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心得)之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坐井观天》课例研究报告

语文(心得)之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坐井观天》课例研究报告

语文论文之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坐井观天》课例研究报告活动缘起:课程改革十年来,给一向沉闷的语文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真可谓教学形式“百般变化”,教学方法“花样百出”,课堂讨论“百家争鸣”,成果展示“百花齐放”……老师们却时常感慨:“语文到底怎么了?”静心审视,语文课堂有时候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草盛豆苗稀”的虚假繁荣,越发觉得语文课似乎失去了它的本真。

为进一步提高本校校本教研活动质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升本校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研室的引领下举办本次以“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为主题的农村小学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

前期准备:在卢龙星校长的带领下,我校为筹备此次活动,做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准备。

专门修建了可以同时供几百人听课的大教室;专门为本次活动排出了语文老师周二下午的空课时间,便于教研组进行研讨。

在教研室专家林爱娟、应向红、胡关贤老师的专业引领下,做了数次的教学尝试。

活动过程:一、主持引领:林爱娟应向红胡关贤二、课堂观察教学内容:《坐井观天》(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教学目标:1 认识“沿、际、信”3个生字,能把“沿、信、抬”这3个左窄右宽、右边都带有“口”字的生字书写工整;2初步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能抓住“一百多里、无边无际、大得很”等关键词感受“天”的大;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所包含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对话,并尝试复述1-5段课文内容。

三、反思研讨第一次课堂实录片段:【课件出示词语】抬头回答青蛙弄错还有无边无际不信井沿师:谁会读这些词?生:(一学生站起来读,全部读正确)师:“还”字还可以读什么?组什么词?生:huan(第二声)送还,还给师:用“信”字组词,在写“信”的时候,哪一横最长?书空。

师:(演示课件)井口的边叫井沿,桌子的边叫--生:(默不作声,全都好奇地盯着课件上那张漂亮的桌子瞧)师:桌沿,帽子的边叫--生:一个学生猜测性地嘀咕“帽沿”?【读课文,了解争论点】师: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到小鸟,就问--生:你从哪儿来呀?师:小鸟回答说--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师:接下去青蛙和小鸟之间发生了一点事,请大家继续往下读4-7自然段。

(生读)师: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井口很大生:我知道了青蛙坐在井里师:青蛙和小鸟正在争论呢!它们在争论什么?青蛙和小鸟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样的呢?用直线划出青蛙的观点,用波浪线划出小鸟的观点。

生:(三个优秀学生准确画出,其他学生全在乱涂乱画)师:请大家把书放下,谁能代表青蛙,亮出自己的观点。

生:……(一)观察者的发现与思考郑丹凤: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姓“语”的。

本堂课中所谓的“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寻找青蛙与小鸟的观点。

目的是什么?对于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吗?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此时是放手自主的时候吗?程静芝:大家都在呼唤语文要回归,回归到:本真、本体、本色。

本节课给学生创造读的时间实在太少,几乎没有,不是简单易懂的文章就不需要读了,语文还是要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

以读为基础,才可能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二)执教者的意图及反思课堂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创获知识的主阵地。

课堂效率如果不高,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而学生则常常成为了课堂上的听众。

老师无意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巨大的潜能。

本次教学以失败告终。

课初出示的词语教学是第一个败笔,薛法根老师曾说:“学生自己会的不教”。

“抬头回答青蛙弄错还有无边无际不信井沿”这几个词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可我却为了完成读词语这个形式而不停地“炒冷饭”。

语文课堂要高效,必须舍弃可有可无的环节,向40分钟要效率,分分秒秒用在点子上。

这些词语中包含了几个要求会认的生字,难度不大,可以用随文识字的方式学习巩固这些难度不大的字词。

了解争论点这一环节在想法上自认为很大胆创新,自己的初衷是放手给学生机会去学。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语文课“读通”这一重要环节。

在读通环节上只给了半分钟,成了摆设。

并且在读之前没有对学生的读给出具体的要求,反思至此,我对本课教学又有了一个新的思路,我开始了第二次试教。

(三)专家引领林爱娟:“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

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读通课文,才是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真正关爱!语文教师要静下心来,关注学生真实的语文状态,哪些生字会读错,哪些句子会读不通,钻研教材的时候要倍加细心,课堂教学才能顺学而导,扎扎实实地识字学词,安安分分地读通课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第二次课堂实录片段:【谈“天”导入课题、读文】师:上课前,我们先来谈一谈“天”,在你眼里天是什么样的?(用蓝色粉笔板书“天”字)生:天是蓝蓝的生:蓝天上有白云……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天”的成语故事,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请听(课件演示声音文件):(1)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拼音老师帮帮忙,读准字音;(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3)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聚焦重点字词,感受“天”的大】师:谁来读读这个词?生:无边无际师:一起找找这个词在文中的哪句话里。

