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刑法学》第四讲犯罪构成要件主讲人: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赵永红一、犯罪客体1、概念。
犯罪客体,一般认为,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以前教材解释为“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后改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2、犯罪客体是社会关系还是法益(1)法益:法律所保护的权利、利益揭示了犯罪的法律本质,便于认定犯罪(2)社会关系:统治关系,统治秩序,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权利与义务关系。
揭示了犯罪的政治本质、阶级本质3、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研究犯罪客体把犯罪客体研究没了,主张犯罪构成中不应当包括犯罪客体。
其实,犯罪客体在刑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政治、阶级本质。
甲杀了乙,甲盗窃了乙的财产,张某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等等,从现象上看,是甲与乙之间的事情,也不单纯是对法律的破坏。
透过现象,通过对犯罪客体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出上述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造成了危害。
各国都规定为公诉案件。
马克思关于犯罪概念的具体运用。
前苏联刑法理论引进的。
(2)分则体系的排列。
大陆法系把法益作为分则体系排列的标准。
意大利刑法典:国事罪、侵害公共管理罪、侵害司法管理罪、侵犯宗教情感和对死者怜悯罪、危害公共秩序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家庭罪、侵犯人身罪、侵犯财产罪等。
(3)有助于揭示相关犯罪的立法精神大陆法系国家不讲犯罪客体,讲法益,虽然理论没有把法益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但在研究具体犯罪时,首先说明规定该罪所要保护的法益。
贪污罪的体系变化(4)各罪的认定。
投毒的方式杀人,杀人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绑架罪、敲诈勒索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别(信用卡诈骗罪与诈骗罪,绑架罪与敲诈勒索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其他问题的分析(绑架罪未遂、既遂;贪污罪与盗窃罪的社会危害比较收缩了贪污罪的犯罪圈)二、犯罪客观方面(一)犯罪客观方面概念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其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和对象。
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成立都必须具备的条件,理论上称其为“必要要件”,危害结果是大多数犯罪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以及对象,则是某些犯罪成立所要求的条件。
因此,理论上将危害结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和对象称为“选择要件”。
(二)危害行为1、危害行为概念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危害行为是刑法学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犯罪概念犯罪表述为“……行为”,前面都是修饰,最后落脚点是行为。
马克思也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
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
”他又说:“凡不是以行为本身而以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作为主要标准的法律,无非是对非法行为的公开认可。
”这是“最可怕的恐怖主义”。
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将行为称为“犯罪概念的基石”。
任何危害行为,都必然有一定的身体动静,否则,就不可能构成危害行为。
因为只有身体的动静才可以改变客观世界从而危害社会。
行为不是思想,思想本身属于主观的东西,不可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
什么是思想?毛泽东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成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思想是人们头脑中的思维活动。
思想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高尚的,也有卑劣的。
但是,思想毕竟是存在于人们头脑当中的一种思维活动。
如果不通过人的行为,这种思维活动对客观世界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思想再坏,想杀人,但他什么也不去做,谁也不会因此而死亡。
这也是不能处罚思想犯的原因。
——腹诽罪。
十年动乱中出现了许多冤假错案,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典型的惩罚思想。
如有一个人在闲谈中讲到,他在过去曾想投敌叛变,但没敢跑。
“文化大革命”中被揭发出来,就定了个企图叛国罪。
还有一个人和一个女的通奸,组织发现了就让他检讨。
他在检讨里讲思想发展过程时说“我曾想到把我妻子杀死,然后和那个女的结婚”,“可我又想到我爱人过去对我不错,下不了手,也怕一旦被揭发后果不堪设想,没敢动手。
”承认自己有错误思想,向组织交心是好事。
但司法机关却根据检讨以“企图杀人罪”对他判了徒刑。
即使有过杀人的想法,但自己又打消了这个念头,没有实施任何行为,这怎么能惩罚呢?这是地地道道的惩罚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法制水火不相容的。
——迷信杀人——气功大师运用意识能够作用客观世界。
思想与言论不同。
发表言论能否影响外界并产生危害。
发表言论,如用口发表言论,用笔记录、书写言论,属于人的有意识、有意志的身体活动,如果其具有社会危害性,即符合危害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可能构成犯罪。
例如,用言语教唆他人犯罪,用语言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都可以构成犯罪。
(三)不作为1、不作为概念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动,如用刀杀人、暴力抢劫等方式改变客观世界,侵害社会,构成犯罪,容易理解。
“静”如何对客观世界发生影响,与思想是否相同?怎么能构成犯罪?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2、不作为成立犯罪的条件不作为除了应该具备危害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其成立在客观方面还应当具备如下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构成不作为的前提条件。
没有特定法律义务,也就没有不作为的行为形式。
