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选材
(4)“示弱”
小结:
材不在多 会用则灵
五、作业: 自选材料自定二个以上的角度尝试写 几个“豆腐块”。每个片断控制在300字 左右。 选例参考: 归隐园田陶渊明、赋诗赤壁苏东坡…… 耳聋心明贝多芬、关注细节弗兰克林…… 杂交稻之父袁隆平、飞天第一人杨利 伟……
课文有哪些孝的典型?
思考:这一组高考作文都选
用了关于李白的材料,同时 写得各不相同。它们有什么 特点?对于我们储备写作素 材有什么启示?
小结: 取材都来源于课内。 一个材料,变换角度。
课堂讨论:多维审视
关于李白我们还可提炼出哪些 不同的话题?
李白至少还可以给我们这些启示:
提示:
○
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 乐观与悲观 ○ 位置与价值 ○ 淡泊
(2)自然与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 是无晴却有晴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寄情于自然之中, 创造出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词妙句。壮阔的 洞庭山水激荡着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情怀,美丽的荷塘月色浸润着朱自清的宁静 与欢愉。关注自然,从草木的一枯一荣中感悟 生命的珍贵,在杨柳的随风摇曳中倾诉思念的 伤感,在古迹的残垣断壁中沉淀历史的思 考……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文章也会深刻饱 满。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 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滔滔并江水,面对彼岸 的乡亲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山已 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 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 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正如江东 父老们也期望着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 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 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支菊花的生命形态 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考点透视
1.《考试说明》中提到“材料”的有三处:
(1)“基础等级”中: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选取材料的原则
选取材料的途径
(1)来自生活,亲身经历 (2)来自教材,整合活用 (3)来自阅读,丰富知识 (4)来自沉淀,厚积薄发 (5)来自社会,新闻热点 (6)自于联想,由此及彼 (7)来自眼前,就地取材 (8)自于试卷,权宜之计
面向广阔的自然
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休戚相关。很多自然界的 生存法则或伦理道德,同样适用或有借鉴作用于人 类社会。多关注动植物的自然世界,会大大丰富你 的材料库。 如一考生所写的《双赢,一种人伦的智慧之美》的 开头:人借花传情,花借人繁衍。一阵风,透窗而 入的是一种将雨的湿润。这样一个略显燥热的夏, 又有多少种子随着北迁而来的鸟儿,在这片土地上 生根。大自然就是这样生生不息:果实作了鸟儿的 食物,鸟儿作了种子的翅膀。人类在一然母亲的教 化下,懂得了一种合人伦而以美丽的道理下——双 赢.
面向深厚的文化
选材面向“深厚的文化”可使作文一扫稚嫩与单薄, 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方面,中华五千 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作 文选材源泉。考生作文如果能较为集中地选取这些 经典著作、文化名人、历史掌故,他的文章就往往 会拥有很深的文化底蕴,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关注历史文化,关注历史文化对自己的启发 ,对现 实的启示,从历史的风烟中透视人士前行的轨迹, 品味历史的厚重和沧桑,从而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才多一份理智的人文关怀,提高我们的人文品位。 例如:福建一考生的《至圣》。从开篇的孔子“万 古流芳”到写他在各个方面的成就,再又归结到 “至圣”。文中选取引用的古代诗文、历史故事、 文史记载非常丰富,时时处处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华 文化底蕴,读后不能不令人拍案。
参考例文:
(1)“意气” 在棋盘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一如既往 想起楚王项羽汉王刘邦。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 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 是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 便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 能成就一番大业。是他主张张骞扶着驼铃走向了 大漠,是他让卫青挥动旌旗舞向了大漠的飞沙。 他们都是英雄,皆有意气,是意气二字所有 义项不同,楚王的意气用事,与汉王的意气风发。
参考例文:
示弱不是低头屈膝的代名词,而是迂回前进的智慧。 生命为我们留下一个绝妙的谜语,只有参透了屈服与示弱 的本质区别,才能领会到隐藏在背后的深深哲思。力能扛 鼎、悍勇善战的西楚霸王项羽便骄傲地回绝了一切示弱的 可能,当在漳河面对数倍于自己兵力的秦军时,他选择了 破釜沉舟绝不示弱,终于凭借士气与斗心侥幸获胜。但正 是这种有勇无谋注定了项羽悲剧性的结局,让他感受到兵 败垓下的悔恨,乌江自刎的悲凉。厚重的历史书页上泯去 的本已注定的辉煌,空留遗憾千古的叹息。 可怜曾经高呼“彼可取而代之”的一代霸者,因为参 不透示弱的本质,兀自留下“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慨叹, 轰然倒下在本可绕开的荆棘小道上。
面向身边的生活
关注生活小事、意识地关注生活,可从生活小事挖 掘素材,关注日常生活中迸发出来的微妙人情火花, 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引人深思 之处。 注意细节的刻画,叙写触动心灵之事,抒发个体的 酸甜苦辣。 蕴蓄和勃发“五情”: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 情、爱国情;“五心”:忠心、关心、爱心、孝心、 信心。
