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特色发展专题报告

学校特色发展专题报告

理念“落地”高品质,成就学校快发展
——学校特色发展专题报告
时间真快,转眼两周的北京跟岗学习便结束,回到学校,翻看学习笔记,回想所见、所听,仍激动且不由思绪万千,不断反思萦绕脑海,落于笔端,细揣回味……
跟岗三所学校——海淀区花园村二小、朝阳区望京南湖东园小学、中国旅游学院附属中学晨光家园小学,比较后方知培训单位安排的用心良苦,因三所学校分别处于文化建设和理念提升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开发期、发展期、成熟期,但无论处于什么时期,呈现在我们眼里的校园文化俨然成为学校各项工作提升的巨大推动力,而这一切归功于理念“落地”的高品质,依托于管理团队高效、实效的执行力,也因此成就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结合近几年我东川路小学文化建设发展的经历,融合跟岗三所学校的不同情况,带着问题,我也有针对性的同三所学校的校长和分管领导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抛出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几位校长的真诚和“自家人”式的倾囊相授,更是让我受益良多。

★管理文化提倡团队高效执行力与“平等意识”,更多的人文管理暖人心、换人心
几所学校的管理团队执行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校长想要把正确的办学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校长的作用现实的体现出来,那么这三所学校的精英团队高效的执行力和能够把战略决策转化成结果的满意度、精确度,使管理不断优化、文化品质提升与演进的这一系统工程中,管理团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过程中,各个部门不仅能各司其职,将问题消化在基层,在工作的执行中更是注重“人文”
管理和“平等意识”,这也换得了广大老师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情感管理替代了制度管理。

当然,校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渗透在各团队的意识中,这即给校长分忧,又不乏合作与创新,即有优雅的博弈,又不缺大局为重的换位思考,管理的品质高效又“润物无声”!
我们青岛东川路小学“绿蕴东川”特色品牌文化构建过程中,不仅将学校日常工作以“绿色管理、绿色课堂、绿蕴教师成长行动、绿蕴学子成长行动、绿蕴家长成长行动、绿色植物成长行动”等板块予以呈现,更以工作线的形式进行梳理,责任分工,每月推进,遵循PDCA循环管理模式螺旋上升,同时在实施中以“为师生服务”的宗旨进行落实,给管理团队提出明确要求,确保“一步一脚印”的推进,各分管领导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的做法比较符合文化落地初级阶段的规律,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从当初文化理念的形式化,发展到今天的追求“精致与品质”的实施化,从落实和实施的重重阻力到发展的畅通无阻,这离不开整个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培养与提升,这也为整个文化推行中制度体系的完善和优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些我也从花园村二小和东园小学校长的沟通和交流中,我感受了在学校文化和品牌的创设中,我们作为管理团队应该付出的努力。

要学校文化特色上层次发展,先精炼管理团队。

而作为我自己,提升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仅仅是底层次的要求,本次跟岗学习后理论与实践结合并落于工作层面团队的引领与培养并最终形成整体提升才是目标,我,将为之努力。

★为教师发展的“本”不丢,教研文化服务教师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
“花二”和“东园”小学都注重为教师创设一种合作对话、同伴互助的平台,倡导、创设各抒己见、观点交锋、讨论平等且能各取所需的研教氛围,在
为教师搭建平台中注重专家的指导和分管领导的专业性、参与式的引领,教师们通过“形式”的参与、内容的学习、要求的执行,收获着成长,实现着自我的价值,这从学校为教师们的构建的梯队建设规划和多元化的培养体系中能够感受得到,而教研中与课堂上洋溢在教师脸上的自信和幸福中能够映射出老师们参与后的成长,这其中,有管理团队的专业引领与细节关注,而这,才是学校发展之“本”!质量——细节与执行力的必然结果!
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我校的整体发展是有一定难度的,抛去地域偏远与外来务工子女较多、家长等外在原因,学校教研实效性的问题也成为制约教师发展、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北京学习回来,我积极的从分管学科入手,先将看到、学到的内容转化成为在我校原有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新的要求。

先从教研内容和形式的落实抓起,说了就做、做后反思,每次教研的内容可操作行更强,让老师们抬抬手就能摘得到的目标,在一个学期内将小的目标转化成为现实的成果,让大家体会到参与的成就感和实效性,通过学生的成绩表现让师生体验到“形式”转化成“成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分解目标并由教师主导完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营造氛围、达成共识、实施运用。

★课程构建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以课程文化与仪式文化为载体促进学生成长
“开放”与“包容”是三所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学校的特色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而这,更好的体现在课程的特色化上,尤其是“花园二小”,其结合自身地域、学生特点和师资特长等诸方面特点,开展个性化的课程实施,开发出一定数量的特色课程,不仅让学生通过“课程群”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建设形成独特的教风、学风、教学组织形式和学校精神。

学校还重视将课程文化与仪式文化相结合,在“形式”进行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精神引
领”的高境界,让师生受益,看来,课程特色化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校的课程构建和实施正在经历这个过程。

依托“绿色植物成长行动”我校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植物科普校本课程且经历了近十年的实施验证基本符合学校地域和师生认知发展情况,且已经形成学校特色课程,现依托专家团队构建了“经典诵读课程”、“海洋生命科学”、“种子的研究”等近40多门学校课程,且联系相关海洋大学团队与学校教师共同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短短是两周时间是那么的珍贵,我们都在想方设法的多看、多听、多学习,虽然时间短暂,但交流中的字字句句、事例中的点点滴滴,都让我在不断的反思,也同时从自己熟悉的工作领域,尤其是现有的学校文化建设模式和管理模式中跳出来。

更能从教育的全局着眼,从学生成长的整个历程中去领悟教育管理与文化创建的真谛,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和领导水平,理念落地的“高品质”是实现蜕变的要素。

这次学习过程中,我也是边学习便反思。

我们东川路小学的这几年,从理念的梳理、提升到文化的铺设、落地,从课程的构建、论证到实施,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参与者,更是一个在不断的上层次过程中的受益者,本次学习,我也快速转换角色,以“空杯心态”进入学习状态,并因此收获巨大。

“一校一文化,百校百世界”!不同的学校有不一样的内涵和韵味,不同的底蕴和渊源也造就着不尽相同的文化与特色。

也是文化理念在各个层面落地的“高品质”成就着学校的高速发展。

北京之行,是我学习与提高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期待经过沉淀和思考后,我不仅有收获、有提升,更将有所为、有所成!为学校的发展不断优化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