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投资公开课资料一、第一节1、授课非常高兴有机会阐述我对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未来前景的一些看法,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管在国际经济还是国内经济方面都有一些突出问题,引起不少争议。
其中一个观点说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都是投资的比重比较高,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错误的,中国应该走上一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她唯一可持续的动力是投资(国家增长可持续的动力是投资)。
如果改为以投资拉动增长,开始的时候或许可以实现几年的增长,但不是可持续的,可能会带来危机。
国内对我这个看法有争议,我从世界银行回来以后一直在倡导发展经济学必须反思,应该将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但是现在反过来看,少数在转型过程当中,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像中国、柬埔寨、越南,推行的恰恰是当时被认为最糟的渐进的双轨制的经济。
而且实际上这种渐进的双轨制最早推行的不是中国,是70年代的小岛国毛里求斯。
原来被认为最糟的双轨制为什么取得的发展绩效又是最好的呢,因为双轨制一方面在继续给结构主义所形成的那些大产业,在结构转型过程中给他们必要的保护补贴,保持经济稳定,第二方面,又放开在原来的经济结构上受到抑制的这些劳动力密集型的符合比较优势产业的进入跟政府在企业进入上面的因势利导,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按照这种方式就能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
稳定跟快速发展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双轨制在中国的改革确实是中国在过去这三十多年平均每年都能够达到9.8%的增长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但是双轨制的改革也带来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收入分配越来越恶化,以及腐败、贪污的情形也越来越普及化,为什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产生这些问题呢,因为双轨制,前面谈到,为了给原来符合比较优势的这些大型的国企及后来民企一些必要的保护性补贴,我们就保留了很多扭曲跟干预,这里面包括比如说资源,按照宪法,资源都是国家的,但是资源开采权是企业的,能拿到资源开采权,资源税费是低到接近免费的地步,(过度补贴导致贫富分化),因此能拿到资源开采权的马上就拿到很多财富的转移,那当然是收入、分配不均很主要的来源。
为了能拿到资源开采权,就有很多贿赂、寻租的行为,如果我们真正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那就要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要解决腐败的现象,而它釜底抽薪的方式是什么,釜底抽薪的方式,我们这种双轨制改革所遗留下来的这些扭曲消除掉,2012年的时候我国国民收入已经达到中等以上国家,资本已经不是那么短缺了,原来很多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现在实际上已经符合我们比较优势,比如汽车产业,现在除了军工国防这些资本极端密集的产业确实还需要国家保护补贴以外,我想大部分产业已经是符合我们比较优势的,如果再继续给保护性补贴,那是锦上添花,但带来的结果就是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我觉得到了可以改的时候。
我们虽然是中等收入国家,但我们跟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还很大,那我们现在的发展水平基本上跟日本50年代初跟美国的差距是一样的。
跟亚洲四小龙里面的新加坡在60年代中期跟,台湾和韩国在70年代初期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一样的。
如果它们利用跟发达国家产业技术这个差距的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利用这个后发优势实现20年8%到9%的增长,这个后发优势代表我们应该有20年左右8%快速增长的潜力,它们实现了就代表有这个可能,那我想这个潜力应该有8%。
既然有8%的发展潜力,那么大家为什么会有点怀疑呢,主要原因是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到现在连续13各季度我们经济增长的速度节节下滑,国内不少学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体制机制的问题造成的,那么中国只有改体制改机制改增长方式才能扭转这个经济发展的趋势。
我个人认为从2010年开始的这13个季度的经济增长下滑主要是国际周期的外因造成的。
展望未来,我们有8%的增长潜力,要挖掘这个潜力一方面要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结构,发挥政府因势利导的作用,但是在体制机制的改革过程当中,既然有周期性的外因造成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那我们还是应该政府发挥发周期的措施来稳定经济增长必须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
它必须是一投资为载体的。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互动:问题一:请问您担任世行行长的时候年薪是多少?答:比我女儿低一点。
问题二:我现在手里有很多钱,但不知道要往哪里投,请指点。
答:这个决定于你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我的钱都存在银行里。
作为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我关心的是世界经济,怎么能够走出这场金融经济危机,我关心的是发展中国家这些低收入的群体怎么能够有就业机会,他们的收入水平能够不断提高。
作为首席经济学家,我建议他们把钱投到支持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那些建设上面去。
吉姆罗杰斯:我认为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农业非常值得投资,中国的旅游业也是,城市间的航线开发很值得投资,邻国俄罗斯也很值得投资,我对很多投资领域都很有兴趣,比如污染治理,中国的污染很严重,中国在污染治理上的花费很多,其实在中国很多领域投资都能赚钱。
答:那这个基本上市英雄所见略同,因为环保也是基础设施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经济增长的瓶颈,但是拉丁美洲、南亚、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也很差,那些投资,只要项目选择好它的投资回报和经济回报的效率都非常高。
