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10-11-23[作者简介] 吴锦(1980-),女,汉族,辽宁朝阳市人,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孙凡(1983-),女,满族,辽宁抚顺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问题研究吴 锦1,孙 凡2(1.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鞍山114016;2.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 惯用语是蕴涵中华文明的民族瑰宝,活跃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给第二语言学习者设置了障碍。
本文就惯用语的含义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教学的关注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三字格[中图分类法]H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11)02-0100-03 自20世纪60年代胡裕树版《现代汉语》将惯用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单位始,已有近半个世纪之久,但其存在的历史却很久远,这一蕴涵中华文明的民族瑰宝,以其简明生动通俗有趣的语言形式,形象而隐晦的内涵,鲜明而浓厚的感情色彩,活泼而诙谐的语言风格,固定而灵活的结构特点,活跃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
“惯用语在母语或第一语言使用者的言语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用现象”[1],同样,汉语中惯用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不但为本国人民大众所喜爱,同时也受到了来华留学生的青睐,但由于惯用语自身的独特性,它给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之路设置了一道障碍,因此,惯用语的教学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十分必要而且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一、惯用语的界定什么是惯用语,众说纷纭,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1)刘叔新认为:固定语中,凡充分具有结构成分固定的特点,但是不具表意双层性,其含义体现成类事物的一般概念而非个别事物概念或专门概念的,就是惯用语;(《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陈光磊认为,惯用语就是具有语义变异特征的一种定型短语,其功能相当于一个词而呈现出明显的口语格调和修辞色彩。
(《中国惯用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3)王德春认为:惯用语是广泛流传于日常谈话中既有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结构的习用词组,他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意义,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和特有的表现力(《新惯用语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4)周荐认为,“穿小鞋”类的三字格不应因其意义是比喻性的而被视为惯用语,“惯用语”术语所指的应是非三字格的一部分俗语,指原“惯用语”中除去三字格的部分(《惯用语新论》,《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5)李行健认为,惯用语有三个特点:1.语义具有双层性,除字面语义外,必须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义。
2.结构固定。
3.在句法功能上同成语近似,在修辞功能上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惯用语的研究和规范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1期);(6)曹炜认为:惯用语是由至少两个词构成的具有口语色彩的意义词化、结构准词化的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组合,是重要的熟语之一。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7)黄伯荣、廖序东认为: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
(《现代汉语》增订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纵观上述学者对惯用语的阐释,同异兼有,共识之处在于:1.结构定型。
2.由词构成的短语。
惯用语有别于成语、歇后语、谚语等作为熟语中的一类,是短语而非词。
我们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两个特点:1.表意隐晦。
2.意义词化。
3.以三字格为主。
惯用语以三音节为基本形式。
曹炜曾经对李行健等主编的《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进行统计,在2366条惯用语中,三音—001—节的有1562条,占总数的67%。
[2]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办公室考试中心制定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归纳了50条惯用语,摘录如下:表1 惯用语举例甲级词乙级词丙级词丁级词对不起 开玩笑没关系 没意思有意思不得不 不敢当不好意思 不要紧不一定 看不起看样子 来不及来得及 了不起没什么 没事儿用不着不见得 不象话不在乎 不怎么样出难题 出洋相打交道 打招呼对得起 怪不得开夜车 可不是没说的 闹笑话闹着玩儿 忍不住伤脑筋 舍不得说不定 无所谓有两下子走后门儿走弯路 恨不得爱面子 半边天大锅饭 发脾气顾不得 好样的铁饭碗 真是的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教学关注点预测有人说惯用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拦路虎,不难看出对留学生来说,掌握和恰当运用惯用语并非易事。
查阅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研究的相关文献,很多学者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偏误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这些偏误启示我们在惯用语教学中要引导留学生在如下方面予以关注。
