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急症处理]1.痰热壅盛证候表现起病急骤,热势多高,神识不清,或谵语妄动,或昏愦不省,项背强直,阵阵抽搐,唇干渴饮,喉中痰鸣,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泄泻,舌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数。

辨证要点本型在临床上以热炽为主,证由外感温热病毒,内犯心肝,上扰脑窍。

神昏者以热闭心脑为主,抽风者以肝火动风为主。

初起也有邪犯肺卫未解,或邪犯肠胃未清者,各有其症,不难辨别。

治法主方清热泻火为主。

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药运用常用药:石膏(先煎)知母、板蓝根、黄芩、黄连、栀子、天竺黄、浙贝母、银花、生地、玄参、水牛角片(先煎)。

本证治疗以清热泻火为本。

但解表透汗、清肝泻火、通腑泄热、清肠燥湿应随证选用,不可固守一方。

病毒性脑炎证候表现各异,应随病机而应变。

若初起畏寒发热、流涕咳嗽,继而头痛呕吐,银翘散加葛根、法半夏、蚤体、板蓝根、石决明、钩藤,冀其病毒达表,汗出而散.若先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随即头痛项强,葛根黄芩黄连汤加马鞭草、地锦草、藿香、生薏仁,鸡苏散、陈皮、焦山楂,以清肠化湿,清其本源.患儿病重,已见神昏谵妄抽搐者,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常用药:水牛角、生地、钩藤、黄连、黄芩、龙胆草、连翘、板蓝根、玄参、白僵蚕等。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喉中痰鸣者,加服猴枣散;昏愦不省者,加服安宫牛黄丸;频频抽掣者,加羚羊角粉、紫雪丹吞服。

此期症状凶险,须积极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率,减少后遗症。

经治疗后,神清搐止,热势未清者,仍以清瘟败毒饮减其剂而用之,驱邪务尽。

并注意随证渐增养阴生津之生地、玄参、麦冬、石斛等,或健脾助运之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神曲等,以助康复.2。

痰气郁结证候表现起病缓慢,症见神志抑郁,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喃喃自语,或无由哭闹,饮食少思,小便自遗,肢体乏力,苔白,脉弦滑。

也有表现为狂躁者,症见神识昏乱,烦闹不安,目瞪怒视,不知秽洁,善惊易怒,骂詈叫喊,甚至毁物伤人,舌红,苔腻或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本型于临床中常有两种表现:若热象不著,以痰浊蒙闭清窍为主,表现为神明失主之象;若表现为狂躁者,则属痰火为祟。

辨证时,应抓住其要,审证视之.治法主方涤痰开窍。

涤痰汤加减。

方药运用常用药:陈皮、半夏、天竺黄、浙贝母、石菖蒲、远志、矾水炒郁金、胆南星、川芎、朱茯神、大青叶等。

偏痰火者,加龙胆草、黄芩、蚤休;躁扰不宁者,加磁石、礞石、牡蛎、石决明;兼抽掣者,加钩藤、天麻、白僵蚕、全蝎等。

还可配用中成药,如牛黄清心丸、醒脑净注射液等。

本型痰浊内蕴,心肝之气郁而失主,故见症以精神症状为主。

所涤之痰,为无形之痰浊,一般宜温化泄浊,同时应配合开窍醒神、顺气解郁。

若属痰火内扰,还应清肝降火。

若癫痫发作,结合癫痫治法处治。

3。

痰阻经络证候表现神识不清,肢体麻木、瘫痪,或面瘫、斜视,舌紫暗,脉弦滑。

辨证要点此证常见于痰热壅盛、痰气郁结两证之后,以经络受邪为主。

痰阻经络,因而肢体失用,面目不正。

经络运行不畅,气血循行障碍,常伴血瘀。

肢体废用日久,则可延为气血、肝肾亏虚。

本型也可与上二证并存,急性期即见瘫痪症状,也可由其证转化而成,即恢复期方见本证。

治法主方涤痰通络。

指迷茯苓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药运用常用药:半夏、茯苓、天竺黄、胆南星、郁金、川芎、红花、赤芍、桃仁、地龙、枳壳、丹参等。

