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英语码转换的成因及语用功能分析_陈玉秀

汉英语码转换的成因及语用功能分析_陈玉秀

汉英语码转换的成因及语用功能分析陈玉秀(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语码转换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更有效、更令人信服地解释语码转换现象。

随着汉英语码转换或混合现象频繁出现,汉英语码转换能体现言语交际中的顺应原则、面子原则、语用修辞效果等语用功能。

关键词:汉英语码转换;语用功能;顺应原则;面子原则;喻意型语码转换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247(2007)022*******The A nalysis of the C auses and P ragm atic Fu nctions of Chinese /E nglish Codesw itchingCH EN Yu 2xiu(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Huaiyin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Huai ’an 223001,Jiangsu ,China ) Abstract :Codeswitching has long been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sociolinguistics and is becoming a hot topic.Pragmatic study of codeswitching gives a more reasonable and convincing explanation to it.With the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codes 2witching in Chinese /English ,they can convey the principles of adaptability ,face ,and rhetoric effects in pragmatic func 2tion. K ey w ords :Chinese /English codeswitching ;principle of adaptability ;face principle ;metaphorical code -switching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语码转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外的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法学、会话分析、语用学等方面对世界上许多的双语社区、多语社区的语码转换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国内的学者们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也对国内主要的双语社区(少数民族地区如白族、延边等)的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如金钟太(2000)、林亨栽(2002)、李楚成(2003)等,他们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我国(除香港外)没有汉英这样的双语社区,缺乏汉英语转换典型的、充足的语料,因而这方面的研究欠缺。

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汉英语码转换或混合现象却日益频繁,不断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广播、电台、报刊中,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作一初步探索。

一、语码转换的定义和类型 著名的语码学家Myers 2Scotton 将语码转换定义为“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

转换不拘数量,可以仅仅是一个词或几分钟的谈话;转换的语码,可以是没有谱系关系的另一种语言或同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

”本文的语码转换是指没有谱系的汉英语码转换。

研究者们对语码转换类型有不同的区分,笔者比较同意Poplack 的区分,因为它从语言结构的角度进行区分,让人一目了然。

Poplack (1980)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际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ial )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 )。

例如: 句内转换:我晕,做中国民乐的高手竟然Made inUSA.而且还有这么多的fans (上海壹周2004/1/01C2) 句际转换:一起搜寻童年的记忆,找回瓷娃娃的梦想!It is up to you !(上海壹周2003/12/10B5) 本文所涉及到的汉英语码转换既有句内转换也有句际转换。

二、语码转换研究概述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码转换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任务是从宏观上提示语码转换与社会诸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地域等)的内在关系,从而揭示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和意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代表性的有Blom &Gumperz (1972)、Myers 2Scotton 、Pfaff 、Poplack 、阳志清(1992)等。

Gumperz (1972)提出了情景型(situa 2tional codeswitching )和喻意型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Scotton (1983、1992)提出了语码转换的“标记模式理论”。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要理解双语者在明显的语码转换混用过程中的思维”(David Li 1996)。

由于涉及到人类大脑这个“黑匣子”(Black box )的研究,困难很大,因而这方面的成果较少。

尽管如此,一些心理学家还是做了一些尝试,如Clyne (1987,1991)的语码转换激发理论(T riggering ),G iles 等人提出语码转换过程中的适调理论(accommodation theory ),解释操双语者的语言趋向(convergence )和偏离(divergence )现象。

Belyayeva (1997)提出了“概念结构绘图模式”(the Model of conceptual structure Mapping )将语码转换视为一种表述策略问题(an access problem )。

语法学方面的研究从语言的本身去研究语码转换 收稿日期:2006205211 作者简介:陈玉秀(1967-),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411 第24卷第2期2007年3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S ocial Sciences ) Vol.24,No.2March ,2007现象,主要是研究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受到的语法限制尤其是句法限制。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Poplack(1980)、Myers2Scotton及黄国文(1999)等,他们的思路不一,成果颇丰。

会话分析方法研究了语码转换的动态过程,通过对会话序列的研究说明其具体演绎过程及功能。

比上述的方法更细致、更具体,更接近了语码转换的语用研究。

会话分析的积极提倡者有Peter Auer、LiWei,后者认为会话分析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相关性、过程推断、社会结构与会话的平衡。

以上各种方法各有千秋,也各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它们各自从单一的角度进行语码转换研究,而语用学的研究则可以弥补这些缺限。

语用学旨在发掘语言使用的复杂性(Verschueren,1999),其中包括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认知、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种种因素,揭示了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因而更现实、更具体,也更能充分地描述和解释语码转换。

三、汉英语转换出现的原因 “语码转换能反映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因为语言能反映并解释现实社会的结构和经历。

”。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和世界各国接触越来越频繁,经济、科技各方面得到飞速发展,汉英语混合正是这一讯号。

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中国人迫切地希望同西方国家友好交往,于是学好英语、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成了人们的愿望和要求。

国家对国民的英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

英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

无论是在日常言谈中还是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等大众传媒中,汉英语码转换随处可见,就连对英语一窍不通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会说“O K”“Hi”“Sorry”“Bye2Bye”等,能说几句英语或在讲话中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似乎是“时髦”、“洋味”的表现。

四、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分析 (一)语码转换中的顺应原则 顺应理论是Verschuren于1999年在他的《语用学的理解》中提出的语用学研究语码转换模式,和G iles 的适调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Verschuren提出语言运用基于“选择—顺应”的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或者外部的原因且在不同的意识下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他认为人类自然语言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些特征使人类能动态地使用语言。

变异性指人类语言是可选择的,人们在进行语码转换过程中,会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语言或其变体进行言语交际。

商讨性是指说话者不是机械地选择语言,也不遵守语码转换的限制规则。

语码转换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进行的。

语码转换的背后隐藏着语言使用者一定的动机和目的,是语言使用者的一种语言运用策略,而顺应性正说明了运用这种策略的目的。

顺应性是指人类用商讨的方法选择语言,从而使交际取得成功。

顺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顺应语言现实(linguistic reality)、社会规约(social conventions)和心理动机(Mental motiva2tion)。

下面从这三方面讨论语码转换中的顺应原则。

顺应语言现实是就语言本身而言,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动态地顺应着语言事实,选择何种语码和如何进行语码转换,使交际顺利成功。

如: T:Hi,Thank you for your concern with my re2 search.我请xxx同学晚上过来把材料拿给你。

S:It is my pleasure.如果你找他没别的事的话,我自己直接过去好了。

T:他找我有事,请他顺便吧。

S:O K. 这是我和一个学生互发短信的内容,语码转换表现了一种明显的语言顺应。

也许是出于职业的习惯,抑或是学习的效应,平时在和学生或朋友互发短信时,习惯以Hi.How are you?这样的英语日常用语开头,或中英混合,总是得到语言顺应的效果。

再看一例: S:陈老师,我下午没通知同学来上课,对不起,我没有把工作做好。

T:没关系。

谢谢你对我工作的支持,班级的事让你操心不少。

S:您别客气,说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T:Y ou are a nice young man and the best monitor I have ever seen. S:Thank you very much!Best wishes! 对话中这位班长的英语其实很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