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义学
Page 21
(1) 指示:
我们向着胜利前进。 他破坏了集体的荣誉。 面对困难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2) 量化:
阅读这本书需要更多的耐心。 爱有多少恨就有多少。 这个世界充满了仇恨。 苦大仇深。 中产阶级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个问题里面有太多的个人因素。 历尽千难万险。
他极力掩饰自己的虚伪。 我简直跟不上生活的节奏。 他的情绪最近很低沉。
Page 13
所谓“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与修辞格中的 隐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为“概念隐喻”,是建立在 修辞格隐喻的认知分析基础之上的;将修辞格隐喻分析的结 果(认知功能)用于一般语言的研究中才产生所谓“概念隐 喻”。区别在于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因此理解 “概念隐喻”要把握几个要点:
(3) 被使用的物体代表使用者: 我们国家足球存在很多问题。
(4) 控制者代表被控制物:
拿破仑在滑铁卢失败了。 他的车撞上了我的后面。 段祺瑞枪杀了无辜的青年。
Page 19
(5) 机构代表负责人: 他被名牌大学录取。 妇联同意处理此事。
(6) 地方代表事件:
卢沟桥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我们不希望出现第二个广岛。
Page 11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的含义
隐喻是人类生活和体验在我们头脑中的一种映射方式,并 反映在我们的语言中,影响和增进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 日常交流中,隐喻的使用非常频繁,“我们日常会话中几 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Page 12
隐喻的分类
Lakoff & Johnson(1980)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隐喻分为三类: (1)空间隐喻 (2)实体隐喻 (3)结构隐喻
Verb + out
Take out, spread out, throw out pick out, leave out, shot out, draw out, pass out…
Page 10
理想化认知模型 - ICM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是人们在认识事 物理解世界过程中对某领域中经验和知识所形成的抽象的、统一的、 理想化的组织和表征结构(Lakoff 1987:68)。意象图示IS (Image Schema)构成CM(Cognitive Model),多个CM构成ICM, 它们是形成原型,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基础 理想化认知模型是基于人类现有经验和知识,根据命题模式、意象图 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四种原则,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 理想化的理解,是建立在许多认知模型上的一种复杂完形结构。
(1)概念隐喻也可称为“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它是内在的,即在概念化过程中才能“看”得 到。 (2)“隐喻概念”本身不是直接的言语表达式,尽管它在 深层制约着言语表达的方式。 (3)“隐喻概念”是从一般日常用语中总结归纳出来的。 (4)依据Lakoff 的研究,隐喻概念一定要有语言的“繁殖” (generating)能力,即隐喻概念的系统性。不具备这个能 力的概念在Lakoff 的隐喻框架内不能称为“隐喻概念”或 “概念隐喻”。
一滴水从桌上滚到地上。 The highway links Beijing and Shanghai. 这条公路连接了北京和上海。
起点
路径
终点
Page 8
容器图式
I take out a bottle of milk from the refrigerator.
我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
I pour the apple juice into a cup.
Page 14
如在 TIME IS MONEY 这一基本隐喻概念中,产生如下语言表达:
I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spare for that. You’re wasting my time. 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hours.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I don’t have the time to give you. Do you have much time left?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Is that worth your while?
(3) 认识其特征:
Page 22
(4) 认识其原因:
压力太大,他不堪重负。 由于缺乏毅力,他没有完成这项任务。 公务缠身,他不能来参加这次聚会。
(5) 表示目的和动机:
他到上海寻求发展。 你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安全。 我要改变生活态度,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认为结婚是摆脱因境的唯一办法。
Page 23
通俗地说,意象图式是我们脑子里存储的大量静态和动态的画面和场 景。
基本的意象图式用于抽象的认知领域,产生了大量的概念隐喻。
Page 7
路径图式
We go to the university from home.
我们从家里出发去大学。
A water drop rolls from the table onto the ground.
