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语文:高一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同步人教版课内阅读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 . 下列句中加点字,有的是多音字,有的是异读字 ( 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 ) ,请按多音字和各种异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荆轲和而歌b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c . 汝识之乎d . 为变徵之声e . 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f .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g . 沛公欲王关中 h . 君子生非异也i .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 . a / bde / cfh / giB . ac / bf / deg / hiC . ad / be / cfh / giD . ag / bc / edh / fiC解析:ad是多音字;be是古音异读;cfh是通假异读;gi是破音异读。

故选C。

2 . 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前而为歌A .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 .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A是名词话用作状语;B是名词活用作状语;C形容词活用作名词;D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句中的“前”是名作动,故应选D。

3 . 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荆轲和而歌A . 又前而为歌。

B .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项的“而”是表承接关系;B项是表修饰关系;C项是表并列关系;D项则是表转折。

例句中的“而”是表修饰,故应选B。

4 . 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C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D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A项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言未发”应为“未发言”;C项是省略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

因例句是定语后置句,“宾客知其事者”应为“知其事之宾客”,故应选D。

5 . 对下面几篇文章的标题作两次筛选,每次选出不同于其他几篇的一项 ( )A . 《赤壁之战》B . 《唐睢不辱使命》C . 《窦娥冤》D . 《邹忌讽齐王纳谏》E . 《荆轲刺秦王》第一次选 ( ) 第二次选 ( )第一次应该选C;因为C是戏曲,其余为史料;第二次应选A,因为A出自《资治通鉴》,其余则出自《战国策》。

6 . 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 . “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C . “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

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 . 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应该选D,因为选择是刺杀准备阶段的高潮,全文的情节高潮应该是行刺秦王。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之(2)自引而起,绝袖(3)秦王还柱而走(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稍微(2)断(3)跑(4)没有用来……的办法2.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函(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秦王还柱而走(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秦武阳色变振恐(1)“奉”通“捧”(2)“见”通“现”(3)“还”通“环”(4)“卒”通“猝”(5)“振”通“震”3.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1)以:按照,做介词(2)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3)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4)其:他们的,做代词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愿大王少假借之少:稍微。

B.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发放。

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受。

B 发:打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B.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而乃以手共搏之C.愿大王少假借之群臣怪之D.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A两者均为连词,表并列。

(B项,前者为介词,按照;后者为介词,用。

C项,前者为代词,代人,代指秦武阳;后者为代词,代事,代“秦武阳色变振恐”这一表现。

D项,前者为副词,“仅”;后者为副词,“于是”。

)6.当秦武阳“色变振恐”,眼看事情要败露时,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对这一情节在刻画荆轲形象中的作用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A.荆轲原来对秦武阳的怀疑是正确的,有先见之明。

B. 荆轲对秦武阳的怯懦早有准备,沉着冷静。

C.荆轲急中生智,表现自若,口才超人。

D.荆轲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7.《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写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写秦王“卒惶急不知所为”,事后“目眩良久”。

从艺术手法上看,对文章如此描绘的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详写荆轲为其结局作必要的铺垫,略写秦王淡化其无能的形象。

B. 正面表现荆轲的勇武,更以秦王的窘态和后怕加以反衬。

C.分叙两人在事件中的经过和结果,使读者得到完整的印象。

D.以荆轲的连续进击和秦王的手足无措,来渲染一种紧迫的气氛。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 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2.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D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1)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

(只是)现在空着手没有什么凭信,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

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

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⑤,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太子迟之迟:认为……晚了B、请辞决矣请:请求C、今日往不反者反:反复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2、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其人居远未来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入不测之强秦D、复为慷慨羽声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所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例:慕大王之威A、千金之资币物B、太子迟之C、皆白衣冠送之D、顷之未发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

操其室。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