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美学思想特征论摘要:本文分析了道家美学思想特征产生的文化基础和哲学基础,从道家的能量论中相应地提炼出道家美学思想的崇道、尚无、归真、主静、贵柔这五大特征,并阐述了这五大特征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道家;美学思想;能量论;五大特征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1道家美学思想特征产生的两大基础 (4)1.1道家美学思想的文化基础 (4)1.2道家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5)2道家美学思想的五大特征 (6)2.1崇道 (6)2.2尚无 (7)2.3归真 (7)2.4主静 (8)2.5贵柔 (8)3道家美学思想特征的影响 (10)3.1崇尚生命的美学理想的对文人的创作追求的影响 (10)3.2崇尚自然的美学理念对文人的创作心态的影响 (11)3.3崇尚无为的美学理想对文人的人生态度的影响 (12)3.4崇尚素朴的美学观点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13)致谢 (15)参考文献 (16)道家是中国本土文化,其含概的内容包罗万象。
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史中,道家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就分。
道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老子,另一个是庄子,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而道家的艺术思维却是在庄子那里发扬光大的。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审美意识与经验形态。
道家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尚,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质,成就了中国文学空灵的境界与自然素朴的风格。
道家思想是研究中国文学的基础理论,若不明白这一点,则很难对中国文学有个全面的认识。
因此,如果从宏观上把握住了道家美学思想的基础、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和运动态势。
1道家美学思想特征产生的两大基础《老子》著作中直接涉及美学的文字和内容并不系统,但他对美与善,美与真的辩证认识,以及追求自然朴素之美的美学精神,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子美学因而成为“中国美学的起点”。
要想把握道家美学思想的特征,必须首先了解道家美学思想的文化基础和哲学基础。
1.1道家美学思想的文化基础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
其中,“阴阳五行”是我们中国人的基本哲理,指的是我们中国人怎么看待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动,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共同的哲学根据和基础。
“天人合一”是指导我们去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让我们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大自然,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
“中和中庸”是指导我们如何去解决社会问题、处理人际关系、追求理想的社会境界,以求达到人与社会的平衡。
“修身克己”是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实现自身价值,以求达到人与人之间以及自身的平衡。
这四个思想,是把中华传统文化支撑起来的四个思想支柱。
以此相关联的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是在道、儒、释三家哲学思想交织并存中产生的,它以其动之人情、感之人心、震之魂魄之魅力,使人思之回味无穷。
中国传统文化对美的认识,集中表现在对"阴"与"阳"的认识和对"心"与"物"的认识两个方面。
道家侧重于讲“阴“与”阳“及其关系和转化,儒家看重于讲“心“与”物“的及其关系和转化。
道家学说提出的一阴一阳关系,体现出的是对立与统一之美。
在阴与阳的关系中没有绝对的"阴";也没有绝对的"阳",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在一种相对对立的条件下,保持着一种自然的、谐和的统一与平衡的关系,这种谐和与平衡之美构成了中国美学理论的基础。
在中国的美学理论中,不均衡是一种形式,均衡是一种形态。
所谓均衡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它可以促进事物发展,达到完美与统一。
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美产生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这是认识美的方法,历代中国画家正是运用了中国的美学思想,才得以产生了中国画独到的艺术构思的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构图理论。
《河图》、《洛书》是在数的不平衡变化中求得平衡,这种变化关系与西方运用几何概念求得的某种平衡有着质的区别。
中国道学认为"数"的概念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不同的变化中达到某种平衡。
西方则认为"数"是绝对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因此才会产生对构图运用焦点透视的绝对认识论。
道家对美与丑的认识既存在一分为二;又存在合二而一。
一分为二体现在一阴一阳各自具有的独立性;阴中有阳与阳中有阴的特性,又体现出了阴与阳也并非是绝对的。
阴阳本相合,只有阴阳相合才能使其完整,因此阴阳相合所体现出的特性即合二而一的关系。
由此可见,在道家的哲学理论中无论一分为二还是合二而一,都是中国传统哲学对美与丑的认识,是辩证的而不是绝对的。
除此之外,在道家的理论中无论一分为二还是合二而一,都是"有为"的美或丑,并未达到超脱的升华的真正的"无为"的无邪之美。
中国文学"意象"、"象意"及"悟象"的"三象"理论,体现的正是道家从"有为"之美达到"无为"之美的哲理。