肢体强直者,加鸡血藤、全蝎、僵蚕、白花蛇;震颤者,加白芍、当归、龟版、鳖甲;多汗者,加龙骨、牡蛎;肉削者,加黄芪、党参;骨槁者,加地黄、枸杞子、沙苑子、菟丝子;肢凉者,加桂枝、附片。

临证治疗中,常以涤痰、活血药物合用,日久兼正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补益肝肾之品。

早期用针灸、推拿治法,对于促进瘫痪部位恢复功能有益。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其它疗法】【现代研究】【疗效评定】病毒性脑炎(概述]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脑实质炎症。

临床表现与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有关,其症状及体征多种多样,轻重不一.分类方法不统一,可按病因学、症状学、定位体征或病理形态学等进行分类。

根据其流行情况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虫媒性的急性流行性脑炎,主要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另一类是不经虫媒传播的原发性病毒性脑炎,又称急性散发性脑炎。

本文所论述的范围为急性散发性脑炎。

由于可引起急性散发性脑炎的病毒众多不一,故本病发病季节、年龄较为分散。

多为散发病例,偶见某些病毒所造成的流行发病。

自1957年开始报告以后,60年代的发病率缓慢上升,70年代以来发病率明显增高,据国内局部地区报告,年发病率为3.67—4.33/10万,农村的发病率略高于城市。

发病男女之比约为1:1.4,青壮年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为多见。

中医学中无急性散发性脑炎的病名。

本病属中医温病、急惊风等范畴,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可归属于癫狂.尽管中医学无此病名记载,但自1957年被报道以来,对本病的中医范畴、病因病机、临证表现、治则治法、处方用药、预后转归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尤以中医、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本病,在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病因病理)一、病因中医学认为本病为外感温热病毒所致。

因其所感温热病毒有异,故其所受也有所不同。

虽然其感受的途径不一,但多自口鼻而入。

病毒侵袭小儿,自口鼻而入者,多先犯于肺卫,而见畏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由口而入者,则多先犯于脾胃,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嗣后,多因患儿正气不足,或素体痰湿内蕴,邪毒内陷心肝脑窍,发生本病。

现代研究表明,引起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病毒较多,临床以肠道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EB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较为常见。

二、病理1.病变脏腑在心、肝、脑窍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肝、脑窍。

现代研究表明,本病的病变范围与性质,常与病毒的侵袭及人体对感染的反应有关。

其脑组织病变的基本特点是;①病变广泛:可累及大脑、脑干、小脑、脊髓及脑膜。

②病变的程度:一般白质病变较灰质为重。

③病灶的特点:为大片边界不清的水肿、脱髓鞘、软化、坏死、弥漫性的胶质细胞增生;有时可形成局限性“假肿瘤性肿块”,但不形成脓肿。

④血管周围单核及淋巴细胞浸润,形成袖套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红细胞外渗。

⑤神经细胞的病变:神经节细胞变性,尼氏体消失。

细胞核深染、破碎及溶解,神经原水肿,神经原及胶质细胞内有包涵体形成。

2。

痰、热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本病发生后,痰热相结,热炽生惊动风,痰鼓蒙闭清窍,因而患儿除发热、头痛、项强外,随之心神失主,肝风妄动,轻则嗜睡、烦闹,重则昏愦不语、频频抽掣。

若热势不炽,证以痰浊为主,蒙闭心窍,阻滞脑络,以致神识迷乱,则可无以上热盛之象,反见精神异常,如抑郁呆滞,喃喃自语,或狂躁不宁,毁物哭喊等,也有如癫痫样发作者。

痰阻经络,则血行不畅,肢体失用,可见肢麻无力,行走不稳,甚至瘫痪。

总之,病机以热、痰为主。

偏热者易致内陷内肝,导致昏迷抽风;偏痰者则属无形之痰蒙心阻络,以致精神异常,肢体失用。

3。

温邪为患、却无卫气营血传变,是本病的特征本病病因为外感温热病毒,但常无温疫卫气营血传变的典型特征,如痰热互结者,证如温病气营两燔,但多无疫邪一方受病的特性,也不一定按卫气营血传变。

