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一轮复习题
一、字音:
1、壬戌() 10、酾酒()
2、桂棹() 11、横槊()
3、余音袅袅() 12、渔樵()
4、幽壑() 13、扁舟()
5、嫠妇() 14、匏樽()
6、愀然() 15、蜉蝣()
7、山川相缪() 16、无尽藏()
8、舳舻千里() 17、狼籍()
9、旌旗() 18、枕藉()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繆
(3)举酒属客
(4)举匏尊以相属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b东望武昌
(2)望
a七月既望b望美人兮天一方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b如怨如慕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下江陵
(3)顺流而东也
(4)舞幽壑之潜蛟
(5)泣孤舟之嫠妇
(6)正襟危坐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9)侣鱼虾而友麋鹿
(10)渺沧海之一粟
(11)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虚词
1.而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 "假如"(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七)表示因果关系(八)表示目的关系(九)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十)【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倚歌而和之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2. 之
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它”(2)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
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2)结构助词,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相当于“得”。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5)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不及物动词或三字之间,凑足音节。
(1)月出于东山之上
(2)凌万顷之茫然
(3)哀吾生之须臾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5)苟非吾之所有
(6)耳得之而为声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8)吾与子之所共食
3. 乎
(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郁乎苍苍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而又何羡乎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三、翻译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 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 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 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
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文化、文言知识 1、既望:(农历)十六---朔,初一;望,十五;晦,末日。
2、斗牛:星宿名。
常见还有“牛女”“参商”“(扪)参(历)井”
3、赤壁之战:三国时曹操南下,刘琮降,刘备败退,操吞荆州,操练水军,欲灭孙刘。
操势盛,孙刘联盟,于赤壁火攻曹操,以少胜多。
战役指挥者为吴都督周瑜。
4、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注释。
《月出》一诗写一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情思婉转,节奏优美。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注释。
诗句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6、冯虚御风、羽化登仙:道家观念。
注释。
7、美人:注释。
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典出《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