问题四:如果中国经济一直都能保持在8%的增长速度,那国内的贫富分化会不会更加地严重。
答:首先,他没有完全听清楚,我讲的是增长的潜力是有8%,要把这个潜力挖掘出来的前提是要继续深化我们市场体制的改革,继续坚持我们的改革开放,而且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那么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如果这些条件都俱全的话,那么即使达不到8%,那也可能是7.5%或7%,即使是7%的增长,从世界的标准来看的话也是一个比较高速的增长。
问题五:这样一个理论,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学家会不会质疑你?答:我不是一个乐观的经济学家,我是一个客观的经济学家。
所谓客观的经济学家,他是机遇跟挑战同时看到,然后希望创造条件来克服挑战,来掌握这个机遇。
问题六:很多企业家觉得,如果我引进了外资,或者说是引进了外来的投资,常常会有一种被绑架的感觉,就是我不能自己做主了。
答:我想很多东西都是有成本跟收益的,这算是成本之一。
你自己越接近世界前沿科技,当然到那时候你自己积累的资本也比较多,自己的自主权也会比较多。
问题七:东亚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有利有弊,如何去兴利去弊。
答:首先我不主张用政府主导,我讲的是因势利导。
从二战到现在有13个经济共同体从中等收入变成高收入,这13个经济共同体当中有8个是欧洲周边的,跟原来发达经济体工业发达国家差距就不大的,有5是东亚的,日本跟亚洲四小龙一个我们中国的台湾。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8%的潜力挖掘出来的话,到2020年,我们很可能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经济体,那么这样讲起来的话,东亚经济体这种一方面靠市场,第二方面靠政府因势利导的发展模式从绩效来看是好的。
问题八:这其中投资扮演什么角色?答:你要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从中等收入变成高收入,其依赖的是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前提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都必须以投资为载体。
问题九:投资历来在我们建设中,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效益低,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虽然民企的情况会好一些。
刚才我不太同意说消费不可能起到投资的主导作用,因为到一定时候,投资没有什么东西可投的话完全靠创新。
创新本身并不是那么容易。
答:我觉得这个可以是有争议的,我前面讲消费并不是不重要,但是消费不能作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为即使是发达国家,除非其收入水平不希望继续提高,如果希望继续提高,其劳动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而消费是没有办法拉动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的。
所以发达国家如果放弃投资,改成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前几年是可行的,实际上它俩是辩证过程。
问题十:没有消费拉动就没有投资动力,反过来,没有投资就没有实现消费的途径,它俩是相辅相成的。
刚才说在发达国家,消费提出需求去刺激投资,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投资去刺激消费去满足消费。
答:消费是家庭自己的决策,如果收入水平提高则自然会消费多,如果收入水平低,消费只能借钱,因此,投资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增加收入,有了收入以后自然会有消费需求,但是有个过剩。
问题十一:假如生产一亿台彩电,只能消费5000万台,所以要创新,拿新产品来吸引大家消费。
现在很多人有钱,但是没地方消费,就想投资。
答:投资结构跟投资效率的问题而不是说投资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投资我说比重不会占的那么大。
问题十二:我预计到2018年,由于近期投资压力比较大,只有8%的的增长率,可能我认为只到2020年,七八年就够了,您说二十年,我们的意见不一样,因为我们基础设施满足后,真正需要投资的就是制造业。
但制造业又处于一个全球过剩的阶段。
主持人:关于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要持续地有增长的话,它的动力到底来自于哪里我们再来听一下林老师的这堂课。
授课:我在几个场合谈到,应该恢复到亚当斯密,但是当我说回归到亚当斯密的时候,我不是说回归到《国富论》,我是说要回归到亚当斯密在研究《国富论》所用的方法,我们是希望一个国家能够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那如果要了解发展经济学,那我们就应该先了解发展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发展当然是一个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又是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劳动生产力水平为什么能够不断提高,当然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这是经济发展的本质。
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有那么大的差异,不同的要素禀赋机构就决定不同的比较优势,如果一个经济它按照它的比较优势区发展的话,那会有最大的竞争力,有最大的竞争力就能够占领最大的市场,积累创造最大的利润以及剩余。
那你怎么样说按照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变成企业家在技术跟产业选择的自发的一个行为呢?那这里面必须有一个制度,即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因此我们讲起来的话,成功的国家,它必然是一市场经济为基础或是走向市场经济的,但是这个过程当中为什么除了市场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政府呢,因为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机构不断变迁的过程。
随着资本的积累,产业机构和技术结构就要从资源密集型变成资本相对密集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够帮助随着规模生产扩大以后市场范围扩大,它所需要的这种交通运输以减低交易成本,那么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金融也必须能够跟他相适应,能够动员越来越多的资金来投资来分散风险。
这些结构的变迁都不是单个企业家自己能做的,必须由政府来帮忙协调。
不同的企业家来进行这方面的改善或是由政府来直接提供这些法治、基础设施等等的完善,因此一个发展成功的国家它也必然是要一个有为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