出现高热及早采取有效降温措施,采用空调调节室温,维持在20 C左右;使用冰毯、全身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

由于患者排汗功能障碍。

解热镇痛药效果差,临床上常不选用。

2.3 消化系统并发症2.3.1 消化道出血颈椎术后常规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此治疗可能会导致应激性溃疡而出现消化道出血。

应密切观察患者胃肠道方面的主诉和大便的颜色,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在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前静脉滴注胃黏膜保护剂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2.3.2便秘与腹泻
由于脊髓损伤植物神经功能抑制,括约肌功能丧失,肠蠕动障碍致大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

应鼓励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饮用蜂蜜水、进食香蕉等。

必要时应用开塞露软化剂或番泻叶。

对于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而给予鼻饲胃内营养的患者,注意鼻饲液温度及量。

以防止腹泻的发生。

2.4泌尿系统并发症脊髓损伤后,膀胱的神经支配中断,生理功能丧失易发生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留置尿管期间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时膀胱冲洗与更换尿袋,嘱多饮水。

尿管定时夹闭与开放,以锻炼膀胱的收缩功能。

拔出导尿管后可训练其卧位排尿功能。

截瘫患者膀胱膨胀后的排尿信号表现出一些自主神经兴奋体征。

如不安静、头部胀痛、血压升高、心动过缓、面红、鼻塞、颜面出汗、阴茎勃起等。

护士可根据这些表现,控制其出入量来掌握其排尿规律,晚期训练自己行的方法,如刺激丁肢某固定区引起腹肌痉挛和膀胱的反射性排尿。

实践证明间歇导尿可预防泌尿系感染又可改善留置尿管所致的心理障碍。

2.5 电解质紊乱据报道低钠血症发生率为45%一93%,是急性颈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量少,消化功能减弱,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

对于不能进食者,常规留置胃管,根据病情配制不同的营养液。

发生低钠血症时,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状态变化、消化道症状和循环系统症状等。

应了解其全身营养状况、体重、进食情况,伴有中枢性高热、呕吐、腹泻时.需评估24 h 出入量,并结合生化指标,正确掌握治疗方案与补钠浓度及速度,预防病情恶化。

2.6 喉上神经损伤与喉返神经损伤
患者进流食出现呛咳,考虑喉上神经损伤,告知患者暂禁流质。

适当增加输液量,根据情况给予固体食物,嘱细嚼慢咽。

一般能自行恢复。

发现患者术后声音嘶哑、憋气。

应分析原因,确定为喉返神经损伤者,要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告知一般为暂时性,同时指导发音训练,促进发音恢复。

遵医嘱立即给予甲强龙冲击治疗,然后改用脱水药物20%甘露醇125mL加地塞米松5mL, 3次每天,持续3天,快速静脉滴注,以减轻脊髓和神经水肿,使症状得以缓解。

2.7 脑脊液漏
术后24 h 内引流液为淡红色液体且引流量多,第2天颜色更淡、引流量无明显减少时,应考虑脑脊液漏的发生。

在病情稳定下定期改俯卧位。

能减少脑脊液压力,利于减少脑脊液外溢,促进伤口愈合。

出现脑脊液漏,出现低颅压综合征,表现头晕、头痛伴厌食、乏力。

立即去枕平卧,将引流袋挂至平床头,严格颈部制动,按医嘱补液。

引流管放置4 天,夹管l 天后拔管。

3 其它并发症护理
3.1 深静脉血栓长期卧床引起血液流速缓慢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预防措施:伤后6 周内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无其他原因的低热应警惕血栓形成,观察双下肢有无局部红、肿、热等现象,每l 天测量双下肢周径1 次;加强下肢各关节被动活动;抬高患肢,尤其在夜间;避免在下肢进行静脉穿刺;禁止吸烟;有条件使用足底静脉泵。

如并发血栓形成,患肢制动,遵医嘱
给予溶栓或抗凝治疗,注意监测凝血系统㈣。

3.2 压疮
颈脊髓损伤后,受损平面以下的神经支配功能丧失。

皮肤感觉随之丧失。

久压引起局部缺血水肿以致破损形成溃疡。

应注意保持受压部位良好的血液循环,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

每2 h 轴向翻身1 次,骨突出部位加强按摩。

垫以气圈。

保持床单干燥清洁,平整无皱折。

有条件可用气垫床,用热水袋时忌烫伤,必要时静脉补充鲜血或白蛋白等营养液.以提高机体抵抗力3.3植骨块滑脱或移位多因术后早期活动不当所致。

可压迫食管和气管。

引起窒息死亡。

术后立即给予仰卧位,用颈托固定颈部,颈部两侧用砂袋制动。

24h 尽量减少搬动,翻身时须保持头、颈、肩、躯干在同一水平面上。

侧卧时颈部垫枕避免过度屈曲和旋转,保持呼吸道通畅。

协助医生做好术后影像学检查。

避免出现植骨块脱出,否则急需二次手术复位固定。

3.4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指脊神经细胞在压迫损伤后,通过手术解除了压迫,使受损的神经细胞血液再灌注。

但经历一段时间的缺血以后。

神经细胞却因某种损伤因子的作用,出现明显的脊髓功能障碍,甚至发生不可逆脊神经元迟发性死亡,进而原有症状加重,甚至造成截瘫。

尽早实施甲强龙冲击疗法是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

术后及时检查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

并与术前作对比。

大剂量使用甲强龙可导致机体原有的代谢功能紊乱,出现一过性高血压、高血糖、心动过速、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出血、严重感染甚至死亡,临床应加以注意。

总之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颈脊髓损伤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加强早期预防,采取针对性治疗和护理,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危害,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提高生存质量,早日回归家庭与重返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