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政管院07级思政四班苏凤 222007*********)摘要: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治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凶恶的敌人之一,他们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反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认为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幻想建立一个无权力、无服从、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
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
本文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由来出发,浅析了我们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人在救国之路上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是中国近代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此时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社会思潮迭起,各种救国方案纷呈,各种学说广为传播。
其中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传入中国后,以它独特的魅力,立即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它在中国的传播,持续长达三十年。
其实,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理论均是五四以前形成并确立的。
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时期,也是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最为广泛的时期。
重新追述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在寻求救国之路上的迷茫与清醒。
一、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由来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于19 世纪40 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19世纪下半叶广泛流行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并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 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释放, 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 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沦为雇佣者赚钱的工具,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政治上被边缘化。
他们对现存政权强烈不满, 仇视私有制度和强权, 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要求有一种思想和改造社会的方案,能使其摆脱绝望境地,这样,以反对任何服从、纪律、权威、国家和政府为特征的无政府主义社会思潮就应运而生了。
早期无政府主义的奠基人主要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和俄国的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
蒲鲁东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在其所著的《什么是财产》一书中首先提出“无政府主义”概念。
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 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 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 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
施蒂纳尔和蒲鲁东提出了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原则;巴枯宁使无政府主义成为一种政治思潮;克鲁泡特金主所谓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把无政府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综结起来看,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
他们代表了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趋于破产的小生产者,企图保存自己权益的绝望挣扎。
正如列宁曾尖锐地指出:“无政府主义是绝望的产物”。
至于如何使之得到实现,无政府主义者们各有其说。
20世纪初叶,中国知识者开始了解接触到无政府主义,经过在国内介绍和在国外中国留学生中的传播,无政府主义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立政治派别。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无政府主义获得扩散性发展,蔚然成潮。
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以后,无政府主义队伍严重分化,逐步形成无政府主义者同国民党反对派合流的局面,这使中国的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派别破产了。
当然,在这以后的中国也还存在着无政府主义思想,并发生着一定影响。
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是无政府主义在欧洲已经没落破产的情况下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它在中国流行有20多年的历史。
那么,无政府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得到这样广泛的传播呢?这是有一定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的。
(一)阶级和社会基础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无政府主义比较容易在小资产阶级极为广泛的国家里生根发芽。
中国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处境,为无政府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小生产的经济氛围和小资产阶级成分众多的国情,是无政府主义思想赖以生存、滋长的温床和土壤。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大批城乡小生产者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深切地感受到生存的危机与压力。
他们要求打破一切社会秩序,实现彻底的平等和自由。
于是,以反对强权,废除政府为主要特征的无政府主义,恰恰迎合了此时小资产阶级的心态,同时也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思想根源从思想根源来说,中国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文化上的认同感。
再加上中国几千年来的暴虐、腐败的封建统治,使一些人对政府、强权、法律产生了极端厌恶和强烈反抗心理。
