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效果图篇I设计说明篇I建筑图纸篇I结构设备说明篇I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方案平闲休顶屋内室内室08模型照片0910I效果图篇I设计说明篇I建筑图纸篇I结构设备说明篇I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方案13得益于上苍造物,使得成都“沃野千里”;得益于先人“泽被西川”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得成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由于成都平原农业发达,处于“鱼米内足,不事他求”的稳定而封闭的生产状态,出现了“老年白首,不离乡邑”的民情,养成了成都人宁静怠惰、不思远游的心态和习性。
而且,不知不觉地渗透到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和人情世故。
文化成都平原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成为蜀文化的中心,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兼容性:蜀地容纳了四方文化,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
当时融入蜀文化的异地文化包括荆楚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
★浪漫主义:司马相如,李白等蜀文化名人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倾向,富于文采和想象力,善于夸张,语言富丽,用字新奇。
★多样性:“蜀中自古多才俊”。
自古以来,杰出的川籍文学家、艺术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从唐代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王维、杜甫、李白、孟浩然、房琯、高适、白居易、李商隐、薛涛到宋代的三苏、陆游、黄庭坚、范成大均曾游历或寓居成都,留下大量诗作,并产生了中国第一部诗集《花间集》。
14“天府陆海”之称是对巴蜀农业文明的最好概括。
四川地处亚热带,有利于农业生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促成了巴蜀农业的高度发展,加以地貌和气候多样,现代生态环境优越,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种类繁多,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55种,同时是全国第二大林区。
拥有九寨沟,黄龙寺,大熊猫栖息地三处世界自然遗产.四川独特的地域,气候特征,影响到川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拥有李冰治水后形成的优越农耕文明;它有巢居、栈道、笮桥和林盘四大独特胜景,形成了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独特的巴蜀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民居是四川最古老的建筑。
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影响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域特色。
★注重环境。
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大多依山临水,后高前低层层拔高,宜左宜右忽上忽下,与四邻环境协调,用古林修竹,挖池堆石加以点化,充满情趣。
★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四川民居不受中轴线束缚,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利用曲轴,副轴使建筑随地形蜿蜒多变,层次丰富;封闭院落中设敞厅、望楼,外实内虚;将建筑空间结合环境自由延伸,与自然环境相映增辉。
★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川民居不但表达了主人的文化品位、社会地位,同时也包涵着人们在满足居住功能后的某种祈求和愿望。
民居中的门楼装饰、窗格变化及围护结构美化等,最能体现这种文化内涵。
商业广场文化住宅体育军事功能分析城市关系人民西路西华门街东城根上街基地基地16三、基地环境及分析用地周边环境分析图书馆用地周边环境相对拥挤,周边建筑相对陈旧,用地紧靠人民西路,缺少必要的缓冲,其主要的视觉景观是东南角方向的天府广场,因此如何挖掘图书馆内部空间景观是设计要点。
道路交通分析用地周边两条主要城市道路车流量较大,交通繁忙,不宜开设主入口(车行),其车行主入口只能设在相对较小的西华门街路上。
图书馆的人流有两个方向。
a )、天府广场方向。
b )、西南角人民公园方向。
其中天府广场人流最大,未来地铁的建设将加大天府广场来图书馆的人流量。
势必加重人民西路的交通压力,容易产生交通混乱。
城市主干道主要商业城市次干道次要商业噪音污染用地道路交通分析人流分析用地形状分析a )、图书馆用地相对规整,为类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用地相对紧张。
建筑后退北侧居住楼22.5M 以上,同时满足大寒日1小时日照,且后退南向人民西路10m ,最后的可建设范围较狭长,对图书馆的布局不利。
b )、图书馆用地面积较紧张,建筑密度较大,对建筑造型提出更高用地形状分析日照分析科技馆新馆天府广场图书馆新馆美术馆新馆城市轴线城市节点四、设计概念文化内涵面对四川绵绵千年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其文化的纷繁夺目、历史的厚重。
