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际法第11章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国际法第11章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制度后,使节享有的特权和豁免逐渐形成为一种惯 例。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历史
n 1708年,俄国驻英大使因债务问题而遭到逮捕。 英国女王安娜担心引起报复,下令释放俄国大 使,惩办有关人犯,并签署《关于保护大使和 公使特权》法案,史称安娜第七号法。该法案 更明确澄清与外交官人身不可侵犯原则有关的 一系列问题,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立法承认 外交豁免权的文件。从此以后,外交豁免权逐 渐为各国法律所承认。
A、乙国有关部门有权自行打开该邮袋检查 B、乙国有关部门若打开该邮袋检查,须在甲国授权 代表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C、若甲国拒绝打开该邮袋,则乙国可以对该邮袋采 取没收或扣押措施 D、若甲国拒绝打开该邮袋,则乙国应将该邮袋退回 原发送地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历史
n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间赋有与敌方谈判使命的 人是最早的外交代表,而接待的一方必须保证允许 该代表说话并活着回去。
n 我国古代早有“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的说法。 n 在欧洲,从十三世纪起,即开始出现常驻使节,他
们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受到特别的保护。 n 到十七世纪后半期,互派常驻使节成为一种普遍的
第二节 外交关系法
外交机关体系 使馆及外交代表 外交团 国家派驻国际组织的常驻使团 特别使团 外交特权与豁免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开始和终止 使馆人员及其家属在第三国的地位 使馆及其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
外交机关体系
外交机关是指一国借以与另一国或其 他国际法主体保持与发展外交关系的各种 机关。
国家外交机关可分为国内外交机关和 驻外外交机关。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概念和根据
关于外交特权与豁免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三种学说:
1.治外法权说; 2.代表性说; 3.职务需要说。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采取职务需要说 与代表性说相结合的立场,否定治外法权说。
使馆的特权与豁免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使馆的主要 特权与豁免包括:
1.使馆馆舍不得侵犯。 2.使馆档案及文件不得侵犯。 3.除禁止或限制进入区域外的行动和旅行自 由。 4.通讯自由。 5.免纳捐税、关税。 6.使用国旗和国徽。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概念和根据
外交特权与豁免是指按照国际法或有关协议,在国 家间互惠的基础上,外交代表机关及其人员在接受国所 享有的特别权利和优惠待遇。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规则,过去多属国际习惯法或由 各国国内法加以规定。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对有关国际习惯法规则进行了系统的编篡和发展,是目 前关于外交特权与豁免规则的主要法律依据。此外还有 1946年的《联合国特权及豁免公约》、1947年的《联合 国各专门机构特权及豁免公约》、1969年的《联合国特 别使团公约》及1975年的《维也纳关于国家在其对国际 组织关系上的代表权公约》等。
特别使团的派遣,需要征得接受国的同意。此种使团的 派遣与接受,无需以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的存在为条件。
特别使团的职能应由派遣国和接受国双方同意加以决定。 特别使团由派遣国的一名或一名以上代表组成,其中一 人为团长。特别使团中可包括外交人员、行政技术人员和服 务人员。
外交特权与豁免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概念和根据 使馆的特权与豁免 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其他人员的特权和豁免
成员国的常驻使团的职务主要有七项: (P376)
非成员国的常驻使团一般称为常驻观察员 代表团。
特别使团
特别使团是指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经另一国或另一个 其他国际法主体的邀请或同意,派往该国或该另一个国际法 主体执行特定任务的临时性使团。
1969年12月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特别使团公 约》,公约对特别使团的派遣、组成、特权与豁免作了规定。
国书是派遣国国家元首用以证明大使或公 使身份的正式文件。
委任书由派遣国外交部长签署,由代办向 接受国外交部递交。
使馆馆长通常在呈递国书或委任书后开始 执行职务。
使馆人员职务的终止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有关规定和 国际实践,使馆人员职务的终止有以下情形:
1.职务终了; 2.派遣国召回; 3.接受国要求召回; 4.派遣国与接受国外交关系断绝; 5.派遣国或接受国发生革命而成立新的政 府。
使馆人员的派遣与接受
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国家有权自主决定其 使馆人员,尤其是馆长的人选,但应是接受国 能够接受的。
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对使馆人 员的派遣和接受规定了一定程序:
1.派遣国对于拟派驻接受国之使馆馆长人 选必须查明其确已获得接受国之同意。
2.接受国无须向派遣国说明不予同意之理 由。
A、由于官邸处于城市居民区,乙国卫生防疫人员可以立即进 入官邸调查处理患者
B、只要患者不是大使本人或其家属,乙国卫生防疫人员就可 以进入官邸进行调查和处理工作
C、如果未得到甲国大使的明确同意,乙国卫生防疫人员不得 进入官邸进行调查和处理工作
D、只要甲国大使没有明确反对,乙国卫生防疫人员就可以进 入官邸进行调查和处理工作
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的联系
1.同意建立外交关系,就意味着同意建立领事 关系;在无外交关系的情况下,领事关系的建立常 构成外交关系的初步。但断绝外交关系并不当然断 绝领事关系。
2.在行政系统上,领事官与外交官同属外交人 员组织系统,由外交部门领导。
3.外交人员可以执行领事职务在两国无外交关 系的场合,领事可以兼办某些外交事务。
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导入案例:
1.人身不得侵犯。 2.寓所、文书、信件和财产不得侵犯。 3.管辖的豁免。 4.免纳捐税、关税和行李免受检查。 5.其他特权与豁免。
Hale Waihona Puke 管辖豁免的例外1.对于刑事管辖:派遣国明示放弃。 2.对于民事管辖:
(1)外交代表主动提起诉讼; (2)外交人员在接受国境内私有不动产之物权 诉讼; (3)外交人员以私人身份为遗嘱执行人、遗产 管理人、继承人或受遗赠人之继承事件的诉讼,以 及外交人员于接受国内在公务范围以外所从事之专 业或商务活动之诉讼
思考
思考:
外交使节在驻在国有无 出庭作证的义务?外交使节 如要出庭作证,应具备何条 件或程序的要求?
