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1期(总第420期)No.1,2015General,No.420 EDUCATIONAL RESEARCH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张旺杜亚丽丁薇[摘要]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现实中存在着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两种模式具有鲜明的本质特征,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当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凸显一个核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一个重点: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一个环节:实践实验;把握一个原则:因材施教;变革一个载体:课程体系。
[关键词]人才培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作者简介]张旺,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杜亚丽,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丁薇,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长春130022)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一种成熟的模式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会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特征,从而指导实践。
认真反思现实中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中总结经验和不足,对深入探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纵观中外学校教育,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两种,即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两种模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鲜明的特点,影响深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实质上就是科学主义的教育观,它强调科学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育以科学知识的学习为中心,学习即意味着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科学知识按照自身逻辑及难易程度被编写成不同年级的教材,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升入高一级学校要通过考试来决定。
这一理论重视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教育性、可接受性等原则,形成了以传授知识、记忆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1.培养目标的功利与短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在教学中居于统治地位,要求学生学会、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从而获得“高分数”,考——————————*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30498)的研究成果。
试成绩成为学习的目的和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教育的目的是外在的,学生的最大悲哀是无法参与到自己的生命设计中,属于自己的生命却完全由他人设计和支配,教育过程过度重视知识灌输和被动接受,一切都按照教师预先计划好的统一程序、目标和过程进行操控,牺牲了人本身应该具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培养出来的是单一模式化的“工具人”。
[1]如此的教育目的就像由别人设计的一座灯塔,教师和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达到或接近这座灯塔,但其是否适合学习者、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否有利却不被关心。
这种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完全是功利的和短视的。
2.人才标准的僵化与同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标准是用分数来衡量的。
在“应试教育”大旗的统领下,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学生的成败以分数的高低来论,培养的是善于考试、记忆现成知识和标准答案的人。
学生习惯于唯师、唯书,信奉权威,墨守成规,人云亦云,不擅长独立思考,缺乏想象力、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统一计划、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个性、潜能、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人才标准被一刀切、统一化,造成学生“千人一面”。
3.培养方法的刻板与单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重视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体系,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这种模式把教学过程作为知识的积累过程,把学生当作“容器”灌输知识。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并在预先设定的框架内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
于是,课堂成为一个简单封闭的执行教案的场所,学生在这里配合教师完成着一个又一个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缺少实践和动手操作机会;评价标准追求客观、量化,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为标准。
[2]教学方法刻板、单一。
4.人的发展的片面与趋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无限追求认知,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的发展,缺少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想象能力与良善美德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淡薄,诚信意识、法制观念淡化,审美能力和高尚品德缺失,学生的发展片面而趋同。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个性差异。
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展,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1.培养目标的人本与高远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内在需要,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加深对知识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生成、思维习惯的培养。
”[3]这种模式的培养目标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是要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创新性人才。
美国研究型大学无不强调给人类、国家带来知识的贡献及社会的改变,把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为各行各业的领袖。
[4]布什曾经表示,美国将继续在人才创造力和天赋上保持领先地位。
英国把追求卓越作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巴黎高师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改变世界的人”。
2.人才标准的差异与多元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人才标准是多元化的。
在教学中发现和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善待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各方面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和领军人物。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学生多样化发展。
3.培养方法的灵活与多样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张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在教学中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疑释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内外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加师生的亲密交流和学生主体学习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4.人的发展的全面与丰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质上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智力、体力、才能、兴趣、品质等各个方面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5]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涵盖了自然生命、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心理要素的全面发展,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丰富。
[6]可以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德、识、才、学诸因素的综合效应,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障碍,甚至是致命的障碍。
[7]教育的任务在于,实现学生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发展相互结合,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精神素养的全面提高。
[8]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当代创新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体的教育行为方式灵活多样,要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者、教育任务和教育场景等确定。
人才培养模式则要从更高站位和宏观层次来抽象和概括教育行为方式,以更具普遍性和指导作用。
根据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重点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一个核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规定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性质。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在认知、交往及自我反思等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自律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包括认识、实践、追求、意志、理想、交往、沟通、协作等。
主体性从本质上讲强调的是人性。
人的生命是自我支配、自我主宰、自我做主的,是不断生成、发展和日益完善的;人的生命是自由的,是以其差别性、多样性和对立性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人有信仰和对人生意义的价值追求,创造是人的本性,人总是在不满足于现状中,否定、超越和创新。
[9]教育必须在充分把握人性、尊重生命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进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和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我负责、自由创造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环境。
在师生关系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下大气力改变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的课堂设计、组织安排都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思维发展出发,从根本上转变角色;要从学生的角度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加强和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业务发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第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被激发和形成的。
主体性意识是指学生个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地位、任务、价值及作用,从而积极地投入智力和精力,努力学习和创造。
学生只有具备了主体意识才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具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和内驱力。
改变学生习惯了教什么学什么、不教的不学,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不学,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被动学习状态。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他们形成爱学习、爱动脑,会学习、会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特别要纠正很多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网上下载复制、终端合成等消极简易的、拼凑式的学习方式。
第三,充分把握主体性内涵,按照“人”的方式培养人。
要坚决改变过去把学生“物化”、“非人”教育的局面,把教育过程转化成生命自我建构和生成的过程;把“自由”、“自觉”、“自主”、“创造”等人的本性,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地挖掘和彰显;把学生的自主发展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使他们能够在适合的环境下自由生长和发展。
斯坦福大学全校六千多名本科生,开设了六千多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突出一个重点: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人才水平的标准,是一个人能否创新创造及其创新创造层次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