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英语码转换的句法特点和结构限制

汉英语码转换的句法特点和结构限制

摘要:通过分析实际语料验证波普拉克的“自由语素限制和对等限制”以及斯科顿的“主体语言构造模式”理论,可探讨汉英语码转换的句法特点和结构限制。

研究得出“, 主体语言构造模式”理论提出了更为合适的分析框架,更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

关键词:汉英语码转换; 句法特点; 结构限制; 自由语素限制和对等限制;主体语言构造模式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aints of Chinese/ English Code switchingAbstract: This paper test s Poplack’s Free Morpheme Constraint and Equivalence Constraint and Myers - Scotton’s 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 It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syntactic categories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 s of Chinese/ English code switching. The result is that the latter provides a more adequate analytic structure, and is more universal and persuasive.Key words : Chinese/ English code switching ; syntactic categories; structural constraints; Free Morpheme Constraint; Equivalence Constraint ;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语码转换是指一次对话或书面文本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交替使用,它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普遍现象。

著名的语码学家迈尔斯·斯科顿把语码转换定义为:在同一次会话中,双语者或多语者在主体语言变体中嵌入另一种(或几种) 语言变体;转换不拘规模,不仅词组、从句或句子可以组成语码转换,单个的词也可以形成语码转换[1] [2]。

本文的“汉英语码转换”就是指在汉语中嵌入英语单个的词或词组的句内转换。

有的研究人员把这种嵌入现象称为“语码混合”[3][4] ,更多学者则趋向于用“语码转换”来涵盖句际转换和句内转换[5] 。

在我国,术语“语码转换”使用频率较高[6],而且“语码混合”带有贬意[7] ,故本文也采用“语码转换”这种用法。

20 世纪70 年代,语言学家们把研究视角转到句内语码转换的结构分析上来,试图找出具有普遍性的、能够适用于所有语言句内语码转换的限制规则。

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有波普拉克的“自由语素限制和对等限制”[8][9]和迈尔斯·斯科顿的“主体语言构造模式”理论[10]。

后来许多研究人员沿用她们的理论对自己所搜集到的语料进行解释。

但几乎所有的这些研究都集中在印欧语系语言的语码转换,如:英语- 法语、英语- 西班牙语的语码转换等等,对属于不同语系的汉英语码转换则很少有涉猎。

本文试图作一尝试, 过验证波普拉克和斯科顿的理论,从而对汉英语码转换的句法特点和结构限制作一分析和描述。

本文的语料主要是书面语料。

笔者通过摘录和录音等方式从报刊、杂志、网络中搜集了大量的书面语料和部分来自大学校园和电视的口语语料。

作者以国内最有影响的两份官方报纸《新华日报》《人民日报》, 两份娱乐报纸:《上海壹周》《上海申报》,时尚杂志:《健康与美容》《How 好》等,国内最有影响的三大网络:搜弧、新浪与网易为语料源,尽量覆盖全面以求有说服力。

目前,汉语中夹着英语的这种现象不仅是在娱乐性报刊、杂志上有,就是在官方的报刊中也频繁出现。

口语语料是作者读研期间从校园搜集到的。

目前在中国,汉英双语者相对于整个人口来说为数甚少。

在校园里,主要是英语老师和英语专业的学生喜欢在他们话语中夹着英语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

语料主要来自于作者和同学、学生之间的对话。

一汉英语码转换的句法特点经过观察,作者发现媒体中汉英语码转换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主题:计算机、商业、时尚、生活方式和娱乐。

从2004 年3 月到6 月,作者从上面四份报纸搜集这五个话题的语料。

来自三大网络的语料集中在以下网页新闻(不包括链接的文章) :搜弧网的“IT”“汽车”“娱乐”,新浪网的“娱乐”“科技”“生活”和网易的“科技”“娱乐”“商业”。

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统计和整理,作者发现汉英语码转换中既有句间转换也有句内转换,但句间转换只占2. 1 % , 句内转换占97. 7 %,和黄国文[11] 的研究结果相似。

这说明汉英语码转换以句内转换为主,其中以名词(词组) 转换频率最高。

英语形容词和动词主要以单个的词嵌入为主,词组很少。

英语介词主要是“vs”的广泛使用。

下表中列出了不同词类转换频率的比例,总共有2605 句句内转换,由于参与转换的名词词组比例较大,而形容词组和动词词组较少,故未单独列出。

表中数据显示出名词是汉英语码转换中转换最频繁的词类,这和其它的双语语境相似,如波普拉克对西班牙语和英语的语码转换分析也是同样的结果[12] 。

列普斯基[13] 解释了大量名词参与语码转换的原因:名词为双语者提供了现成的词,这种词在本国语中往往找不到,或者无论什么原因,用一种语言表达起来更合适。

葛劳斯金[14]259 - 275强调在汉英语码转换和其他的双语情形中,名词比动词更频繁地转换。

这个结论在本研究中得到验证。

但是表中也显示出与以前的研究不一致的地方。

例如,根据Chan[15]191 - 216 ,名词和动词代表了汉英语码转换中参与转换的最频繁的两种词类。

而表中列出的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形容词(组)的频率仅次于单个名词和名词词组,原因可能是因为语料中形容词(组)“high”“happy”“in”“out”“made of ⋯”频繁出现。

