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

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


以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为 研究内容的犯罪学是广义的犯罪学,与刑 事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有极大的重合性,狭 义的犯罪学仅仅指犯罪原因学,我们通常 所讲的犯罪学则是指广义的犯罪学。
三、龙氏的研究方法与犯罪学的 研究方法
在龙勃罗梭之前,学者在研究犯罪时采用 的方法一般都是西方法律传统中的理性思辨, 但龙勃罗梭则是在对事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 注重经验性的观察,运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赋 予犯罪学区别于传统法学的事实科学的特性。 龙勃罗梭本身从事过狱医等实践工作,对现代 犯罪学的产生和发展有过非常大影响的龙勃罗 梭的两个学生——拉斐尔· 加洛法罗、恩里科· 菲 利——本身也分别从事过法官、议员等实践工 作,因此可以说犯罪学从产生伊始就与实践、 实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5、爱德华·贝克尔(Edward Becker) 标签理论:标签理论是对传统犯罪学的 反叛。认为第一,越轨是外部反应所贴 上的一种品质;第二,评价行为是否越 轨的规则具有冲突性,强势群体对弱势 群体的统治;第三,一个人的主导身份 决定了人们对他的反应;四,犯罪的标 签迫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意义:对立法、司法机构存在极大 的偏见,认为现行的法制体系并不是必 要的规范体系,而是一个权力和利益冲 突的平衡物而已,这些观点较为偏激但 亦不无道理。该理论试图重建自己的犯 罪观念。在犯罪学中导入了明确的犯罪 概念、非犯罪化问题、回避贴标签的替 代方法、犯罪处遇中的脱标签化以及改 造主义、罪犯回归社会模式的否定等。
综上,从犯罪学发展历史来看, 所谓的犯罪学就是融合各种有关学科 的知识,表述犯罪现象,揭示犯罪原 因,寻求治理、预防犯罪之对策的刑 事事实科学。
第二节 国外的犯罪学理论
国外犯罪学发展的两个高峰期 和集中地:19世纪中后期的意大利 和19世纪末20世纪的美国。
一、19世纪末的犯罪实证学派 犯罪实证学派名称的由来: 犯罪实证学派开创性的方法、实 证相对于古典学派、理性学派而 言。
犯 罪 学


