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
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初涉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在求职的时候最容易遭遇就业陷阱。

就业陷阱指的就是用人单位以招聘就业为名义,非法牟利的活动。

就业陷阱可谓五花八门,x下面看看几个就业陷阱案例。

案例一:高职诱惑
作为应届毕业生,需要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网站上,以求得用人单位的赏识。

未曾想,这却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机会。

据小薛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不少。

前不久,一家名为“华表服装”的公司给学校发来通知,营销助理若干名,很多同学都去了,结果就是招业务员,工作是销售服装……
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业务员都是到各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

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高职诱惑。

案例二:骗费
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费已是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

访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他说,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

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

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

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请先交300元费。

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令小刘气愤不已。

值得毕业生注意的是,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

至于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借之名骗取费揭密骗钱手法
案例三:“皮包公司”
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

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

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地址注册了4
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

该公司提出的给求职毕业生的待遇异常优厚,而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中专以上即可。

该公司以低学历求职毕业生,却提出付相当高的工资,值得怀疑。

经其向工商部门了解,该公司已不存在。


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

对此,求职毕业生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
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遭遇皮包公司
毕业生要勇于说“不”
一些受骗的毕业生认为,针对陷阱,相关部门应负起责任,杜绝毕业生受骗。

某高校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高老师说:“国家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报名费、抵押金、保证金等费用,如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收取各种费用,求职毕业生就要勇于说‘不’。

一个遵纪守法的单位才能有发展
前途,如其不遵守国家的规定,对其向求职毕业生许下的承诺也应打个问号。

如今毕业生找工作较难,就业压力较大。

但毕业生在主观上还是要保持冷静,才能客观地审视对方的情况。


诸如此类的陷阱数不胜数,希望广大应届毕业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真假的意识,通过正规渠道取得面试资格,切忌因一时求职心切而上当受骗,以免落入形形的陷阱。

首先,大学生找工作时,一定要了解清楚所求职单位的真实背景和性质。

投简历前,可以通过自己的朋友、工商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各种关系核实单位的真实性。

其次,应该进入誉度高的招聘会和专业人才网站应聘。

但对自己的一些个人息做必要的保留,尤其是在网络上。

现在,好多毕业生都通过网络找工作,但有些专业人才网络缺乏严格的审查制度,容易出现违法招聘。

而且学生的个人资料也是公开的,甚至于自己的详细住址和码也是公开的,这为骗子提供有利的条件。

再次,国家明令禁止在招聘过程中以任何的名义收取费用,包括培训费等。

但凡要求缴纳费用的都应该警惕。

但凡学历要求过低,而薪酬却高的要注意。

陷阱一:不通过正规渠道招聘
毕业生小张在人才招聘会上找工作时,一个中年男子出现在她面前,说他们单位正在招聘一批业务经理,请小张有空到他们单位去看一下,留给小张一份岗位要求及联系,同时主动要小张将简历及联系给他。

职业顾问点评:人员招聘是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单位对该项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会派专人通过各类正规渠道招聘。

职业顾问点评:像小张遇到的招聘单位就需引起毕业生注意和警惕,不要毫无防备地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这样的单位。

因为这样的单位其内部管理很可能存在问题,甚至还存在欺骗毕业生的可能。

陷阱二:承诺工资很高但要先收费
毕业生小李通过网上求职发现一家公司要招人,与公司面谈后,人事主管当即决定录用小李,并承诺了相当高的月薪待遇,但要求小李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交纳2000元押金,待小
李在公司工作满一年后归还。

职业顾问点评:刚参加工作,薪酬不高是正常的。

相反,如出现一个不熟悉的单位提供高薪酬时,毕业生就应引起注意,因为少数不法人员企图利用高待遇的幌子,骗取毕业生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千万不要相在工作初期就很容易获得高收入。

同时,对有些单位提出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收费项目,要敢于说不。

陷阱三:要你介绍他加盟
毕业生小王,最近在人才市场门口遇到了自称是某公司业务主管的一年轻人,搭讪了几句后,“业务主管”说公司正需要像小王所学专业的毕业生,并表示该公司发展前途非常好,收入也非常高,只要小王肯努力。

同时,这年轻人告诉小王,因业务发展很快,让小王把自己的朋友也带到公司一同发展。

职业顾问点评:前些年,有些大学生因被骗而涉足非法传销,到头来后悔不已。

因此,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遇到类似小王遇到的情况,对你非常主动,把加盟后的前景说得异常振奋人心,并要你介绍朋友或同学一同加入时,就要想想这句老话: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陷阱四: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毕业生小宋通过招聘会进入杭州一家公司,当小宋提出要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公司表示不与小宋签订任何书面协议,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

小宋觉得公司给出的薪水不错,就同意了公司的做法。

职业顾问点评:就业协议书是转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果不签订该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城市。

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适用房、评审职称等。

因此,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不利的。

毕业生应主动要求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并可通过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协助办理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的接收。

陷阱五: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毕业生小潘在一次现场招聘会上看到一家单位非常适合自己,对招聘广告上“单位每月提供住房补贴500元”感到很满意。

但后来,小潘发现她的工资单里并没有500元住房补贴。

她马上向办公室反映,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该补贴单位已取消了,并拿出了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给小潘看,合同上也没有约定单位要支付她该补贴。

小潘哑口无言。

职业顾问点评:一般来说,招聘广告中的承诺,在法律上并非是要约,而是要约邀请。

用人单位对招聘广告中的内容并非必须承担履行义务。

作为毕业生,如想要招聘单位兑现招聘广告中的承诺,最好将这些承诺写入双方的劳动合同条款中,由劳动法的约束力来督促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履行承诺。

如小潘,当初在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就应该仔细查看合同内容中是否有关于住房补贴的条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