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意义不仅在于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更在于诗歌精神的拓进:将中国诗歌精神推向了最本质的深度,即对人的生存、生活之关注与关怀,体现了中国文学对人及其命运的探索与追问、对大地苍生的悲悯情怀。

《古诗》对人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没有任何回避与粉饰。

在《古诗》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一般感伤哀怨诗所没有的诗歌精神。

诗歌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利的教化,或是成就经国之大业,而在于悲悯。

这对中外诗歌来说都是普适的,是共同的诗歌精神。

东汉直至魏晋,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古诗》以怨而不怒的态度揭示人们的栖居状态,正是要让人们勇于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离乱、孤独、悲观、绝望等人世之悲;而诗歌的写作者也对人世间的这些悲苦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自居。

这种悲悯情怀是凄凉人世间的一抹温柔,是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亮。

在混乱的时代,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死亡”成为《古诗》中悲苦的深源。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死亡是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困境,可是人又渴望永恒。

愿之不得而生忧,所以人在现实人世中常感到悲苦。

《古诗》的时代,因羁旅天涯、交通阻隔等客观因素,人世间的常态是离散,不是团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挥之不去的孤独与离愁,是诗歌要让人直面的又一个悲观现实。

孤独并不以空间为限,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处境,更是心灵的寂寞无人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其实,心灵悲苦,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生存困境。

即使交通、通信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心灵的孤独仍难解脱?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孤独的。

优秀的诗歌总是直面人类存在的悲苦本质,并以各自的方式关怀现实,表达悲悯。

既然谁都无法走出死亡与孤独这样的生存困境,那么何不转而赋予生活以意义呢!所以,《古诗》在揭示人世之悲的同时,也给予人们以现实关怀。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饮美酒、着华服这类行乐之举,是在看透了存在之悲境后,一种无奈的现实关怀,一种“及时行乐”的存在意识。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时间无法停留,也无法逆流,但是却可以珍惜。

与时间同行,便能在流驶中找到现实生活的意义。

另外,《古诗》佚名的作者们深味现实人世之悲苦,但总能在离乱悲苦之余,给人以期待和宽慰:“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同时含蓄地表达出人们最渴望并努力寻求的现实关怀——人之相知,找到知音,达成心灵的理解与共鸣:“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古诗》正是以其形象的语言、比兴的手法、含蓄的风格以及深含悲悯的诗歌精神,对后世抒情诗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虽有别于现代,语境或有别于西方,然而其中表现的悲悯情怀却是所有诗歌的共同精神,是现代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张炳文《悲悯:<古诗十九首>诗意的现代解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透露着浓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主要来自死亡、离乱以及无人理解。

B.《古诗十九首》并不回避现实的悲苦,但也没有为人们指明疏解这些悲苦问题的路径。

C.《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及时行乐”意识是在看透存在之悲后的一种无奈的现实关怀。

D.“悲悯”具有普适性,它既是中外诗歌的共同精神,也是古今诗歌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古诗十九首》的价值意义作为立论前提,并由此引出论证的中心。

B.文章本论部分从“死亡”与“孤独”两方面论证中心观点,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以现代视角来解读《古诗十九首》,通过大量引用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D.结尾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古诗》的影响及价值作了总结,使首尾一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诗人对人世悲苦视而不见,其作品也很难传达出中国诗歌精神中的悲悯情怀。

B.《观刈麦》中,结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尤其能够体现诗歌的悲悯情怀。

C.《古诗十九首》中的悲悯情怀对诗歌精神作了纵深开拓,因此它能超越一般哀怨诗。

D.在古代,因为离散是常态,所以,诗歌中必然会有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和离愁情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少,用于购买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或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

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材料二:历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材料三:然而,恩格尔系数的魅力在于简洁,弊病也在于简洁。

因为文化心理差异、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复杂影响因子,恩格尔系数在中国的适用性也一直有争议。

2012年的统计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最低的是内蒙古,广东、上海均处于排名的中下游。

而甘肃的恩格尔系数一直与全国金融中心上海相仿,略低于经济非常发达的广东。

这其实是和饮食消费习惯关系很大——广州人以讲究饮食著称,其社交性活动多数在餐厅、茶点店中举行,这部分消费也被计入饮食支出。

甘肃人均收入低,部分农村地区为了应付这些开销,可以省吃俭用,反而降低了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说的是食物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现阶段人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消费需求,舍得旅游的人多了,坐高铁、坐飞机变得平常;出了新款手机,很容易成为全社会的谈资;电影还没上映,往往引发全民期待,教育文娱消费大大增加,医疗保健也成刚需,消费的光谱越来越宽,恩格尔系数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形势。

因此,用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作为衡量当前居民消费升级与生活水平的判定标准的“新恩格尔系数”,显然要比恩格尔系数更加适合。

与恩格尔系数相反的是,“新恩格尔系数”越大,表明居民生活质量越高。

材料四:加快经济发展,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必然会提高生活消费水平。

城乡居民在保证食品需求的前提下,增加的消费支出必然投入到非食品消费上,可以提高穿着水平,可以改善居住条件,可以购买耐用消费品提高生活质量,可以用在教育学习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可以外出旅游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等。

总之非食品消费支出增加越多,恩格尔系数越低。

食品物价上涨,必然带来食品消费支出的增加,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必然压缩非食品消费支出,造成恩格尔系数反弹上升。

如果食品物价的增长迅猛,必然加重人民的生活负担,变相降低生活水平,引起人民情绪波动,严重时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恩格尔系数也会大幅上升。

有人有这样的生活理念,“吃是真功”,有此理念必然讲究吃,每天暴饮暴食,食品摄入量过高,增加食品消费支出,提高恩格尔系数;食品摄入量过高,如果又不注重身体锻炼,必然带来身体肥胖,有时带来疾病隐患,当前有些疾病被称为“富贵病”,就是暴饮暴食、营养过剩造成的,所以说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很有必要。

广大居民在保证正常食品需要的情况下,形成合理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既经济实惠,对身体也有益处。

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严格控制公款吃喝现象,一方面节省经费支出,树立廉政清明形象,另一方面也为人民群众做一个良好饮食习惯的表率。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约68010,城镇家庭约58%,平均计算超过60%,那时的中国是贫困国家,温饱还没有解决。

B.到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约46%,城镇居民家庭约37%,就是说我国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状态。

C.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家庭、城镇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都不断下降。

D.从1978年到2017年,四十年间,我们完成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过渡,整体而言农村家庭比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同比要高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恩格尔系数通过计算个人或家庭的食品方面的支出总额在消费支出总额中的比重,来评定一个个人、家庭或国家的收入状况。

B.按照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越高,个人或家庭就越贫困,反之就越富有,当然其实用性和准确性还受很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C.新恩格尔系数,是参照恩格尔定律,依据新的消费趋势,考查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其系数越大,生活质量越高。

D.暴饮暴食、营养过剩容易导致身体肥胖,甚至带来疾病隐患,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既对身体没有好处,也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恩格尔系数。

6.如何降低恩格尔系数?请结合材料四的信息,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认识汉斯吗刘怀远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上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领了去。

姑妈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

织工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一点瑕疵。

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的汁液来。

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郎中卖给几包草药。

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看不见东西了。

姑妈又慌忙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

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么漂亮的丫头,还是趁早做手术吧。

芝秀问,做手术能好?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说也是爱美。

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

芝秀说,反正是要瞎了的,还能再坏到哪里。

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

没有了眼睛,这一辈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