老庄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人性本善”,墨家的“兼爱”,以及令人痴迷不已的“大同世界”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使中国的一些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特别愿意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这就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思想根源。
(三)政治环境中国社会的革命危机和政局的演变,构成了无政府主义影响中国的特殊历史氛围。
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之际,正值戊戌变法失败之时。
“百日维新”夭折短命的悲怆场景,使当时的爱国志士幻想破灭,武装反抗代替了和平改良的思想,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暴力革命。
无政府主义所宣扬的暗杀,流血对当时的青年人充满了极大的诱惑力。
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更是令人沮丧,旧的已经失范,新的使人惘然,直到五四时期,中国处于一个目标混乱,方向迷失的阶段,因此,厌倦政治,藐视国家,仇恨政权的情绪油然而生,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国家政权和法律的主张自然很容易在这种氛围下产生思想共鸣。
概括而言,20 世纪初,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兴起,是小资产阶级对社会现实愤恨的寄托,是知识分子寻求救国之路的新选择。
三、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发展轨迹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传入和初步传播阶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为泛滥阶段,1924年后为破产阶段。
无政府主义思潮肇始于19 世纪40 年代的欧洲,20 世纪初,通过日本这样一个“中介站”中国人最初接触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
但从当时的宣传来看,理论内容比较浅薄粗糙,主要集中于对无政府主义暴力恐怖思想的宣传上。
甚至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也称赞暗杀行为是“惊天地,泣鬼神之大事业”。
真正把无政府主义当成一种科学加以系统宣传、介绍则是从1907 年《天义报》和《新世纪》创刊开始的。
它也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产生的标志。
1907 年,张静江,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新世纪》。
有人称“中国无政府主义之种子,实由此报播之矣”。
同一年,一批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天义报》。
核心人物主要有刘师培,何震,该报在宣传的理论性,系统性方面不如《新世纪》,影响力也差得多。
但两报各具特色,天各一方,遥相呼应,表现了无政府主义对一些中国人特有的吸引力。
五四以前,无政府主义宣传的高潮发生在辛亥革命后,传播的热点从海外转向国内,代表人物是被中国无政府主义奉为楷模的刘师复。
1912 年5 月,他在广州成立“晦鸣学舍”——“是为中国内地传播无政府主义之第一团体”,出版《晦鸣录》,反映无政府主义思想。
在其亲历亲行下无政府主义逐渐被国人所知晓。
刘师复死后,其门徒尊称他的学说为“师复主义”。
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无政府主义发展进入活跃期, 无政府主义对传统君权思想和封建专制的抨击、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无情批判在进步人士, 特别是青年人中引起了共鸣;主张通过教育, 特别是劳动来改变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理想人格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平民化教育观点相吻合;无政府主义对劳动的重视演变成“互助工读活动”, 知识与劳动相结合更成为新一代青年人与传统身份诀别的标志。
此外,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宣传也对无政府主义的迅速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的无政府主义首次向国人介绍了十月革命, 并热情讴歌这场革命对社会改造的作用, 十月革命模式引起了中国人对非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浓厚兴趣, 也因此使许多人把苏联革命看成无政府主义革命。
这个时期, 国内无政府主义组织纷纷建立。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不仅加大了理论宣传力度, 也不断在实践环节大胆尝试。
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勤工俭学运动、工读运动。
不过, 好景不长, 新文化运动后,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异军突起, 通过论战,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划清了思想界限, 无政府主义阵营发生分裂,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渐渐远离理论中心,并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无政府主义开始走向衰落。
无政府主义社团及所出刊物和书籍日见减少,对工人运动的影响也因其反苏、反共和社会改良主义面目的彻底暴露而急剧下降。
无政府主义者纷向四方面转化:①改变立场,信仰马克思主义;②消极颓废,或遁入空门;③与反动势力合流;④继续打着无政府主义旗号,若撑破碎局面。
1932年,无政府主义作为一个政治流派在中国已彻底破产。
四、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及特点(一)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综观无政府主义的发展, 可以看出, 中国无政府主义基本主张主要有:1、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 对私有制度极端仇视, 幻想保持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
同世界上其他无政府主义者一样,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激烈地反对强权压迫, 他们认为, 政治的不平等出于权力分配的极度不平衡, 一些人借助政治制度获得了绝对的权威, 拥有话语霸权, 因而造成社会种种不平等现象和人群的分裂, 这和人的“互助”本性是背离的, 无政府主义者把国家看作万恶之首,认为国家限制自由, 维护阶级统治, 颠倒是非, 欺骗人民, 制造战争, 隔绝人群。
他们主张取消一切与国家有关的政治制度、政党、法律、军队等政治形式, 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
2、无政府主义虽然反对政治组织, 但是并没有导向极端的个人主义, 他们认为, 强权机构的存在把人彼此分离, 妨碍了一个有机社会的产生, 他们强调“互助”是人的天性, 合群是人的本能, 主张人与人的自由联合。
他们指出, 一旦废除强权机构, 扭曲人的天然美德的根源消除了, 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不平等和对个体的压迫都将消失, 无政府主义坚信人性是至善的, 同时又是理性的。
他们幻想建立一个无权力、无服从、绝对自由的“无政府主义”的社会。
无政府主义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是以形式上的绝对平等与经济的绝对平均为前提的, 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但是对照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这个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非常诱人, 难怪当时有不少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和青年学生拥护无政府主义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