且整个病情表现轻重差别较大,轻者有发热或不发热、头痛、嗜睡、精神失常等症,2周左右可获痊愈;重者发热、昏迷、抽搐,病后可留下各种后遗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1.有各种致病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2.发热,头痛,呕吐,幼婴前囟饱满,可有烦躁、嗜睡,或表现其它各种精神症状或抽搐。

症状及体征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一。

3。

脑脊液中细胞数大多在(10—500)×106/L,蛋白轻度增高,糖一般正常。

脑脊液病毒分离对明确诊断及病原有价值。

二、分型分期1.按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分为3型(1)弥漫型弥漫型脑膜脑炎,可有大片软化灶,脑室变窄或消失。

常先有轻度的全身不适,很快出现昏迷、惊厥,可发热,病程1一2周。

(2)脑干型主要病变分布于中脑、桥脑及延脑,由于脑组织水肿使脑干体积增大而质软。

常以面神经瘫痪、呛咳、吞咽困难、肢体麻木、无力等为首发症状,还可有动眼神经麻痹、假性球麻痹的表现,脑脊液压力常在正常范围内。

(3)假肿瘤型在广泛的脑膜脑炎基础上,在脑内形成肿块样的局灶性病变。

常有头痛、呕吐、肢体活动差或瘫痪、失语,或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可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很快出现颅内高压征.2.不同病毒所致脑炎的表现有所不同(1)肠道病毒感染好发于夏秋季,可能出现麻疹样或水疱样皮疹,或类似细小瘀点。

脑脊液检查见白细胞计数上升较高,早期以中性多核白细胞为主,以后则以单核细胞为主,可分离出有关病毒。

(2)流行性腮腺炎脑炎多见于冬春季,常伴腮腺肿大。

脑脊液糖定量可降低,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3)腺病毒性脑炎多见于冬春季,常先出现呼吸道感染。

7型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表现为发热、嗜睡、神志模糊、共济失调、面神经瘫痪、踝阵挛、腱反射消失、双侧巴彬斯基氏征阳性。

(4)单纯疱疹病毒与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无明显季节性.有时可见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脑部病变较严重,脑脊液白细胞增多,早期以中性多核白细胞为主,以后则以单核细胞为主,糖定量可降低,病毒分离阳性率不高,但可见到核内包涵体,并可测出抗单纯疱疹的IgM。

(5)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多见于冬春季,有流行病史。

起病时突发高热,四肢酸痛、头痛、全身乏力等症状明显。

发生脑炎时常见一侧或两侧的强直性瘫痪。

(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原是EB病毒。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约5 %-7%的患者可见脑、脑膜、脊髓、颅神经和周围神经单独或合并受累,出现各种奇异的神经症状及体征。

(7)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以大龄儿童多见,先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在进入恢复期后体温复升,同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的细胞以淋巴细胞占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三、鉴别诊断与细菌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脑肿瘤、脑脓肿、脑寄生虫病等鉴别。

(辨证论治)一、证候辨别本病病机以痰热壅盛为主。

一般发病急,热势炽者,症见热毒炽盛;发病缓,无发热,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者。

症见痰浊内阻。

其神识改变病在心,抽搐瘫痪病在肝.且《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故神志活动与脑也有密切关系。

痰热之邪侵扰脑窍,精明之府失常,引起诸般精神神经病变。

所以本病辨证,病机属性辨热炽、痰浊;脏腑分证辨在心、在肝,并均有脑失精明;恢复期、后遗症辨虚、实,虚在阴伤气耗,实在痰阻经络。

二、治疗原则本病急性期热炽者侧重清热解毒,清心凉肝,窍闭者当开窍,抽搐者当熄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