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资源学课件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资源学课件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2、3土地资源的水文要素特征分析 §2、4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2、5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2、6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分析
§2、1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地球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中 间层、暖层、散逸层。 气候要素指:10km---12km 的对流 层以下,到地表。即与地球表面产 生水、热交换的大气层。 气候要素:光、温、水、风。
二、热量资源


积温:日平均温度的累积;积温指标是 10 C的积温;中国10 C年积温变化 1600 C~9000 C之间; 积温等值线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见 书p31.
二、热量资源

气温的变化规律:由于太阳辐 射的日变化、年变化、随纬度 的变化,气温也有同样的变化;
二、热量资源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3. 光照质量:指太阳幅射中紫外线、可见光、 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随纬度、海拔、季节、大气干燥度等不同而变化; 光照质量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影响;植物体总干 物质的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 光照质量高,农业垦殖海拔高度较高; 光照质量对居住也有影响;房屋的采光条件,是 房地产评估的影响因素之一;
四、风力资源
风力可作为能量资源---风力发电。
§2、2 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地学要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地表岩性。 是一种区域性因素;

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质构造 : 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a) 与土壤分布有关系 不同的岩层形成不同的土壤;地质构造决 定岩层的分布,即土壤的分布。 b) 与农田水利工程有关; c) 与农业合理布局有关; 不同的地质构造影响其区域的气候、水 文、土壤等。
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地表岩性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表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沉积物(母质):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 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海积物。
§2、3 水文要素特征分析 水文要素:地表水、地下水。 地表水: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水 体中的水分;
地下水
地下水:包气带水、潜水、承 压水 地下水与土地资源利用:水质、 水量、分布规律

§2、4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物多样性:指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生物多样性 不断变化;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的环境、 生物群落、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三、降水资源
降水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 对农业:降水是土壤水分与作物需水量的 重要来源;降水强度过大,造成水土流 失;暴雨对地表有侵蚀作用,且发生洪 涝灾害;降水形式(雨、雪、霜、冰雹) 对农业生产也有影响; 对城市:降雨对排水措施与设施的影响; 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四、风力资源



空气的流通形成风,气压的水平分布不 均是风的起因。 风对农业的影响:作物呼吸、土壤呼吸、 作物的光合作用等方面;对田间热量的 传播、作物散热、花粉传播等; 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防风、通风、工 程的抗风设计;风向、风速、风向频率 均是重要的气候指标;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态系统:指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 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按环境分: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 统; 按人对生态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人 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征




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 动态性:是有机的整体;总处于不断的运 动之中;稳定状态---生态平衡---动态平 衡; 自我调节性:为维持生态平衡,增加对外 界的适应性; 演化性:随内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 新、发展、演化;表现为产生、发展、消 亡的历史过程;呈现一定的周期性;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


植被:指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和, 包括:森林、草地、农田栽培作物; 植被类型:见书p52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




涵养水分、保持水土 调节气候、保护环境:森林有蒸腾作用,消 耗空气中的热量;植物吸收CO2 , 释放O2, 净化空气;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树的枝叶可以挡风, 根系可以固土固沙; 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根系可以固 土;有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比无林地高 4%~10%,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地表水
1. 河流:水文分:常年性河流、间歇性河流; 河床类型:下切性河流、地上性河流、半地上、半 地下河流; 河流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型、地下水补给性; 2. 湖泊:水质分:淡水湖、咸水湖、盐湖; 分布地带分:高原湖泊、平原湖泊; 3. 冰川:由积雪变质成冰并能自行呈固体移动的水体。 分布于西南西北的高山地带;是西部内陆干旱区河 流的主要水源; 4、沼泽:潜育沼泽、泥炭沼泽。
无霜期、生长期、多年极端低温 无霜期: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期天数; <100d :农作物受到严格限制;100~130d:喜 凉作物; 生长期: 以无霜期为参考; 多年极端低温: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

三、降水资源 地球的水资源分为: 大气降水、地下水。
三、降水资源

大气降水:指从大气落到地面的液态水 或固态水 区域水量平衡关系
地形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土地的影响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 分布方面; 海拔上升100m,气温下降0.5 C-0.6 C; 积温也会减少;生长期也相应缩短;土地利 用强度下降; 在一定范围内,降雨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海拔高度对人类活动有限制:海拔≤500m 适宜人类居住;1000m-3000m 人类可以居住; ≥3000m不宜人类居住;



二、热量资源
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热量 分布与纬度大致平行的热量地带特征, 即: 寒带、温带、热带划分。
二、热量资源
农业热量指标: 温度:日平均气温; 0 C、5 C、10 C、 15 C 代表农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0 C:喜凉作物(小麦、油菜等) 10 C:喜温作物(水稻、花生等) (活动温度)
降水 蒸发
其他用水 地表径流 区域内 地表径流
可利用地下水
补充地下水
三、降水资源
降水的时空分布 : 中国年平均降水量约:629mm;但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 均匀。 空间:从东南----西北降雨量减少; 200mm、400mm、 800mm等雨量线。 从东南到西北,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 干旱区,面积:32.2%、 17.8%、 19.2%、 30.8%; 时间: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降雨年际、 降雨年内变化比较大;
1.光照强度:(照度)指正常人对可见光的 平均感觉程度。(勒克斯)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影响。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2.光照长度:(日长、日照时数)指一个 地区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日照时数随地理位置(经纬度)、季节、大 气混浊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全年日照时数:1200~3400h之间;青藏高原、 西北干旱区:3000h以上;四川峨嵋947h; 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土地生产力与日 照长度关系较大;
Review
Land resources Land evaluation Climate Relief Soil salinization Hydrology Vegetation Reclamation from the sea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是由自然要素(气候、地质 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社会经 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的自然经济组合 体。
地形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面坡度对土地的影响表现在: 农业用地: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 灌溉和机耕条件;坡度8以下适宜机耕, 17以上难以机耕; 建设用地: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投资;城 镇土地理想坡度0.3-2 ;主干道坡度 <4 ;次干道坡度<6 .
地形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电磁波、短波辐射。 紫外线(0.2m~0.4m) 、可见光 (0.4m~0.76m) 、红外线(>0.76m). 地球表面的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 (47%)、散射辐射。 评价某一地区的光照资源:光照强度、 光 照长度、 光照质量。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