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运动归因
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 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 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 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皮连生,2004)。
内外源
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 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 力强或努力;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 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自己的运 气不佳、教练员不好、或者裁判员不公等 外部原因。
内部的 内 外 部
外部的
成功
自豪 自尊 满意
结果
失败
自豪减少 自尊减少 满意减少
没有关于自我 的情感
没有关于自我 的情感
可控的 可 控 性
不可控的
成功
自信 胜任
感激 同情对手
结果
失败
羞辱 负罪 沮丧
愤怒 诧异 惊讶
成功
满怀希望
稳定性的
稳
定 性
不确定
不稳定的
结果
失败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
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 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或者说, 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 虑三个基本因素:
1.社会赞许性 2.独特性 3.选择自由性
2、琼斯(Jones)和戴维斯
(Davis) 的“相应推断”理论
Vallerand(1987)提出的运动情境中的情 绪模型涉及到两种情绪过程:一种是由直觉 评价,或是对事件即刻并且相对自动生成的 评价;另一种是反映性的评价,是经过对结 果的思考,并有归因过程发生后产生的评价。
期望与归因
根据Weiner的观点,把某一行为的结果归 因于稳定原因的个体比归因于不稳定原因 的个体更期望该行为再次发生。
人们通常都是从个人、刺激、时间和反应四个方 面的协变分析日常的活动和事件的,分析的结果 可以得到三方面的信息:
行为是否与大众相同(大众性 );
行为是否始终一贯(一贯性);
行为是否与其他刺激引起的反应有所区别(区别 性)。
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1)内外源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 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 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 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 运气等。
(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影响运动归因的内部因素
(一)个性特征 (二)成就动机 (三)自我效能感 (四)性别 (五)年龄
影响运动归因的外部原因
(一)社会文化背景特征 (二)运动项目特征 (三)训练年限 (四)比赛结果
2008年北京奥运英雄 ----菲尔普斯
2008年8月17日,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和 他的队友们在这一刻,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 得了北京奥运会游泳男子4×100米混合泳决赛 的冠军,同时菲尔普斯也赢得了自己在北京奥 运会上的第八枚游泳金牌,打破了第七项世界 纪录,他同时将奥运史上一个人获得的金牌最 大数提升到14枚。
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1)自我效能感低 (2)消极思维 (3)情绪失调 (4)人际关系不良
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A.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 B.不良的教育环境
(2)主观原因
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 积极的自我概念
协变性原则
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 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 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 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 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 则(Covariation Principle)。
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
Kelley的三度理论
Kelley(1967)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 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 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 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
凯利 (Kelley) 的协变理论
尽管人们活动的结果有众多的原因,其原因作用 的方式也极为复杂,但特定的行为结果与原因之 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固定不变的关系。
人们是怎样进行归因的
1、海德(Heider)的“恒常原则”理论 行为结果是由个体和环境因素联合决定的; 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包括内部原因(努力、能力 个性、品质、动机、心情和态度等)和外部原因 (任务难度、他人影响、运气机遇等),这些原因 与其他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导致特定的情感体验、 对未来的期望和选择行动; 行为结果 O = f(能力×努力× 有效环境)
判断这一行为是有意图的还是偶然的
(1)行动者本人能够预见行为的后果,观察者 有可能作出对应推断;
(2)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能力、经验等有所了解, 才有可能确定行动者的真实意图。
“非共同效果分析”
由于特定的行为都是行动者自己选择的,并且 选择的和未被选择的都产生各自的效果,如果 将这两种效果进行比较,若两者效果不同,从 效果的差异上找到行动的原因,就不难进一步 推断出内部的潜在意向或特征。
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 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 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
常用的再归因训练方法
研究还发现,可控制性这一要素,特别是 努力这一要素,与期望改变未来的行为结 果有着较大的相关。
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 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 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 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 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
归因的各种理论 Weiner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 利用所学的归因理论解释运动情景中的成败原因 青少年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 影响运动归因的内外部因素 提高青少年运动自信心的再归因训练方法
关键概念
归因 内外源 稳定性 可控性
协相关原则 习得性无助感 归因训练
Heider的理论
简化的Heider的归因模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