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命题逻辑第一节 命题和推理概述

第二章 命题逻辑第一节 命题和推理概述

第二章命题逻辑第一节命题和推理概述一、命题特征命题就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

客观事物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各种事物的性质,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关系等等都是事物的情况。

当人们认识了事物的情况,并通过语句把这种认识陈述和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命题。

[例1] 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及由此决定的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决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目的在于维护、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例2]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例3] 公诉人反驳了被告人的辩解。

[例4] 如果一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有重大误解,那么他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该合同。

以上各例都是命题,它们分别陈述了四种不同的事物情况。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命题有如下特征:1、任何命题都有所陈述。

如果对事物情况无所陈述,就不能称之为命题。

例如,“这个案件应该如何处理?”这个疑问句,既末说明该案件应怎样处理,也未说明不应怎样处理,即未对“这一案件究竟如何”这一事物情况做出陈述,而只是提出一个问题,所以,它不是命题。

又例如,“你认为原告要求的精神损害赔偿合理吗?”这也是提出一个问题,而没有作明确的陈述,因而也不是命题。

2、任何命题都有真假。

命题既然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它就应该有真假。

如果一个命题所陈述的与客观实际情况相一致,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如果一个命题所陈述的与客观实际不一致,这个命题就是假的。

例如,“法是有阶级性的”就是一个真命题;“检察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则是一个假命题。

任何命题或者真,或者假,但不能既真又假。

命题的真、假二值,逻辑上统称为命题的真值,又称为命题的逻辑值。

真命题的真值(或逻辑值)为真,假命题的真值(或逻辑值)为假。

命题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它们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逻辑学并不研究命题的具体内容,各个命题的具体内容属于各门具体科学所研究的对象,逻辑学只从命题形式方面研究它的特征、种类,以及各种形式的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

二、命题与判断命题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断定,也就是对陈述事物情况的命题的断定。

一个命题可以被断定,也可以未被断定,而断定了的命题就是判断。

任何一个判断都是命题,但并非任何一个命题都是判断。

命题比判断的范围要广,它既包括已被断定的命题——判断,也包括未被判断的命题——非判断。

例如,某新闻单位对某县领导卖官一事予以披露,导致该领导被上级部门撤职。

该领导就到法院控告“某新闻单位严重侵犯了我的名誉权。

”这一命题对该领导来说是真的,是一个判断;但对法官来说,这未必是真的,是一个未被断定的命题。

又如,在课堂讨论中,某甲说:“没有一种法律是无阶级性的。

”某乙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对于某乙来说,某甲的话就是一个命题,但对某甲来说却是一个判断。

同样,某乙的话对某甲来说是命题,对某乙来说就是判断。

再如,某律师在法庭辩论中说:“如果被告无民事行为能力,那么他的监护人应承担责任。

”在这里,该律师并未断定“被告无民事行为能力”,也没有断定“他的监护人应承担责任”。

因而这两个命题都是未被断定的命题,而不是判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判断是主观的认定,而命题则不一定是主观的认定,逻辑学主要研究未断定的命题,同时也要研究已断定的命题。

所以,从逻辑学的发展来看,用“命题”的提法代替“判断”要更科学些,而且“判断”在哲学上是理性思维形式,是一个哲学用语,逻辑学摒弃“判断”而改用“命题”,也是逻辑学独立于哲学的体现。

三、命题与语句通常说,语句是一组表示事物情况的声音或笔画,是命题的物质载体。

一方面,任何命题都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没有语句,也就没有命题;另一方面,命题则是语句的内容,因此,命题与语句有着密切的联系。

命题与语句也有区别,它们不是一一对应的。

首先,虽然命题都通过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语句都表达命题。

例如,“法律冲突是指在涉外民事关系中,由于其涉外因素导致有关国家的不同法律在效力上的抵触”和“国际私法的调整范围是什么”是两个语句。

第一句是陈述句,有真假,表达命题;第二句是疑问句,并未对事物有所陈述,无真假,因而不是命题。

一般说来,能够表达命题的语句是陈述句、疑问句中的反问句和某些感叹句。

其次,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例如,“他的行为已触犯了法律”和“难道他的行为没有触犯法律吗?”这是两个不同的语句,前者是陈述句,后者是反问句。