一、 学习犯罪学应该树立的一 个理念:犯罪学是一种实证 的事实科学,研究犯罪学的 问题需要实践材料的支持。
二、 掌握犯罪学的基本知识体 系,为以后的学习和进一步 研究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总 论 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 第一节 犯罪学概念——从龙勃 罗梭谈起 第二节 外国的犯罪学理论 第三节 犯罪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四、龙氏理论的研究意义——现 代犯罪学研究源头
1878年第二版《犯罪人论》的出 版标志着现代犯罪学的产生,龙勃罗 梭也被后人称为现代犯罪学之父。龙 勃罗梭的犯罪学理论建立在人类学的 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因此从现代犯罪 学产生之初,犯罪学这一学科就具有 交叉性。
之后,犯罪学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 派,如犯罪统计学派(但是运用统计学的 有关知识研究犯罪现象发生在龙勃罗梭之 前,但这并不能说当时就产生了现代的、 完整意义上的广义的犯罪学)、犯罪社会 学派、犯罪生物学派等,使得统计学、社 会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与犯罪学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使得犯罪学交叉性的特点 日益明显。从上述沿革也可以看出,龙勃 罗梭对人类学犯罪原因的探讨启迪了后来 的学者,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
认为社会中的犯罪和其他重要社会行为都 遵循着三条模仿规律周而复始地进行:其一, 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其二,模仿的方向 性——上行下效;其三,新旧行为的取代。他 还研究了许多职业犯罪者的各种社会学特征, 如犯罪者之间使用的各种行话、纹身以及行为 方式,认为,对于职业犯罪者而言,犯罪行为 就如同从事一项手工业,他们经过学徒期掌握 所需的专业技术,形成成员间使用的特定语言, 并根据确定的惯例对待团伙的其他成员。
3 、 迪 尔 凯 姆 ( 涂 尔 干 ) ( Emile Durkheim )的犯罪学思想:从犯罪的社会 — —文化角度论述犯罪。认为:其一,犯罪是一 种正常现象,存在于所有的形态之中。犯罪是 一种个人气质,这种犯罪气质不是一种个人的 气质,而是公共意识认定的气质,但是不正常 的过高的犯罪率则是一种病态的现象;其二, 犯罪一种有益的社会现象,是个人独创精神的 体现,是道德意识进化的先导,对犯罪的否定 性反应是增强集体观念和促进社会整体化的先 导;其三,犯罪是社会规范调整失效的反映。
2 、加洛法罗 (Raffaele Garofalo 1852—1934) :基本上继承了龙勃罗 梭的观点,但同时认为决定犯罪的原 因除了生物学上的原因之外,还有社 会因素。(关于自然犯和法定犯的分 类,前者是缺乏同情心和怜悯心的犯 罪,后者则是法律规i 1856—1929) 的犯罪学思想: 内容:
缺陷:适用范围有限,不能解决 激情犯罪、偶发犯罪和白领犯罪等, 对犯罪的处理机制简单化。
4 、默顿( Robert· King· Merton )的紧张 理论:发展了迪尔凯姆的社会失范论。认为社 会机构中存在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明确的文 化目标,即为社会所有人规定的合法的奋斗目 标,二是实现这些目标的社会允许的方法。每 个人都想获得美国式的成功,但是由于个人的 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不同,每个人获得成功 的方法并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成员与社会 规范之间就会产生紧张心理,因而发生犯罪等 社会反常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犯罪学 的研究中不注意对事实的研究,存在 着犯罪资料、数据老旧性、二手性等 现象,不注重对犯罪学的实证研究, 使得许多犯罪学理论说服性不强。
犯罪学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也使 犯罪学区别于刑法学。刑法学属于规 范学科,注重对规范的研究和注释, 而犯罪学则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事实科 学,研究犯罪的现象、原因和对策。
d 以社会防卫为基础的社会责任论 (相对于道义责任论而言)、刑罚替代 措施、注重刑事诉讼的内在价值。(刑 法是恶的法律,刑事诉讼法是诚实的法 律)
意义: 菲利多元的犯罪原因的探讨对后世影 响很大。立法、司法一体的社会防卫 体系为后世所推崇。
龙勃罗梭、加洛法罗、菲利对后世的影响: 美国学者指出,几乎所有的犯罪学 理论不是直接源于19世纪实证主义的思 想,也是来自实证主义者的传统影响, 它标志着一个信仰时代的结束和科学时 代的兴起。
龙勃罗梭理论产生的基础和历史背景:
第一,哲学中实证主义的研究日益深入 人心。 第二,19世纪科学的发展使得科学实证 的方法对社会科学的影响极大,学者试 图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研究社会科 学。 第三,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影响,龙勃罗梭 后期的思想则深受精神病医学的影响。
意义:认为个体是被所处环境中 被普遍认同的生活习惯所塑造的,犯 罪也是模仿他人的结果。大多数犯罪 是环境性习得经验的结果。
2 、 埃 德 温 ·萨 瑟 兰 ( Edwin Suthland)的差别交往理论:一个人之所 以会犯罪,是因为他所接触的赞成违法 的定义超过了反对违法的定义。 塔尔德和萨瑟兰的理论一脉相承, 都属于犯罪社会学派,都强调犯罪是在 社会交往中产生,都注重犯罪在人的社 会化过程中的产生机制。
龙勃罗梭通过对在押犯罪人的研究, 认为,天生犯罪人的变异特征主要有: (一)在人类学上被证明的身体特征—— 大脑的猿沟、小脑、颜面的不对称,前额 明显凹陷,眉弓粗大,上颚往前突出,颈 发育不全,门牙裂开,耳翼直立,大腿骨 畸形等;(二)在精神生理学上可以证明 的精神特征——缺乏良心谴责、缺乏怜悯 心和同情心等;对自己或者他人的痛苦, 感觉迟钝、残忍、粗野、缺乏抑制力,等 等。
4 、李斯特(德国):强调犯罪 的社会因素,提出“最好的社会政策, 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论断。主要 是刑法学家。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犯罪社 会学理论
1 、塔尔德( Gabriel Tarde )的犯罪 学思想:法国社会学家,犯罪模仿论的 创始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最初渊源。 认为犯罪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应当 按照普遍的社会规律来加以说明,他认 为社会关系不过是个体之间的一种互动 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受制于“模仿”这 一本来意义上的社会运动方式的影响, 通过模仿可以解释诸如习惯、记忆、行 为方式等个体的心理活动机制。
a 犯罪原因三元论:人类学因素(生 理、体质、心理)、自然因素(地理状 况等)、社会因素(人口密度、工业状 况等),上述不同因素在不同犯罪中所 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b 对犯罪人的分类:按照是否具有 犯罪倾向,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将犯罪 人分为天生犯罪人、惯犯、偶犯、情感 犯。菲利的天生犯罪人不是必定要犯罪 的,通过一定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天生犯 罪人也可能不会犯罪。
龙勃罗梭的结论:天生犯罪人是由于 被称为返祖的恶劣遗传即隔代遗传,使生 物学上进化迟钝的野蛮状态突然释放出来 的结果,这种人同野蛮人一样,不能适应 文明社会,因而成为天生犯罪人。大部分 的犯罪人都是天生的犯罪人,天生犯罪人 的比例占总犯罪人的65——70%。(晚期 龙勃罗梭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仍然认 为天生犯罪人的比例在总犯罪人占有 35%——40%的比例)
二、龙氏的研究内容与犯罪学的 基本概念
龙氏第一次将对犯罪的研究从抽象的 犯罪行为的研究转向具体的犯罪人,从犯 罪事后的刑罚理性研究转向对犯罪原因的 调查和事前犯罪的预防,奠定了犯罪学研 究的基础。龙氏以被关进监狱的犯人为观 察对象,通过对犯罪人的研究,探讨犯罪 的原因,提出预防犯罪对策,因此,龙氏 的研究为现代犯罪学奠定了基础,即犯罪 学的研究内容就是表述犯罪现象,揭示犯 罪原因、寻求治理、预防犯罪之对策。
犯罪实证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1 、 崇尚自然科学,试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和结论研究社会学科。2、方法论上社会 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很大。 3、社会治安恶化,累犯和常习犯增多, 需要更加有用的犯罪学理论来为社会现 实服务。
1、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 1836—1909)的犯罪学思想:以犯罪 的生物学为基础。
C 犯罪饱和法则:菲利在考察了1826— —1888年欧洲主要国家的犯罪状况后认为, 犯罪虽然在各年间会有升降波动,但是这种 变化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犯罪是三 元因素的结合产生的,而上述三元因素在一 定的时空环境下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因此, 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犯罪数量的比例会保持不 变。“就像我们发现一定数量的水在一定的 温度下就溶解一定数量的化学物质一样,在 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我们总会发现一 定数量的犯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