老师用“--”把它划下来,一起读(此处省略朗读指导环节)师:除了天是无边无际的,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生:沙漠、大海、草原……师: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小鸟飞过了哪些无边无际的地方(创设情境,课件配乐演示小鸟飞过的地方)旁述:小鸟飞过了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大海、飞过了无边无际的森林,还飞过了无边无际的草原。

你能挑自己喜欢的,用这个句子夸夸它的大吗?(沙漠、草原、大海、森林)()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师:小鸟飞过了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大海,可它还是看不到天的边,难怪小鸟会说--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五诀”写字法进行“沿、际、信”的书写教学】1、看,间架结构2、想,笔画位置3、写,一气呵成4、比,寻找不足5、改,更上一层楼(学生写出来的字没有提升)(一)观察者的发现与思考程静芝:语文教学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语文味儿”,即在字、词、句、篇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做到了一定成都的积累。

本次试教在“()无边无际,大得很哪!”的句式训练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最终都是为写一写服务的。

徐巧军:这是低段一堂寓言课,应该是十分妇幼童趣的,应该在童趣上大做文章。

应莉:本堂课中呈现的写字环节没有真正体现语文的“本真”,只是按着套路走了一个过场,没有真正意义以学生为本,学生最终在写字上也没有任何提高。

(二)执教者的意图及反思有人曾经问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他说:“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上,教学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使课堂达到高效!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我们老师。

在谈天揭题环节,我自以为巧妙的设计,甚至独具匠心地用蓝色粉笔书写“天”字的同时也使学生游离于语文之外,学生开始奇思妙想天上都有什么!让我懊恼不已。

其实,谈“天”与否与课文毫无关联。

语文课尽可能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正可谓:“删繁就简一束花”。

崔峦强调,小学语文要唱好“八字经”:识(识字)、书(写字)、读(阅读)、记(积累)、说(口语交际)、写(习作)、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

在一定意义上,语言学习要以积累为主,达到“举一反三”。

不禁想起古人在私塾里的情景:摇头晃脑。

人们称之为“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其实不然,正因为有了这些记忆,才有了接下去的模仿,才铸就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与词人。

(三)专家引领林爱娟:语文教学应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种对话不是苍白的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教师要能依据文本,从整体上设计能够统领全课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尊重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感悟,让对话的过程焕发智慧的光彩。

本真的语文教学不是刻意追求的简单,而是一种境界。

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

低段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运用形象直观,声色具备的教学手段,如果:儿歌识字、词串解意、图片说话等形式,本堂课中识字写字环节零零散散,费事低效,最终学生也没有提高。

应向红: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自己要教的是什么?是否已心中有数呢?低年级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主,但是本课未得到很好的体现。

如果语文老师对于自己的教学目标心中无数,设计得再花哨都是徒劳。

胡关贤:教师自身素质很高,板书设计实在太漂亮了。

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是有一条主线的,能拎成一条线的尽量不要打散,在“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环节上有些凌乱,可以重新整合。

带着专家专业意见与听课老师们的反馈,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决定从整篇布局入手,在形象化趣味性上做足文章:第三次课堂实录片段:【卡通图串联角色、动手贴贴】师:老师这里有青蛙和小鸟的图片,谁想上台贴出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生:踊跃参与师:你是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的?生:青蛙坐在井里。

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师:哪个地方是井沿?(出示卡片读词正音:yan。

)【连环画串联课文、读文反馈】师:这个故事还可以编成连环画呢,我们一起合作讲讲这个故事,我先来。

青蛙坐在井里。

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 生:你从哪儿来呀?师:小鸟回答说--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请了三个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师:青蛙说--生: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两个学生读)师:小鸟说--生:你弄错了。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师:(出示卡片“无边无际”)谁来读读这个词生:四个学生分别读。

师:青蛙笑了,说--生: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我不会弄错的。

师:小鸟也笑了,说--生:朋友,你是弄错了。

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小儿歌串联生字、情境写字】师:它们的对话真有意思,老师把它们的对话变成了一首小儿歌自己有节奏地读一读。

生:有的拍着手读,有的小脑袋点着节奏读师:这首小儿歌里缺了三个生字,它们是--生:沿、抬、信yán小鸟飞来落井。

tái井底青蛙头看,天呀到底有多大?它们开始争论啦!无边无际的天哪,xìn青蛙就是不它!坐井观天的青蛙呀,赶快跳出来看看吧!写字指导环节(略)师:小朋友把漂亮的生字写进去,儿歌读起来就更好听了,我们一起拍手读读,还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一)观察者的发现与思考郑丹凤:《坐井观天》是一篇适合儿童读的寓言故事,之前每次教学尝试,无论环节设计再好,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这次教学之后,恍然大悟,儿童的世界的多彩的,儿童读的故事也应该是富有适合儿童的童趣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