(一)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相偏离接触到惯用语,不要被字面意义所迷惑,应跨越字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多只是它的语源意义,一旦成为惯用语之后,字面意义往往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义或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
”[3]例:1.你呀,一发工资就手痒痒。
手痒痒:字面意义———手痒,不舒服。
深层意义———希望亲自做某事2.唉,我说什么你都当成耳旁风。
耳旁风:字面意义———耳朵旁边的风。
深层意义———别人的劝告、批评、嘱咐等听过之后不放在心上。
3.你这个炮筒子,可得改改脾气了。
炮筒子:字面意义———炮筒。
深层意义———性格很直,有什么说什么的人。
就惯用语来说,它的实际意义是隐藏在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含义。
(二)感情色彩鲜明惯用语不但具有与字面意义不同的实际意义,而且很多惯用语都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第二语言学习者接触到惯用语时,掌握意义的同时,要领会其中的感情色彩。
“笑面虎、拍马屁、上西天、喝西北风、说得比唱得好听、吹牛皮、穿小鞋、钻空子、捅娄子……”都具有贬义色彩。
例:说得比唱得好听(1)你?说得比唱得好听,不定是谁伺候谁呢。
(2)你真聪明,刚来半年,汉语就说得这么好,真是说得比唱得好听。
“说得比唱得好听”意思是说得非常好,但实际做的与说的不一致,有讽刺和不满的意思。
例句(1)正确的用例,而例句(2)本来是表扬别人,却用了含有讽刺意味的惯用语,前后意思矛盾。
又如“马屁精”一词,含有贬义,原指那些向别人讨好、拍马屁的人。
但是我们看下面留学生写的句子:口语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并表扬我们,说我们进步很快,我们都喜欢她,她是我们心中的马屁精。
留学生原本想形容大家喜欢的老师,可是学生却把贬义词错当成褒义,让人哭笑不得。
(三)语法功能相当于词惯用语在句子中可以作一定的句法成分,语法功能相当于词。
留学生在运用惯用语的时候,常常忽略其语法性质。
例:1.你一定要想好,后悔药可没有。
(作主语)2.你可真是个马大哈,钱包都不拿好。
(作宾语)3.好啊,送上门的酒还不喝?(作定语)4.那个警察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教训了我一顿。
(作状语)5.你呀,净跟人家医生唱反调。
(作谓语)6.这些日子白天在单位忙得团团转,恨不得多长两双手。
(作补语)(四)搭配固定而又结构灵活惯用语是人民大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并广泛流行于大众生活之中,在长期的使用过—101—程中,形成了很多固定的搭配形式,约定俗成。
如:表2 惯用语固定搭配举例规范搭配不恰当或很少用搭配赶着鸭子上架追着鸭子上架放出风儿来吹出风儿来走下坡路走上坡路穿小鞋穿大鞋炒鱿鱼煎鱿鱼吃———后悔药喝———后悔药吃———闭门羹喝———闭门羹吹———耳边风刮———耳边风唱———对台戏演———对台戏打———退堂鼓敲———退堂鼓放———马后炮开———马后炮吃———哑巴亏喝———哑巴亏 前面一列是规范的,后面一列是不恰当或很少用的。
惯用语是结构定型的短语,但有些惯用语的成分之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有点像汉语中的离合词。
穿小鞋———穿张三的小鞋开夜车———开了一个礼拜的夜车摆架子———摆出一副领导的架子背黑锅———背了一辈子的黑锅捅娄子———捅了很多娄子开空头支票———开了一大堆解决问题的空头支票喝墨水———喝了多年的洋墨水走弯路———走了很多弯路(五)语境对惯用语的制约语言单位出现的环境我们称之为语境。
在语言运用中,我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选择词语。
结合笔者对汉语高级班的惯用语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留学生在掌握了惯用语的语义,并辨别出感情色彩后,在造句过程中仍会出现偏误,有人把它总结为语用偏误,语用学习惯上把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这种语用失误不是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错误等方面的问题,即不是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词不达意;这类语用失误主要归因于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
”[4]下面几个例句在语法上都没有错误,但不符合语境的具体要求。
1.前几天我和男朋友分手了,现在吃后悔药了。
吃后悔药一般是用来劝说别人不要做后悔的事情,很少形容自己,如:“现在不听我的,将来可没你的后悔药吃。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自己和男朋友分手了,但现在却很后悔的一种心情,例句用来形容自己,所以不太恰当。
2.老师,很抱歉,这次我没考好,下次我一定努力,走着瞧!走着瞧是等着看以后,预见某种结果会发生,含有威胁的意思。
而例句给我们提供的语境是学生以一种非常诚恳的态度向老师表示歉意,决心下次考出好成绩,根本没有威胁的意味。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运用惯用语时一定要立足于语境,恰当选择。
惯用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把这部分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示给汉语学习者,让地道的汉语活跃于汉语学习者的交际中。
[参考文献][1]潘先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习惯用语问题[J].汉字文化,2003(4):33.[2]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3.[3]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10.[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26.[5]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高等)[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1-23.[6]陈光磊.中国惯用语[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33-46.[7]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1-17.[8]吴会灵.惯用语的语法结构刍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67-68.[9]赵现琦.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26-128.[责任编辑]孙宇男—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