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讲人:郑小辉一、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刀耕火种、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后工业化农业等四个阶段。
20世纪初,随着机械工业、化工工业的飞速发展及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幅度提高。
短短的半个世纪,工业化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然而,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以大量投入化肥、农药、机械、能源为主要特点的农业,对土地和资源实行的是掠夺式开发利用,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潜在着严重不良后果。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其弊端已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能源消耗过度工业化农业的实质是用高的能量输入来换取高的产品输出,而且其能源投入依赖的主要是不可更新的化石能源,这就严重加剧了能源危机,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捷克对农业发展与能源关系所做的研究表明:农产品产量每增加1%,农用能源的消耗就要增加2.5%。
美国近40年来,投入农业的能源增长了近80倍,按其每生产1kJ能量的水果和蔬菜需投入2kJ的石油能,生产1kJ能量的动物蛋白质需投入20~30kJ石油能的标准来估算,全世界均采用美国的生产方式与营养水平,每年将消耗掉60000亿L以上的石油,按目前探明的全球石油贮量只能供世界人口使用10年。
2.资源破坏同时为了工厂化农业生产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产者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自身消费,而是为了市场销售,为了获利。
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对食物的需求,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盲目毁林开荒,毁草种田,高强度的利用农田等重用轻养方式,加剧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等严重后果。
3.环境污染化肥、农药及畜禽饲料添加剂的广泛应用,不仅影响到农畜产品质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直接威胁到人畜健康。
根据以色列专家分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农业的高速发展,地中海沿岸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从2mg/L(处于无污染的本底值水平)节节上升至53mg/L,其污染主要来自污水灌溉,废弃物处理及氮肥施用。
在畜禽养殖业中广泛应用的有机砷制剂,尽管在抗病促生长方面有较好的功效,但由于它大部分从粪中排出并可在环境中积累,因此必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并可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畜健康。
4.其他方面工厂化农业的负效应还体现在许多方面,如规模化种植使农作物品种基因趋向于单一化,削弱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使其脆弱性加大;农业成本不断增加,投入效益却不断下降,如美国每年每公顷耕地石油能源的耗费是墨西哥的31倍,而玉米产量的折合能量收益墨西哥却是美国的12倍;农药的不恰当施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造成害虫、杂草抗药性的增加以及造成天敌和有益生物的死亡,使病虫害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控制等。
工厂化农业所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已逐步为人们所警觉,特别是美国生物学家卡逊1962年写的《寂静的春天》的出版以及罗马俱乐部在70年代初提出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的发表,使上述问题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和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并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的农业生产体系,以取代高能耗、高投入的工厂化农业。
生态农业正是在这种新思潮下出现的。
二、生态农业的内涵及特点:1.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
它是在1971年由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 Albrecht首先提出的,他从土壤学视角提出这一理念,认为建立良好的土壤条件,就会有健康的作物,并认为可以少量施用化肥,但不可以用化学农药。
1981年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在对欧洲有机农场进行调查并亲自试验后,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以接受的小型农业”。
其目的是建立一个能自身维持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的持续发展的小型农业系统。
但由于在西方,生态农业更注重生态效益,依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维持能力组织农业生产,因此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往往较低,未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即使在发达国家,其推广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3%,仅有1%左右的农民在从事生态农业实践。
北京大学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生态农业是依靠农业系统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使农业稳定、持续生产的一种农业,它的优点在于导致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社会既能稳定地、持续地取得丰富的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社会生活质量提高。
它绝不是回到传统农业或者回归自然,它是农业发展向生态合理方向转化,是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2.生态农业的发展类型生态农业无论范围大小,都需要农、林、牧、副、渔多业结合,但由于各地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差异悬殊,不仅各业所占比例不同,结构特点不同,因而表现出的生态系统类型也不同。
(1)农林立体结构生态型该类型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使林、农、药、菌等物种的特点通过合理组合,建立各种形式的立体结构,以达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的目的,又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种是我国普遍存在,也是一种主要类型。
(2)生物物种共生生态型该类型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促进的物种组合在一个系统内,使物种间存在互惠互利,达到共同增产,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的目的。
生物物种共生的有禽-鱼-蚌、稻-鱼-萍、苇-鱼-禽共生等多种类型,其中稻田养鱼在我国南、北方都已得到普遍推广。
(3)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型该类型通过初、次级生产、加工、分解等完成代谢过程及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桑基鱼塘就是一种典型的水陆交换生态系统。