真题7
2008年试卷一第79题: 2007年底,甲国驻乙国总 领馆的一只邮袋在乙国入境时,被乙国有关部门怀疑内 有违禁品,并试图拆开检查。该邮袋上有领馆专用的明 显标志。甲、乙两国均为《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缔 约国,但相互间无其他相关协定。根据公约的规定,下 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外交关系是国家为实现其对外政策,由外 交机关通过访问、谈判、缔结条约、设立常驻 代表机构、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方式, 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关系。
外交关系的形式
1.正式的外交关系 2.半外交关系 3.非正式的外交关系
领事关系
领事关系是指一国根据与他 国达成的协议,相互在对方一定 地区设立领事馆和执行领事职务 所形成的国家间关系。
第11章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章内容
重点
难点
导入案例
轻松一刻
课后自测
参考文献
课后思考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较全面地了解 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的法律制度。 要求了解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外 交机关体系,掌握使馆的职务、使 馆及使馆各类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掌握领事职务、领馆与领事的特权 与豁免。
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的区别
1.代表及其交涉的对象有所不同
2.保护的利益及其活动范围有所 不同
3.所享有的特权与豁免的程度高 低有所不同
外交关系法
外交关系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外交 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领事关 系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领事关系的原则、 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它们的主要内容是: 关于外交和领事关系的建立;外交使节和 领事的派遣和接受程序;使馆和领事馆的 等级和职务;外交人员和领事的特权与豁 免等。
行政和技术人员包括译员、会计、 打字员、无线电技术人员等。
服务人员包括司机、传达员、厨师、 信使、维修工、清洁工等。
使馆馆长的等级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将使馆馆长 分为三级:大使(教廷大使)、公使 (教廷公使)和代办。其驻外代表机关, 相应称为大使馆、公使馆和代办处。我 国在加入《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时, 对有关教廷使节的规定作出了保留。
外交关系法的渊源
外交关系法的渊源,过去主要是国际习惯,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是近代外交法形成的标 志。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规定外交使节分大使、 公使、代办三个等级。二战后,国际上签订了一 系列关于外交关系的国际公约。主要有1961年的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969年的《维也纳领 事关系公约》、1969年的《特别使团公约》、 1973年的《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 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
国内外交机关包括:国家元首、政府、 外交部门
驻外外交机关包括:常设外交机关; 临时性的外交机关。
使馆及外交代表
外交关系及使馆的建立 使馆的职务 使馆人员的类别 使馆馆长的等级 使馆人员的派遣与接受 使馆人员职务的终止
外交关系及使馆的建立
根据国际法,国家之间建立外交关系和互 设使馆,必须经过双方的协议。至于同哪个国 家、按照什么条件、协议采取何种形式建立外 交关系和互设使馆,则由有关部门国家决定。
外交团
外交团是指驻在一国首都的所有使馆馆长 组成的团体。广义的外交团还包括这些使馆的 其他外交人员和他们的家属。
外交团团长由外交团中等级最高、递交国 书最早的使馆馆长担任。
外交团成员的位次,按等级、职衔和到任 日期排列。
外交团主要在礼仪方面发挥作用。
国家派驻国际组织的常驻使团
国家派驻国际组织的常驻使团,其法律地位 和特权与豁免,由国际组织的章程和一系列的公 约或协定规定。国家派驻国际组织的常驻使团可 大致分为成员国的常驻使团和非成员国的常驻使 团。
难点
理解使馆的职务和领馆的职务; 理解外交代表和领事的异同; 理解外交特权与豁免和领事特权与豁 免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