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道路通行一般有(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三种。
2.公路采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是在(前轮转角小于5°)、(速度恒定)和(转向角速度恒定)三方面进行选择。
3.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有(技术标准)、(交通条件)、(自然条件)和(道路网)。
4.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实施可能性)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5.新建公路的标高设计一般有()和()两种,在弯道路段为()。
6.汽车行驶理论里的D 称为(动力因素),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车重的有效牵引力)。
7.平面交叉存在交错点是影响交叉口行车速度、通行能力和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其中以(冲突点)对交通的干扰和行车安全影响最大,其次是(合流点)再其次是(分流点)。
8.互通式立交根据交叉处车流轨迹的交错方式和几何形状的不同,可分为(完全互通式)、(部分互通式)和(环形互通式立交)三种类型。
9.平面线形是由(直线)、(缓和曲线)和(圆曲线)三种线形要素组成。
10.越岭线垭口两侧的展线方式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螺旋展线)三种。
11.汽车行驶理论的D 称为(动力因素),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车重的有效牵引力),它的表达式D= (T/G-&/G=(f+i)+ 8 /g a )12.汽车行驶阻力包括(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惯性阻力)。
13.直线最大长度包含两个方面,即(长直线最大长度)和(短直线最大长度)两种。
14.从线形的协调性看,基本型线形组合宜将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之长度比设计成(1:1~2:1)。
15.道路净空由(净高)和(净宽)两部分组成。
16.公路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性质)可分为五个等级。
17.《规范》规定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就不小于行车速度的(6)倍为宜。
18.山岭区公路按路线所处的位置不同大体可分为(沿溪线)、(越岭线)和(山脊线)三种线。
19.道路勘测设计的程序有(一阶段设计)、(两阶段设计)、(三阶段设计)。
20.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包括(横向滑移和横向倾覆)。
21.汽车行驶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牵引力等于各种行驶阻力之和,牵引力小于或等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
22.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采用(停车)视距,其它各级公路除应满足(会车)视距外,还应在适当间隔内设置保证(超车)视距的路段。
23.我国现行《规范》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咱)和(支路)四类。
24.越岭线的展线方式有(自然展线)、(螺旋展线)、(回头展线)。
25.确定道路竖曲线最小半径时,凸形竖曲线一般以(视距)为控制因素。
凹形竖曲线一般以(缓和冲击)为控制因素。
26.常用的定线方法有(纸上定线)和(实地实线)两种。
27.路拱的形式有(直线式)、(抛物线式)、(直线加曲式)等。
28.常用的交通组织方法有(限制车流行驶方向)、(设置专用车道)、(渠化交叉口)、(信号管制)。
29.平面交叉口的布置形式有(加铺转角式)、(分道转弯式)、(扩宽路口式)和(环形交叉)四种。
30.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当平面曲线半径小于等于(250 米)时,应在平面线(内侧)进行加宽。
加宽分(三)类,其中(四)级公路和(山岭、重丘区的三级)公路采用第一类加宽。
31.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设计依据分三类,即(小客车)、载重车和(半挂车)。
其中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小客车)设计车型。
32.沿溪线的选线要点是(河岸的)选择,(路线高度的)选择和(跨河地点的)选择。
33.机动车行车道宽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交通量)、(设计车辆尺寸)以及(安全距离)。
34.超高缓和段的形式过程有(直线)和(缓和曲线)两种形式。
35.越岭线的纵坡设计中,除了控制最大纵坡和坡长外,也应控制(平均纵坡)。
为了争取高程,不得设置(反坡)。
36.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其重心轨迹的几何特点是(连续)、(曲率连续)以及(曲率变化率连续)。
37.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对于有中央分隔带的公路是指(中央分隔带的边缘);无中央分隔带的公路是指(路基边缘);在设有超高加宽路段为(未超高未加宽前路基边缘)。
38.我国的城市道路网一般有(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四种结构形式。
39. 在公式入二E G/G T中,入称(海拔荷载修正系数),E称(海拔系数)。
40.立体交叉按相交道路结构形式划分为(上跨式)和(下穿式)两类。
41. 汽车行驶理论的D 称为(动力因素),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车重的有效牵引力),它的表达式D= (T/G-R/G=(f+i)+3 /g* a )42. 作为决定道路等级和拟建道路修建次序的交通量是(设计)交通量。
43. 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公式是(R=V2127 (口-ih))。
44. 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要素是(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
45. 按照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46. 平面交叉布置的形式有(加铺转角式)、(分道转弯式)、(扩宽路口式)和(环形交叉)四种。
47. 常用的路拱形式有(抛物线)、(直线接抛物线)、(折线形)三种。
48. 目前常用的土石方调配方法是(土石方计算表调配法)。