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流域、滩涂可建立此类型。
(4)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型以开发平原、低山、丘陵地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复合生态农业。
通常模式:高坡栽果、茶、竹,平坡引种牧草,发展以猪、牛、羊为主的牧业,耕地以种粮为主。
(5)多功能的联合生态型通过完全的代谢过程———同化和异化,使物质流在系统内循环不息,不仅保持了生物的再生不已,并通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结构调节,使各种成分相互协调,达到良性循环的稳定状态。
这种类型的最大特点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多功能的整体。
以上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
随着生态学、经济学及工艺技术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空间利用、对物质多层次和多途径转化以及水陆环境交互补偿等的进一步探索,必将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内容。
建设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1.循环经济理念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在生产和消费中,追求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废物产量的最小化,从而根本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2.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双赢”。
四、生态农业案例1.盘锦生态农业盘锦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
盘锦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井盐等矿产。
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就坐落在这里。
盘锦还是辽宁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大米出口基地;并且有苇田8万公顷,年产芦苇40万吨,是世界最大的造纸原料和建材原料基地。
稻田养蟹独具特色。
辽河下游的双台子河口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8万公顷,是国际最重要的湿地之一。
近年来在湿地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石油开采,一方面繁荣了地方经济,同时也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但在长期的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的建设过程中,探索出许多具有北方地域特点的生态建设工程,示范模式。
如盘山县“稻田养泥鳅或河蟹”、“埝埂种豆”的物质能量多层利用的万亩农业生态系统模式,既限制了农药化肥的施用,又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了稻田有机质的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经济效益。
所有这些生态农业示范建设经验,为盘锦市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盘锦市在水田、滩涂水面、芦苇和草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农业上提出了建设“五色农业工程”,即以水稻、芦苇为主的绿色工程,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蓝色工程,以大棚菜为主的白色工程和以黄牛饲养为主的黄色工程,以水果栽培为主的红色工程。
盘锦市在通过产业化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成功地进行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探索,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四步净化、五步利用”的生态模式,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同类猪场建设的典型模式”,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环球500佳”之一。
目前,盘锦已被国家列为生态农业试点市,盘山、大洼两县也都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生态农业试点县。
2.北京留民营留民营,中国第一生态农业园。
位于京郊大兴区的留民营村。
于1986年10月7日,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认定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它是我国第一个显示生态农业力量和作用的榜样。
留民营村有耕地146公顷,农户240家,861口人。
除种植蔬菜,水果外,还养了10万只鸡10万头猪和10万头牛。
然而你在那里看到的依然是整洁的街道,闻到的依然是清新的空气。
他们选择了种、养、加、沼四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的种植和经营模式,即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沼气相结合,进行生产、产出、加工、物质循环和再利用。
我们不难看到!这里几乎没有废弃物,种植业为养殖业和加工业提供原料,养殖业的粪便又成为沼气的原料,沼渣又是农田的肥料和养殖的饲料。
这是一个符合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经济。
留民营能源的建设和再生利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每年的沼气能源利用可节省39.2万元,合计全村每年节省生活用能120吨标准煤,既节省了开支,降低了生产、生活成本,同时也净化了环境。
五、如何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已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全国已建立了5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和150多个省级生态农业县。
第二轮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也已经启动,预计“十·五”期间将带动全国及省级建立生态农业县300多个,覆盖面积将达到2亿亩左右。
迈入新的世纪,生态农业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从以下几方面给以重视和加强。
1.提高认识,扩大试点示范进一步认识生态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模式和重点建设内容,列入国家和地方“十·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不断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动员各级广泛建立试点,通过试点的示范作用,带动农民应用生态农业技术,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发展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县建设应作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通过扩大试点示范,引导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2.加强理论研究,完善生态农业理论体系生态农业应建立一支“农科教”相结合的理论研究队伍,对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经济政策、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以及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提高生态农业的理论水平和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