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研究董友涛摘要:桂北经济区利用丰富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形成了九种较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初步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但目前桂北经济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从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健全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服务体系和在城市工矿和农村之间、农业经营实体之间开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大循环建设,才能促进桂北经济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关键词:广西,桂北经济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一桂北经济区是广西桂北、桂南、桂西、桂东、桂中五大经济区之一,位于广西东北部,“湘西走廊”南端。
以桂林市为中心,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5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12个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人口504.6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75.69万人,占总人口的15.0%。
桂北经济区农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区内农业发展较好,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广西主要粮食基地,森林覆盖率高达66.5%。
桂林是世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旅游业以占GDP12%的比重,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桂北经济区在广西五大经济区内以旅游和农林为发展定位,因此,对区域资源环境生态要求较高。
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业资原和废弃物,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永续利用,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生态农业类型。
近年来,桂北经济区利用丰富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取得一定成绩,初步建立了符合桂北经济区域特点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
目前,桂北经济区已形成九种较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一是恭城县的“养殖+沼气+种植(果、菜)+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结合、资源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二是全州县的将水稻、蘑菇无公害高产栽培、稻田养鱼技术集成起来,进行“稻+诱虫灯+鱼+菇”四位一体结合的农业生态循环高效种植模式;三是兴安县的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形成的“种植+养殖+加工”三位一体结合的“甜玉米种植+养牛+食用菌栽培+甜玉米、菇、牛肉深加工”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四是资源县的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结合起来形成的“猪(牛、鸡、鸭)+沼气+粮(果)”、“猪+沼气果+诱虫灯+鸡(鱼)”和“猪+沼气+菜+诱虫灯+鱼”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五是临桂县的将“养殖+沼气+种植+诱虫灯+养殖+粘虫黄板”六位一体结合起来形成的“猪+沼气+稻(果、菜)+诱虫灯+鱼(蛙、鸡、鸭)+粘虫黄板”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六是永福县的将“养殖+沼气+种植+诱虫灯+养殖+捕食螨(生物防治)+粘虫黄板+有机肥”八位一体结合起来形成的“猪+沼气+果+诱虫灯+鱼+捕食螨+粘虫黄板+有机肥”的循环生态高效农业模式;七是雁山区的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用于农业经营管理而形成的“猪+沼气+果(菜、瓜)+诱虫灯+粘虫黄板+生物农药+有机肥”的循环农业生态模式;八是平乐县的将“种植+诱虫灯+养殖+种植”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扩展为“稻+诱虫灯+鸭”、“茨菇+诱虫灯+鱼”、“猪(鸡)+沼气+稻+诱虫灯+鱼(鸭)+捕食螨+粘虫黄板”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九是荔浦县的在“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基础上,推广的“猪+沼气+果+诱虫灯+鱼+捕食螨+粘虫黄板”、“猪+沼气+菜+诱虫灯+鱼”、“稻+诱虫灯+鱼”、“蔗+诱虫灯+鱼”、“茶+诱虫灯+鱼”等近10种新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
桂北经济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的建设,使桂北经济区农业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桂北经济区初步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了桂北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桂北经济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在广西自治区处于领先位置,在全国亦有一定知名度,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生态兴农之路,把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作为破解“三农”难题和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的突破口。
例如桂林市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新理念,先后完成了《桂林市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桂林市漓江流域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桂林市资江流域葡萄产业发展规划》和《桂林市湘江流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籍以指导全市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
再如兴安县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工程的发展,2007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兴安县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中共兴安县委员会兴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精品农业、礼品农业、工业农业”的决定》、《兴安县畜牧水产业规模养殖示范基地扶持办法》、《兴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原料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使龙头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有了政策保障。
还有全州县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生态兴农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制订了《全州县生态农业建设实施方案》、《全州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和《全州县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对优秀示范区给予农资奖励,动员全县涉农部门以生态建设为目标,帮助农民走循环高效生态农业路子,使该县农业步入了生态、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是培养典型,树立榜样,做好宣传发动,把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带动和引导农民走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之路的抓手。
桂北经济区各县坚持把政府推动、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政策驱动、效益拉动等措施,作为促进本县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全面开展的抓手,通过建立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推动、带动和引导本县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建设,加快本县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步伐。
例如临桂县在自治区农业环境监测管理站的大力支持下,从2007年起就在该县夏橙生产示范基地所在地中庸乡江泉村启动实施大型循环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猪+沼气+果+诱虫灯+鱼(蛙)+捕食螨+粘虫黄板+水果套袋及乡村清洁工程,达到了既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目的。
该县在认真抓好新辟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巩固发展老基地建设。
到目前为止,该县已在五通、宛田、中庸、两江、会仙、六塘、南边山、临桂镇等8个乡镇的35个村先后建立了“猪+沼气+稻(果、菜)+诱虫灯+鱼(蛙、鸭)+粘虫黄板”循环生态农业模式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多个,示范面积达1万余亩,带动全县循环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总面积达28万亩。
再如全州县自被确定为自治区循环农业试点县后,就在该县粮食主产区绍水、龙水、凤凰等7个乡镇建设1万亩“稻+诱虫灯+鱼+菇”循环生态种养模式示范基地8个,并出台了“稻+诱虫灯+鱼+菇”高效循环农业示范样板建设奖励办法,在全县大力推广“稻+诱虫灯+鱼+菇”循环生态种养模式,辐射带动全县“稻+诱虫灯+鱼+菇”循环生态种养模式面积达15万亩。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拉动。
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离不开农业龙头企业的拉动。
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具有五方面的优势:一是市场优势,可避免农户单独或小规模生产的盲目性;二是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优势,生产、加工、销售的效率、效益更高;三是资金优势,融资渠道多、范围广;四是效益优势,可让每个环节的原料、下脚料或废弃物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五是有利于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在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培育、扶持创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和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对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桂林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实施方案》等文件,重点扶持100家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对全市88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考核认定,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
通过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均有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拉动的格局,使桂北经济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位居广西自治区前列。
三桂北经济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亮点较多、成功模式不少,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资金投入是保障。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或者没有完全配套,导致一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推进不很理想。
例如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因前期投入较大,由于缺乏资金,许多农民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如畜禽粪便的处理,资金缺乏也是制约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瓶颈”。
还有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推广、科技宣传、农民培训等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但由于县、乡(镇)财政收入有限,经费投入不足,因而导致许多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项目难以通过试验、示范等方式推广。
二是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服务手段还相对滞后,影响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的进一步推广。
由于经费不足,导致一些县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些县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推广缺设备、缺人员;一些县级农业部门没有基本设备条件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测,无法对农业干部和农民展开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的大规模培训,无法建立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体系。
循环生态农业建设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与政策支持不到位,服务功能脆弱,服务手段匮乏,已难以满足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由于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服务手段还相对滞后,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推广受到影响,造成农业资源浪费严重,农业污染有进一步加大和加重的趋势。
三是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的城市工矿和农村之间、农业经营实体之间的大循环做得不够,影响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从种养的角度可分为:在农田内层面上实现的小循环,如间套种、秸秆还田和农田养殖等;在种养间层面上实现的中循环,如饲料作物种植与养殖的结合,“稻+诱虫灯+鱼+菇”四位一体的结合、“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