话题——“自己的认知和他人的期望” (2004年重庆高考作文题)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 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 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 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他人对你 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 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 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关注课内
一材多用
作文素材运用指导
赏读下面几个 高考优秀作文 片段:
【例文1】话题——“意气”(2006年湖南 高考作文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 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 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 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1)自然与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 浓抹总相宜。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雄 奇的山峰,深沉的海洋,朝晖夕阴,花开花落, 都可成为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和写作素材。风景、 情景、场景,沉醉其中,你会发现美,进而感 悟美,抒发美。将这种“美”用描写或记游的 形式表述出来,以表达心仪自然、热爱祖国、 咏叹和谐与惊奇奥妙的情愫,作文就会绚烂多 姿、神采飞扬。
(3)自然与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
明又一春
“一枝一叶一世界”,事理、情理、哲理都可 以在自然中挖掘。用自己的眼光观察自然,感悟 自然,把握其本质,领悟其意蕴,我们的价值观 和人生境界会不断得到提升。比如,大气污染、 物种消亡的背后是人类环保意识的淡薄,从而将 “和谐”的命题融入到作文中去。
面向广博的知识
平时要注意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天文地理,人事 物态,尽可能广加涉猎,兴趣固然重要,博闻也必 不可少。博闻可开阔视野,不至流于偏颇孤陋,博 闻可提炼见识,不至流于浅见狭隘,博闻可丰富文 采,不至流干枯燥单一。 如作文《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文章的标题通过 对比揭示了圆满与空白的关系,巧用张爱玲的名言 构成点明题旨式的题记,醒人耳目,彰显作者的文 采。文章的主旨是留一点空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对此论述,作者并不是无病呻吟。
(2)“忘记与铭记” 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 豪情万丈。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 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 大度与你的痴情。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 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 雄”之称无愧。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 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
参考例文:
参考例文:
(3)“自己的认知和他人的期望”
是谁让九州动容?李密在《陈情表》 里说:“区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 臣,无以终余年。”读这些肺腑之语,总 是感由心生。无论是董永卖身葬父,还是 黄香扇枕温裳,无不闪烁着精神传统美德 的光芒。孝,这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 我们有责任把它传递下去,天下孝悌,匹 夫有责。站在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是否 都做到了呢?
面向内心的自我
写作应该写有“我”之文,重视内心感受和人生体 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用自己的笔 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考生写作时都喜欢把目光看向高处远处,寻求成功 人士、名人伟人、古圣先贤的例证,却忘了有一个 同样丰富但更个性的材料库,那就是自己。 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自我的心理历程、成 长经验、人生体悟,是一个丰富而且独一无二的宝 藏,只要有心开掘,真可取之不尽。
【例文2】话题——“忘记与铭记”(2005 年四川高考作文题)
人们忘记了你郁郁不得志的过往,传诵着你 的名作,铭记着你的功德。因为,一句“天生我 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曾激励了多少仁人 志士,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达了对权贵之势的无限蔑视。仰望诗仙, 一股傲然之气油然而生。人生能够这样走一回, 也就无怨无悔了。人们佩服你,铭记你,那是理 所当然的!
面向手头的课本
课本、读本是一个近在手边,考生极为熟悉、资源 丰富且取之不尽却极易被忽视的材料库。而且,课 本、读本检验,更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 有一位考生运用这个材料来论述高考话题“感情亲 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关系”,真正是再好不过了。 例如莫泊桑的《项链》,我们可以肯定小说讽刺了 虚荣心,也可以认定是劳动改造了人,还可以赞赏 玛蒂尔德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基于这样一个分析, 同样一个材料,既可以用来论述“答案是丰富多彩 的’话题,也可以用来阐述“诚信”话题。
项羽事略
1.学万人敌,胸怀大志 2.巨鹿奏捷,歼灭敌军 3.鸿门之宴,刘邦脱险 4.楚汉交兵,垓下之战 5.被困垓下,众叛亲离 6.人心背楚,天下归刘 7.冲出重围,乌江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