Page 4
辐射范畴
一个概念范畴是一个家族,原型具有 最大的典型性,其他成员因典型性的 差异与原型具有家族相似性,从原型 引申出去,将成员用线条连接,范畴 所有成员之间将形成辐射状的分布, 我们把这样的范畴叫做“辐射范畴”。
Page 5
原型理论的应用 - 词汇多义性
星星
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球外,用肉眼或望远镜能看到的 发亮的天体。
4. 时间概念隐喻
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形式。人的活动也总是在一定的空间 和时间中进行。我们在生活中直接的感知是具体的物体,它们 的大小、形状、相互距离、我们对它们的可接近程度等。空间 中的物质在人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在与客体的相 互作用下(通过感知、动觉、功能认识、目的认识)首先获得 空间概念。时间相对于空间来说是抽象的,难以把握的,原因 是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动态属性,需要我们对于物质存在进行更 加深刻的认识。空间认识在前,时间认识在后。因此语言中用 空间概念表示时间概念是以我们的经验认知的先后所决定的。 时间具有了空间中的物质的属性,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认识和 把握。但是我们不是用空间中物质的所有特性来理解时间,我 们用物质的哪些特征取决于我们对时间作什么样的理解。
Page 15
辞格是概念隐喻的不同类型
1.拟人概念隐喻
拟人作为将客体人格化的隐喻思维方式,不但存在于辞格中, 也存在于我们的一般的日常话语中。下列例子中我们就是用 人的特征和行为来理解“事实”、“生活”、“投资”等抽 象概念:
(1) 事实证明了这个理论的错误。 (2) 生活欺骗了他。 (3) 让事实说话。 (4) 不良投资孕育着新的危机。
我把苹果汁倒入杯子里。 She walks out the first bank. 她走出第一银行。
Page 9
意象图式对于介词的研究
意象图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对于介词一词多义的研究。Lindner 分析了 1700多例的动词短语的意义,结论表明这些意义都可以归结成为数 不多的意象图式。如 V + out 结构,在英语中有600多例,意义不尽 相同,但是运用意象图式原理,可以加以归纳总结,方便理解和掌握。
时间是静态的物体:
上午、下午、上世纪 下世纪、前天、后天
我们从中通过 / 经过 / 渡过这一段时间。
Page 25
隐喻概念的系统性
我们在观察隐喻时可以发现有些隐喻是有层次、成系统的。 如换喻中的以部分代替全体,拟人中将事物看作人,但是 这种系统性并不限于换喻和拟人,它还有其它类型如用空 间来理解时间、空间上来理解社会地位(上级,上等,上 流,上情下达,高高在上)、将抽象事物看作具体等。 隐喻概念的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数个隐喻概念组合成对某一事物较为完整的认识 2. 喻体和受隐喻概念影响和制约的言语表达中的有关词语 组合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认知语义学
Page 1
主要内容
认知语义学就是基于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建立了 “认知方式、概念结构、语义系统”的语义分析框架, 以此来详细论述词句意义的形成、理解、心智表征等。
Page 2
原型和范畴化
范畴化: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一个范畴或 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 目标例示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原型:一个范畴(事物)典型的、一般的范例。原型是 该范畴所有范例中抽象的、理想化的代表。
Page 26
1. 数个隐喻概念组合成对某一事物较为完整的认识
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概念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隐喻概念也具有系统性特征。一般来说,概念隐喻都是抓住所 述对象的某一方面来进行比拟描绘,进而达到帮助人们形象认 识事物某一方面的目的。但是事物的一面并不能完整地代表这 一事物。因此人们必然会从其它方面来对其进行认识。这样, 依据人们不同的社会经历和实践,依据人们不同的文化习俗, 数个隐喻概念组合成对某一事物较为完整的认识。
Page 24
时间是一个运动的物体:
开会的时间快到了。 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时间不等人。 光阴似箭。 跟上时代的步伐。 时间过去了一半。
时间是一个静止的物体/容器: 三天内我给你答复。 这个星期内发生了许多事情。
时间是具有长短维度的空间物体: 延长开会的时间。 缩短开会的时间。
不同时间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
(7) 地方代表机构:
华盛顿同意立即举行会谈。 纽约又一次发出恐怖袭击警报。
Page 20
3. 实体概念隐喻
客观世界中实体和物质的已有经验结构,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 解/认知另一经验对象的基础。我们把我们的抽象的经验对象 看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这时我们就可以对我们的经验进行把 握,进作品) 。《文汇报》还没到会。(《文汇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