(2)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重要条件。
如果行为人不具有履行特定法律义务的可能性,也不可能成立不作为。
(3)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关键条件。
3、不作为的义务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条例、规章等等。
是将刑法保障性的体现。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在我国,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相当广泛。
如值班医生有抢救危重病人的义务,值勤消防队员有消除火患的义务,扳道工有按时扳道岔的义务等等。
案例:幼儿园的老师有救助幼儿的义务。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上能够产生一定权利义务的行为。
若一定的法律行为产生某种特定的积极义务,行为人不履行该义务,以致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侵害或威胁,就可以成立不作为形式的危害行为。
最常见的案例是保姆不救助其看护的小孩,使小孩受到伤害、死亡。
(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这种义务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行为而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以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
若行为人不履行这种义务,就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的危害行为。
常见的案例有:成年人带小孩去游泳,负有保护小孩安全的义务。
上述四种义务的区别:同样是儿童落水,其父不救助、保姆不救助、医务人员不救助、其他带孩子去游泳的人不救助,其医务来源是不同的。
也可能构成不同的犯罪。
讨论问题: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如何立法解决?称其为特定的“法律义务”,在于强调不作为中的特定义务并不包括道德义务等一般社会意义上的义务。
但是,对于“重大道义上的义务”应否成为不作为义务的来源,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如德国刑法第330条C规定:“意外事故或公共危险或急难时,有救助之必要,依当时情况又有可能,尤其对自己并无重大显著危险而且不违反其他重要义务而不救助者,处一年以下自由刑或并科罚金。
”法国、意大利等国刑法也有类似规定。
但在一些欧美国家中只要有见危难不报告、不救助、不协助救难公务、坐视冤狱发生等行为即构成犯罪,而不以遭危难人、遭冤狱人最后真的受伤或死亡或受冤狱判决之执行为构成此罪的必要条件,同时这些罪是公诉罪而不是自诉罪。
如《法国刑法典》第223—6条规定:“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采取个人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科50 万法郎罚金。
该法第223—7条规定:任何人故意不采取或故意不唤起能够抗击危及人们安全之灾难的措施,且该措施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的,处2年监禁并科20万法郎罚金。
”[4]4、不作为与作为的本质区别作为只能是积极而为,不作为在一般表现为身体的静止、消极不为,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在某些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往往具有积极的身体活动。
例如偷税罪,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即行为人有依法纳税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但行为人却采用涂改账本、销毁账册的积极行为而不履行,行为人不是消极的身体静止。
因此,区别作为与不作为不是根据积极行为与消极不为、身体的动与静。
其本质区别:违反的法律规范的性质不同,前者违反的是禁止性规范,后者违反的是命令性规范;前者是“不当为而为”,后者是“当为而不为”。
危害结果、行为方式、时间、地点、对象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三、犯罪主体(一)自然人犯罪主体问题———刑事责任能力1、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辨认行为能力与控制行为能力的统一。
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
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控制、支配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2、刑事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的关系能力与责任同时存在行为人具有这种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即有刑事责任能力,才应当负刑事责任;行为人不具有这种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即没有刑事责任能力,则不应当负刑事责任;这种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减弱,即刑事责任能力减弱,则应负较轻的刑事责任。
3、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一般说来,当人达到一定的年龄之后,智力发育正常,就自然具备了这种能力。
当然,这种能力可能因年龄原因或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的原因而不具备、丧失或者减弱。
(1)年龄与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典第17条中对责任年龄作了较为集中的规定,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减轻负刑事责任年龄和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四个年龄阶段。
①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
应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也可视需要对接近14周岁,如12至13周岁的人由政府收容教养。
②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也称相对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③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的人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④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第一个问题:刑法第17条规定的年龄是指“周岁”。
根据2006-01-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周岁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从周岁生日的第二天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