请看例句:(1) 最近有个朋友把MSN 的名字改了叫“搞个Party ,Happy 一下”。

(上海壹周6/23/ 2004 D6)(2) 我们因为钓到一条小鱼而一起happy 的情景,想想不也很beautiful 么?(3) 迪厅摇滚HIGH 曲让你旋。

(搜狐网页Sohu. com)如今“, high”“happy”频繁地出现在受过教育的人的口语和非正式文体中。

如:“今天真high !”“我们去happy happy 吧?”“你今天ha(ppy) 不happy ?”等等。

表中还表明介词比动词转换频率高,这是因为“vs”在媒体中被非常广泛地使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嵌入的单个的词大部分为开放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除了介词“vs”以外,封闭类如连词、限定词、情态动词等在语料中没有发现。

随着新思想新发明的出现,新的词项会不断加入,嵌入的开放类词通常是那些嵌入语语言社团或文化特有的术语和概念,或在主体语言汉语中缺乏表达某一概念的词,而在英语中表达完全等同的概念的词则可以信手拈来。

而封闭词类在每种语言里都有,在说话或书写过程中可随时从主体语言里获得。

二汉英语码转换的结构限制1. 自由语素限制和对等限制桑可夫和波普拉克首次尝试建立具有普遍性的句内语码转换的规则。

通过对纽约市波多黎各人西班牙语和英语语码转换的分析,他们提出了两种他们认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限制:自由语素限制和对等限制。

对等限制是语码转换研究史上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语码转换趋向发生在语篇中L1 和L2 交界的地方,且不违背参与转换的任一种语言的句法结构,也就是说语码转换发生在参与转换的两种语言表层结构相似的地方。

根据这个限制,在一种语言规则生成出来的成分的地方,而这种规则并非另一种语言所拥有时,禁止产生语码转换。

该理论进一步阐述道:语序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不会发生语码转换,根据这种说法,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因为两者都属于(S) VO 语言。

让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观察,来验证一下对等限制理论是否适合汉英语码转换。

(4) 现在大家都是partner ,关系就简单多了,工作很开心。

(上海壹周3/ 10/ 04 D4)(5) 大家都有同样的idea ,认为有些人能做special friend , 有些人只能是common friend。

(6) 而couple 们呢,仿佛像涂了强力胶一般,分也分不开。

(上海壹周2/ 11/ 04 f11)(7) Maggie Q 要sexy 更要strong ,不瓶”的前面修饰它, 而在英语中,名词被定语从句、过去分词短语修饰时总是前置,如果转换成:“她只是一个漂亮的花瓶Made in Hong Kong”这明显不符合汉语的习惯。

例(13) 同样展示了汉英不同的语序习惯, 语码转换同样遵循汉语的句法结构。

上面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通过对词形变化、词的语法作用、词序的分析,汉英语码转换中嵌入的英语词(组) 基本都遵循着汉语的语法结构,而违背了英语的语法结构,这说明“对等限制”理论不适用于汉英语码转换,虽然有的情况下转换部分有可能同时符合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

自由语素限制理论是说转换不可能发生在粘着词素和词根之间,除非后者已经在音系上完全融入粘着词素所属的语言。

这个限制不允许发生在来自于两种不同语言的词素形成的词中。

波普拉克认为,自由词素是指可以单独成词的语素或词,粘着词素是指不能单独成词的,主要用做词缀。

这个限制理论不能解释汉英语码转换模式,它适用于解释和英语一样同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之间的转换。

首先,根据语料,插入汉语的英语单词全部为词根词——自由词素,没有粘着词素,因而不需要和汉语组成什么新词。

再者,如前所述,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别很大,英语是有丰富词形变化的屈折语,而汉语则相反,缺乏词形变化,属于孤立语。

汉语中的“自由词素”和“粘着词素”具有不同的语义范畴,前者是指那些能独立成句的语素,如“好”“来”“看”等,后者则是指那些不能独立成句的,如“日”“民”“衣”等[17] 。

综上分析,波普拉克的两个限制理论不能解释跨语系的汉英语码转换,也许是因为它是建立在结构相似的西班牙语和英语的转换之上,因而不具有普遍性,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汉英语码转换中,转换主要出现在不违反主体语言——汉语的句法结构完整的地方,即嵌入的英语名词(组) 、动词、形容词等大都遵循汉语的句法结构,而并没有同时遵循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2. 主体语言构造模式主体语言构造模式理论是斯科顿在1993 年提出的。

根据双语相互作用过程中每种语言的功能,她预测了可接受的句内语码转换的框架。

这个理论分辨出句内转换中两种关键性的对立成分:主体语言与嵌入语言、实义语素与系统语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