49. 超高缓和段的形成过程有(直线)和(缓和曲线)两种形式。
50. (合流点)、(分流点)、(冲突点)统称交错点。
51. 公路纵断面要素为(直线)和(抛物线)两种。
二、判断题1. 挖方路段不能设置0.25%的纵坡。
(“)2. 交通量小于通行能力。
(X)3. 土石方计算和调配中,1m3普通土不能填筑1m3路基。
(“)4.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根据需要应设置保证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
(“)5. 土石方调配复核时,有借方就不会弃方,反之有弃方就不应有借方。
(X)6. 中央分隔带是由中间带和两条左侧路缘带组成。
(X)7.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只有平曲线半径小于250米时,才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X)8缓和曲线设置的可能条件一定是:a〉2B。
(X)9.明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暗弯与凹形竖曲线的配合是合理的,悦目的10.V/C 比值越大,则道路的服务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X) 11.越岭线可根据需要设置反坡。
(X) 12.只修建一座立交桥的立交一定是部分互通式立交。
(X)13. 同一等级道路的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小于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 14.中央分隔带就是中间带。
(X)15. 为了克服高差,越岭线可以不断交替地运用最大纵坡(并达到极限坡长)和缓和坡段。
(X)16. 无交通管制的情况下,四路交叉时的冲突点有16处。
(“)17. 设计锯齿形街沟的目的是为了加速排水,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18. V/C比值越大,则道路的服务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X)19.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只有平曲线半径小于250 米时,才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V)20. 汽车的最高速度与最小稳定速度的差愈小,表明汽车对道路阻力的适用性愈强。
(X)21. 当圆曲线半径大于一般最小半径时,可以不设超高,因此一般最小半径也称为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X)22. 中央分隔带就是中间带。
(X)23. 挖方+借方=填方+弃方(V)24. 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是驱动力必须大于或等于各种行驶阻力。
(V)25. 《规范》规定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6V为宜。
(X)26. 经济运距就是免费运距。
(X)27. 确定最大纵坡只需要考虑汽车的爬坡性能。
(X)28. 为了克服高差,越岭线可以不断交替地运用最大纵坡(并达到极限坡长)和缓和坡段。
(X)29. 平纵线形配合得好是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上。
(V)30. 大中桥起点之间的土石方数量,应计入路基土石方工程数量内。
(X)31. 计价土石方二挖方数量+借方数量。
(V)32. 越岭线纵面设计既要控制最大纵坡,还要控制平均纵坡。
(V)33. 当计算所得的超高横坡小于路拱坡时,应路拱横坡作为超高横坡。
(V)34. 计价土石方二挖方+填方+借方。
(X)35. CAD是词组Computer Aided Drawing的缩写。
(X)36. 从视觉分析的角度考虑,回旋线参数A的取值范围R<A<3R。
(X)37. 雨水管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一般不小于0.5米。
(X)38. 道路用地和道路建筑限界的意义是一样的。
(X)39. 控方+借方=填方+弃方。
(V)40. 设置环形交叉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消除冲突点。
(V)41 .设置缓和曲线的可能条件是a〉2B。
(V)42. 公路设计由公路几何设计、公路结构设计组成。
(V)43.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全线都应保证超车视距。
(X)44. 纵向调运方+借方二填方。
(X)45. 大、中、小桥位的选择都必须服从于路线走向。
(X)46. 平、竖曲线组合设计时,不管半径多大,平曲线都应与竖曲线重合。
(X)47. 交叉口的交错点中合流点最危险。
(X)48. 选线就是选定公路的中线。
(“)49. 菱形立交为部分互通式立交。
(“)50. 当计算所得的超高横坡小于路拱坡时,应路拱横坡作为超高横坡。
(“)51 .外业测量中所在长度取至厘米已能保证精度。
(X)52.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全线都应保证超车视距。
(X)53. 公路设计包括几何设计、结构设计两类。
(“)三、名词解释1. 平均纵坡: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克服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
2. 临界车速:每一排挡都存在各自的最大动力因素,与最大动力因素对应的速度为临界车速。
3. 行车视距: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司机识别前方信息作出的正确反映而必须的沿路面行驶的最小必要安全距离。
4. 断背曲线:两同向曲线以短直线相连接。
5. 设计车速:设计速度(又称计算行车速度),是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6. 冲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大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
7. 横向力系数:单位车重的横向力。
8. 合成坡度: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
9. 经济运距:填方用土来源一是路上纵向调运,二是就近路外借土,是移挖作填,纵向调运还是路外借土有个限度距离,在这个限度距离内移挖作填,纵向调运经济,超过这个限度距离,路外借土经济,这个限度距离就称为经济运距。
10. 停车视距:汽车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特直到前方障碍物安全停车,汽车沿路面行驶所必须的安全距离。
11. 路幅:公路路基顶面的两路肩外侧边缘之间的部分。
12. 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