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一、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含义:①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②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③其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资源: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基本特征:(1)土地的资源特性①生产性:具有一定的生产力;②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③动态性:随时间变化的特点;④可更新性: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并不会因连续使用而降低;⑤多功能性:可以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功能,土地的用途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功能,即生成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和空间功能。
⑥有限性: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⑦不可替代性:土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2)土地的资产特性①商品特性: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进入商品流通,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A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B 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和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C空间位置无法移动,常被称为不动产。
②产权特性: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土地产权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确认程序后才能生效。
③增值特性:一是,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二是,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因人们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断的增值。
④不动产特性:源自其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两个方面的特点。
二、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①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包括划分的标准和原则;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分布规律;③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一般来说,土地类型是土地资源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②土地资源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①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②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①土地资源保护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②土地资源管理是为了确立并巩固与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以及监督土地利用而由国家制定的包括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措施,其研究重点应放在各项管理措施的制定、管理体系的建立、管理措施的实施等的方法论上;三、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发展方向:① 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强化土地资源综合研究的前瞻性、技术性和创新性;② 理论建设仍是土地资源学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任务,切实加强土地资源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着力推进土地资源学科体系的完善与重点领域的深入发展;③ 重视土地资源学科的应用探索和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科技创新研究,为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土地资源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的科学决策服务。
研究重点: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A 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B 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C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D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E 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和一些特殊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研究;②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A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B 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C 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一、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1.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①光照强度;②光照长度;光照质量2.热量资源:①温度;积温;③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3.降水:①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②地形与降水二、简要分析地貌质量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举例说明1.海拔高度:划分地貌形态类型,如平原、高原、丘陵与山地的重要指标;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2.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地势起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侵蚀程度与农田基本建设条件、灌溉条件、机耕条件等方面。
3.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
三、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1.岩石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产生的。
它是土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形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也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藏条件和水质,并对土地类型演化有一定的作用。
2.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的土地资源特点①残积物、②坡积物、③洪积物、④冲积物、⑤湖积物、⑥风积物、⑦海积物四、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与地球化学条件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资源和低下水水文特质;地球化学分析主要是研究一下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1.地表水: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和量直接影响土地资源利用。
①地表径流的流水作业对地貌类型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地表径流的差异必然导致地表形态以及沉积物状况的不同,因此在开发利用方式上也截然不同;而且地表径流产生的各种母质及其性质对土壤的形成、分布及肥沃度等均有显著的影响;②地表水的丰缺状况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灾害关系密切;③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一般应根据地表径流及其流水作用的规律,考虑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④地表水资源状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选址与布局等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2.地下水:在土地资源研究与开发中,首先要考虑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性质、供水、排水、水质和影响区域土地质量的相关因素。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寻找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更为重要,在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时,必须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表水的关系等,做到合理开发利用。
3.区域地球化学:对土地资源利用影响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对某些地区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导致部分化学元素与一般的地区化学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富集或欠缺的现象,从而影响该地区生物生长和人类的健康,以致影响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①地理因素影响;②地质因素影响;五、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六、试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七、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有哪些因素八、在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时,如何考虑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以及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问题第三章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一、阐述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果的概念1.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2.土地资源类型:是广义的土地类型,主要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
因此,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直的土地单元集合。
3.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其特点:①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②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③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④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二、阐述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1.分类系统①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②区域性土地类型分类系统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①自然发生学的原则②综合性原则③主导因素原则④实用性原则3.命名方法:①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②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③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三、简述土地类型的几种划分方法1.发生法2.景观法: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3.参数法四、什么是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试述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他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对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类型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对区域土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以促进土地类型分类工作的深入,也能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布局提供较为直接的参考依据。
1)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2)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对大农业生产布局有重要意义。
五、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六、简要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和分类体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12个一级类和56 个二级类。
12 个一级类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
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依据和原则1.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为主,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及管理特性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