从这个意义上看,一分为二不是绝对的;合二而一也不是绝对的,只有将其在对立与统一的基础上来看,才能对美与丑的认识以及对中国画发展的认识,达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升华。
道家思想对美与丑的认识不仅包含一分为二,同时也包含合二而一,在此基础上还存在着一分为三及合三而一的哲学观,否则就不可能产生"意象"与"象意"一分为二各自独立之美,"意象"与"象意"合二而一之美,以及"悟象"的一分为三、合三而一的升华之美。
1.2道家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道家天、地、人合一的三才观;大道无形的认识论;以及炼精化气、以气化神的方法论,集中体现出了道家审视美的哲学观。
天、地、人合一,贯穿的是人和人的精神与自然及物质的关系,所谓炼精化气、以气化神之论体现出的正是对天、地、人的解释。
人不但存在物质之气,同时也存在精神之气。
天、地虽然存在物质之气,但是,在天与地的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切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人对天、地的认识在承认物质之气的基础上,也同时赋予了人的精神之气。
比如,文学家、诗人将人比做青松,将山比做男人,将水比做女人等,都是在这种人的精神之气驱动下,赋予了对天、地、自然物质的双重认识,中国传统文论中提出的气韵生动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天、地、人三合一的内涵。
此外,"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原理,从实用角度看,更进一步地完善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充分解释了道家对事物美的认识是辩证的而不是绝对的关系,因此才能够体现出所谓"大道无形亦有形"的美学理念。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
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镂金错采”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
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
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
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
——宗白华《美学散步》在美学理论中,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在思维、意识与行为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这种区别来源于中、西文化的区别;中、西宗教的区别;中、西哲学理念的区别;中、西民族风俗以及其他对艺术不同认识的区别。
2道家美学思想的五大特征道家的基本思想概括的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道的观念、自然的观念,也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的理念;第二个层面是无为的观念、无为而不为的观念,也就是所谓的“清静无为”的理念;第三个层面是贵柔处弱的观念,也就是“上善若水”的理念。
总体来说,无非是顺应自然、崇尚阴性,以达“真、善、美、和”的最高境界。
中国道家的能量论有五个层次:道、虚、精、神、气。
认为道生虚、虚生精、精生神、神生气、气生形。
以此相对应,中国道家的美学特征也与道、虚、精、神、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形成了崇道、尚无、归真、主静、贵柔这五大特征。
2.1崇道形而上曰道。
道家美学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
世间天地万事万物生育发展都循一定法则规律,即“道”。
而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在中国文化审美的范畴中,自然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原则,就是他们的审美理想。
自然,就是主体精神的自由、无碍;就是精神空间的无穷开放;就是心境的澄明;就是自在逍遥、无往不适的一种形上境界;就是探求真理和审美观照时的一种自然和自由的状态。
中国人美学精神里最可贵的是高度的自然精神境界。
“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之道就是要模仿虚静到极致的天地自然状态。
庄子以“虚无”论“道”,将“无”解释为纯然无有,突出地发展了老子的虚无思想。
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认为作为宇宙本原的“无”即是“无有”。
又说:“万物出乎无有。
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
”(《知北游》)“无有”就是纯然一无所有。
《齐物论》说:“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认为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界限无法分清,一切都是相对的。
中国道家对美的认识是客观的、辩证的,在道家的美学理论中没有绝对的"实";也没有绝对的"虚",无论实与虚都是在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实与虚关系,因此,在中国文学表现中才会出现"虚实相间"、"若隐若现"、"似无似有"的美学意识。
“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
”——宗白华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
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以中国的哲学观来认识,虚与实是辩证的,虚即实,实即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中国文学家如果能够将这个"理"悟透,其艺术一定会达到更上一层天的境界。
然而,当今许多文学家在艺术思维中,只有对"实象"的认识,欠缺对"虚象"的认识,只重视实体的表现,而忽略对"虚象"的表现。
许多画家对"实"表现得十分精彩,对"虚"表现得反而很弱,因此也就很难画出"神"与"韵"相间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