但它们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即表达同一个命题,只不过在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

这也说明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同一个命题,从而加强语句的感染力。

最后,同一语句还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

例如;“某甲不走前门,偏走后门,结果等待他的是警察的手铐。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即可以表达两个不同的命题:其一是警察在房子的后门将某甲抓个正着;其二是某甲不走正道,触犯法律,被警察抓住。

这种情况说明,认真分折一个语句的语境,从而明确它陈述哪种情况,表达什么命题,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就会把一个语句表达的不同命题混为一谈。

四、命题形式及某种类任何命题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命题形式是指命题内容的联系方式。

[例1] 不满10周岁的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例2] 法律与道德是相联系的。

[例3] 他或者有罪,或者无罪。

[例4] 如果《合同法》不体现意思自治原则,那么这部法律就是失败的。

以上都是不同形式的具体命题,它们的逻辑形式分别为:所有的S都是P,a与b有R关系P或者q如果P,那么q命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命题进行分类,本人对命题这样分类;根据命题中是否包含有命题联结词和其他命题成分,把命题分为两大类——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是不包含命题联结词和其他命题成分的命题,它的变项是词项,如上述[例1]和[例2]。

复合命题是包含命题联结词和其他命题成分的命题,它的变项是命题,如上述[例3]和[例4]。

简单命题根据命题陈述的是事物的性质还是关系又可分为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

在复合命题中,作为其构成成分的命题称作支命题,把支命题联结起来的语词称作命题结词词。

根据命题联结词的不同,复合命题又可分为负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等值命题,另外,根据命题中是否包含模态词又把所有命题分为模态命题和非模态命题。

五、推理及其分类推理是一个命题序列,是以一个或一些命题为根据或理由得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

推理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作为根据或理由的命题是前提,由前提推出的命题是结论。

[例1] 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所以,有些年满18周岁的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例2] 如果某甲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则某甲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某甲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以,某甲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例3] 虐待家庭成员且情节恶劣的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应追究刑事责任,所以,有些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是虐待家庭成员且情节恶劣的行为。

[例4] 金是能导电的,银是能导电的,铜是能导电的,铁是能导电的,铅是能导电的,金、银、铜、铁、铅……是金属,所以,所有的金属都是能导电的。

这些都是推理。

[例1]是从一个命题推出另一个命题,[例2]、[例3]、[例4]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命题推出另一个命题。

推理不是命题的任意组合。

在推理中,作为前提的命题与作为结论的命题之间必须有推论关系,其标志是“所以”。

推理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推理进行不同的分类。

首先,根据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有蕴涵关系,即前提为真是否必然推出结论为真,可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与非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蕴涵关系的推理,非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存在蕴涵关系的推理。

上述[例1]、[例2]、[例3]是演绎推理,[例4]是非演绎推理。

其次,在演绎推理中,根据推理的前提是复合命题还是简单命题把演绎推理分为简单命题推理和复合命题推理。

简单命题推理又分为直言命题推理和关系命题推理。

复合命题推理又分为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等值推理和双重否定推理。

再次,根据推理是否包含模态命题,把推理分为模态推理和非模态推理。

上述各例都是非模态推理。

逻辑学研究推理的中心任务是:保证演绎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提高非演绎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是必然性推理。

即是说,一个有效的演绎推理形式,其变项在任意代入下,都有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真,而不会出现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情况。

这样的演绎推理形式被称作有效式。

反之,不能保证前提真而结论为真的推理形式,便是无效式。

一个推理是否有效是就其形式而言的,它与推理内容无关。

非演绎推理的前提并不蕴涵结论,即是说,非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即使前提都真,结论也未必真,前提只能为结论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

因此,在演绎推理中存在推理是否有效的问题,在非演绎推理中不存在推理是否有效的问题,在非演绎推理中不存在推理是否有效的问题。

逻辑学在研究非演绎推理时,主要是解决如何提高其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寻求提高其可靠性程度的逻辑要求。

命题逻辑是研究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的。

它为检验复合命题推理是否有效提供判定方法和检测程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