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童年的水墨画》课件(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时作业+音频(共64张PPT))

18.《童年的水墨画》课件(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时作业+音频(共64张PPT))

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材分析】《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

诗中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

读着它,孩子们嘴边的笑意,阵阵欢快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现着,就在耳边充盈着。

【学情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读书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度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感悟。

【教学目标】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13个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背诵《溪边》。

3.能说出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4.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PPT【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3.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4.让我们走入诗歌,感受“我”童年的快乐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童年中印象最深的趣事,勾起孩子们相似的回忆,更容易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打好基础。

同时也为后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认识生字1. 初读课文。

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

请看PPT上的初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②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预习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有据可依,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2. 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读生字。

mò rǎn ɡān téng suì bōlànɡ húshuǎnɡ mó ɡū 墨染竿腾碎拨浪葫爽蘑菇自己练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前鼻音“竿”,后鼻音“腾浪”等。

“蘑菇”在一起时,“菇”读轻声。

(2)出示词语,读词语。

水墨画染绿浪花溅起打碎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

注意读准:前鼻音“溅”。

(开火车读,齐读)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几首儿童诗(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印象深刻,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4.组长汇报,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解决疑问。

(相机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指导)5.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做好笔记。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①请同学们分篇读课文,看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②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学们不但能谈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

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

斗笠: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

梳妆:梳洗打扮。

玉带: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

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水墨画、斗笠、梳妆、玉带”这几个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互相交流指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首儿童诗的主要内容。

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呈现出来。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实物图片和结合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意境打好基础。

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在标题后加一个恰当的动词,目的是帮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3.朗读课文,质疑,解决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四、识记生字,写字指导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会写字:墨染竿腾碎拨浪葫爽蘑菇指名读,齐读,指名领读。

2.识记生字看看这些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1)生字归类识字:竿浪葫蘑菇碎腾(2)加一加识字。

如:艹+磨=蘑,艹+如=菇(3)熟字比较。

如:黑一墨醉一碎(4)猜谜语:“飞刀投向人靶子:夺夺夺夺!”谜底是“爽”“八点九点十点”谜底是“染”。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怎样写好会写的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记住每个字的字形。

①这几个字怎样写才能做到规范、美观?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对照例字认真观察读帖。

②交流:提醒大家在写哪个字的时候注意什么?“墨、染、竿、葫、蘑、菇”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除了“墨”是上宽下窄的字,其余都是上窄下宽的字。

“碎、浪”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爽、蘑”:“爽”的笔顺是:先写“大”,再写左边两个“×”,最后写右边的两个“×”。

“蘑”注意字要写扁一些,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④学生再次练写。

一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教师评价。

4.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 实物投影写得优秀的学生习字,由写字的学生说说写好字的做法。

(设计意图:会写字先读后记,再书写,保证足够的时间书写,使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板书设计18 童年的水墨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说出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4.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这三首儿童诗。

2.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生字,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朗读。

齐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字词,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2.理解大意。

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首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三首诗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预设1:《溪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溪边钓鱼的情景。

预设2:《江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江上游泳的情景。

预设3:《林中》主要写了儿童在林间采蘑菇的情景。

是的,这三首诗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一)深入学习第一首《溪边》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并回答课件里提出的问题。

(1)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预设: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2)如果溪边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呢?预设1:看到了澄澈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预设2: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预设3: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教师板书:(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2.过渡:同学们的想象真美呀!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第一首是怎么描写的这美丽的画面的吧!指名读第一句话。

3.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预设1:“染”字最好。

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预设2: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过渡: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

这里的溪水真是太神奇了,像梳妆的镜子,像漂亮的绿玉带。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4. 欣赏交流佳句。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1)默读后两句,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预设2: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一个小孩在钓鱼。

预设3:我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

所有“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2)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

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过渡:读得真不错,你们还知道了什么?预设: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的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大家自己读一读这首小诗,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设计意图:学习课文,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抓住诗句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感悟能力。

)6.师范读: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预设1: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有绿色的柳树、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做点缀,真是美极了!预设2: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在等待鱼儿上钩。

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教学。

“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

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

适度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7.感受诗情,激情诵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