物质种类的繁多,我们提出了“民族的即世界的”设计概念,去除对形的表征,剖析其内部的精神含意,四川民众面对其自身文化历史的传承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吸收,面对文化的矛盾冲突,又不断的求索前进,从而创造出灿烂的川蜀文化,其文明可以说即是四川的又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其精神内涵用屈原的离骚中的一句话概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于四川图书馆所承载的文化历史的寄托与现实意义,我们希望它是四川文化的一个载体,一艘“诺亚方舟”来容纳其物质文明20我们的理想图景是:繁闹市区中的一片静土一个展示四川文化、历史的媒介生态,绿色,节能的现代城市书坊一座辉煌灿烂的文化殿堂一尊具有求索精神的碑石在设计策略上提出7个设计要点:1.城市空间上,融入天府广场的城市空间,协调与博物馆及未来美术馆的关系,成为西大门的标志。
2.图书馆与城市街道空间的互动,引入灰空间“城市屋檐”,注重城市空间营造。
3.图书馆体现是一个四川人文历史的媒介,展示平台。
4.注重内部阅览空间的营造,提出休闲式阅览概念。
5.注重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及商业性。
6.营造第五立面,营造生态、绿色的空间,构筑一个漂浮的空中舞台。
7.建筑造型及细节上体现四川特色。
21五、设计研究通过对基地的分析,结合设计的概念要点,对要点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以求解最佳的体现设计理念的建筑状态。
城市天际线空间研究。
(天府广场天际线分析)天府广场的城市天际线处于调整规划之中,中部的天府广场是●整个区域的中心,规划中的主要建筑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围绕其周边,从其空间形态上是一个逐步向外扩张的状态,建筑高度逐步增高。
图书馆处于“天府广场”区域与东城根上街路的交界线上,构●成广场区域的一个界点,空间区域的限定是通过对主要建筑和道路界定,如果说博物馆、原市政、市毛泽东像构成了“天府广场”第一层界面的话,图书馆和其它方向上的各界点,构筑“天府广场”区域的第二层界面。
其在造型上形成一个明显的视觉醒目点和空间上形成一个可以供市民集散的场所。
在空间上,图书馆的体量要与东侧相连地块的未来美术馆形体●形成一个能够呼应的整体,与博物馆的体量也要取得平衡,三者在空间形成具有张力的整体,而不至于显得分散,带给城市界面一个全新的形象。
共享性生态、绿色城市空间的研究。
在相对紧张的用地条件下提供更多的空间给城市,除了能够提●供可供市民集散的场所外,也在城市嘈杂的街道与静怡的图书馆产形成一个缓冲地带。
在图书馆与城市道路之间形成:内部——半室外——室外(城市街道)的空间序列。
下沉式空间设计:建筑布局模式研究解决日照的布局几种模式一、向西逐级增高的布局二、向南逐级增高的布局三、高低组合的布局24六、总体布局最终采用了在用地西侧局部高起和整体向东倾斜体量的组合,高起部分构成视觉中心和区域界点,倾斜的屋面向外延伸覆盖用地。
整个建筑共13层,斜向部分6层,地下4层,倾斜部分是整个建筑的主体,东低西高,构成图书馆的阅览空间,高起部分为办公和高层书库,地下一层为公共层及入口大厅,地下二层为车库,3~4层为基本书库。
总图设计建筑基本沿基地后退红线满铺布置,在东西两侧后退红线,各形成主次入口广场,广场采用下沉式设计,大台阶把人们直接引入地下一层(公共层)的入口大厅,沿人民西路,作为地下一层空间向外的延伸,设计为下沉式步行街,通过人行道边的踏步可直接下到下沉步行街,步行街与城市人行道间采用绿化斜坡设计,通过的踏步可直接上到人行道,下沉式步行街作为图书馆与城市道路间的缓冲,斜坡和广场大台阶把地下一层与城市道路连接起来,与城市道路空间构成一个连续的界面,增加了地下一层作为公共区域的开放性和可达性。
在图书馆的北侧与居民楼之间设计为图书馆的后勤区域。
一条靠用地北侧的内部消防道贯通基地,连接东西两侧道路,其机动车的主出入口设计在西华门街上,在西侧东城根上街开设了紧急出入口,在后勤内部道路上设有图书馆的办公出入口,位于建筑的西北角。
书库在一层设计了辅助入口。
25图书馆功能布局图书馆内部功能采用了垂直分区的设计原则,大量使用或对外使用的空间靠地面布置,后勤管理部分靠上布置。
同时充分利用基地的地下空间。
其中-1层作为图书馆的入口层,地面以上1~6层为开架阅览部分,7~8层为办公辅助功能部分,9~12层为特殊要求书库(珍善本书库、古籍线装图书书库及其他特种文献书库,地下-2层为车库,-3至-4层为基本书库和备份书库。
-1层的公共层包括两大部分:入口大厅部分和报告厅为主的辅助部分,两者可以分开独立使用。
入口大厅部分:在图书馆东部主入口一侧布置,设有与阅览相关的功能,包括入口大厅、总台(查询区)、休息厅、咖啡、茶水厅、目录处、借阅区和可上到1~6层的垂直交通区等。
报告厅区:位于图书馆西侧,由西侧次入口进入入口门厅。
功能包括报告厅前厅、报告厅、多功能厅、展厅、多媒体室、文化活动室。
报告厅区与入口大厅通过借阅区相连接,单独使用时,通过关闭通道与大厅阻隔。
阅览区共6层,按照阅览类型的利用率和限制性原侧垂直分布,阅览类型使用率低和限制性高的向高楼层布置,楼层越高其阅览的面积越小。
1层主要部署了需要单独有对外有出入口的儿童阅览、电子阅览室和使用率大的期刊阅览,儿童阅览位于平面靠西侧布置,相对独立的一块,在-1层餐厅上部并远离入口大厅,减少对入口大厅的影响。
一层在平面的西北角设有办公区的入口门厅。
其余辅助功能靠北侧布置,南侧形成相对通透的空间。
262层主要布置综合阅览室,整个2层采用开敞式设计,形成完全开放的阅览空间。
3层主要布置哲学、社会、科学阅览,专题阅览,参考工具阅览室。
4层布置外文阅览,自然科学阅览,多媒体阅览。
五层布置残疾人阅览,民族期刊和地方文献阅览室。
六层布置古籍阅览,珍善本阅览,民族特种文献阅览。
6层以上的屋顶平台构成了面向天府广场的休闲活动场所,可作为“室外”的阅览空间。
屋面上的层层叠台成为天然的读书交流空间。
7-8层为办公区,七层设有综合办公、馆长室、计算机管理中心、研究辅导中心及文献保护中心。
8层设有数字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资源工程建设、数字资源共享、加工场地及采编中心、研究辅导中心文献保护中心。
7-8层有面向屋顶的平台,从平台的大台阶下到屋顶。
9-12层为特殊书库(珍善本书库、古籍线装图书及其他特种文献书库)。
13层为设备层及屋顶花园。
地下3至4层为基本书库和过刊书库,通过一组位于图书馆北侧的电梯组垂直相连上下两部分书库。
地下2层为车库和部分设备用房。
图书馆内部交通阅览区交通阅览区交通由两种交通模式:情景式交通和垂直式交通,情景式交通由位于图书馆平面南侧直跑楼梯和扶梯组成,直跑楼、扶梯随着室内的层层退台,逐层向上,形成富有趣味的交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