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纳入县中心城区的镇 名称
个数
中
河东店镇、铺镇、武乡镇、宗营镇、汉
心 汉台区、 城 南郑区
29
15
王镇、老君镇、徐望镇、汉山镇、阳春 镇、协税镇、梁山镇、大河坎镇、胡家
3
区
营镇、柳林镇、崔家山镇
城固县
18
5
龙头镇、五郎庙镇、沙河营镇、董家营 镇、三合镇
2
洋县
20
1
磨子桥镇
5
西乡县
18
1
杨河镇
2
勉县
19
以休闲观光、度假为主 的风景旅游服务城镇群
勉县组团
石门组团
以休闲观光、度假为主 的风景旅游服务城镇群
天台山组团
洋县组团
汉江
中心组团
天汉水城组团 以休闲观光、度假为主 的风景旅游服务城镇群
城固组团
柳林组团
以都市休闲观光旅游 为主的都市旅游城镇 群
集政治、 经济、教 育及文化 为一体的 综合服务 型城镇群
简本目录:
一、技术框架 二、现状存在问题 三、发展策略 四、城乡体系规划 五、产业发展规划 六、文化发展规划 七、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八、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九、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十、生态建设 十一、规划总结
一、技术框架
印象 汉中
今日 汉中
生态 优良
交通 枢纽
文化 多彩
区域 中心
经济 中游
体系 雏形
新兴现代文化、文化节会、文化用品。
四、城乡体系规划
(一)体系构建
1、等级规模结构
构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一般镇-美丽新村”六级城乡聚落结构。
形成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5个小城市,若干小镇与美丽新村点缀的城乡格局。
城乡等级规模一览表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Ⅵ
等级 中心城市
副中心城市 县城
汉中市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四、城乡体系规划
(二)重点区域发展导引
1、中部盆地区
(1)发展思路——培育增长极核、打造城镇发展集群
在总体思路的指导下,中部盆地培育两种不同的增长集核——沿汉江以及依托风
景名胜区城镇群,打造八个大小不一的城镇发展集群,形成 “五福临江”,“三足鼎
立”的组团式空间格局。 (2)发展策略——成组成团、错位发展 a、成组成团 沿汉江城镇发展极核——五福临江、一脉相承
汉江、嘉陵江文化产业带文化城市建设示意图
汉中应发展以文化为导向的特色旅游,市域内可形成如下文化产业空间:
1个文化中心:汉中市中心城区;
2条文化产业带:汉江、嘉陵江文化产业带;
5个产业基地:羌文化、大秦岭生态文化、巴山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
8个文化产业门类:文化休闲娱乐、出版印刷、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现代艺术品与工艺美术品、
中心集群
两翼培育
圈层发展
枝脉生长
串珠式城镇带 优化提质,做大做强 适度发展,外疏内解 合理撤并,特色指引
农村社区建设,人居环境改善
(四)特色凸显
1、加强城市风貌建设
(1)提高规划和建设水平。
略 阳
羌
(2)发挥自然优势,承接山水格局。
文 化
摩
(3)推进城市绿色、生态、智慧发展。
崖 文
化
2、加强城市风貌建设
空间战略之中心集聚 空间战略之培育两翼
空间战略之圈层发展
优先突破发展 控制适度发展
生态优先之山水基底
留坝县
外疏内解 行政调整
集聚型—洋县
强化型—宁强、西乡 控制型—留坝、镇巴、略阳、
佛坪
南郑“撤县设区”升级为中 心城区的一个区
勉县、城固县升级为县级市
略阳县 宁强县
勉县(市)
城固县(市)
佛坪县
南郑(区)
引 言:
汉中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府之 国”,“鱼米之乡”,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迈入新 世纪以来,汉中亟待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高铁时代及知识经 济的大背景下,提升其在区域中的发展地位及核心竞争力。
汉中之美,不在人工,在于山水;汉中之美,不在时尚,在于文化; 汉中之美,不在局部,在于整体。因此,以城乡统筹的视角来解读汉中、 认识汉中、重塑汉中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双百城市”
石门组团 (褒城—汉王一线)
石门组团(石门风景名区)
东扩后的汉台区
柳林组团
南郑组团(天汉水城旅游区)
“一城四团” 两个城市功能组团+两个景区
“山水大汉中”
汉台区
柳林组团
南郑组团 (天汉水城景区)
“山水大汉中”结构示意图
3、县城 发展思路——外疏内解、多彩县城 发展策略——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园、优化城镇空间、服务设施均等化
汉台区
洋县 西乡县
镇巴县
中心城区(一城五组团)+勉县(撤县设市)+ 城固县(撤县设市) +七个县城
县城发展示意图
四、城乡体系规划
(二)重点区域发展导引
4、特色镇
发展思路——合理撤并、培育县域副中心、特色引导
撤并60个建制镇;培育8个县域副中心镇;建设15个特色(示范)镇。
镇撤并统计一览表
名称
现状建制 镇数量 个数
中心镇 一般镇
个数 1 2 7
24
90 美丽新村
人口规模 (万人)
120 25 2—20
2—5
<2
名称
汉台区、南郑区 城固县(25)、勉县(25) 洋县(20)、西乡县(15)、略阳县(8)、宁强县(8)、镇 巴县(10)、留坝县(4)、佛坪县(2)
新集镇、黄官镇、新街子镇、老道寺镇、兴隆镇、青树镇、桔园镇、上元观镇、华阳 镇、堰口镇、青木川镇、留侯镇、大河坝镇、黎坪镇、骆家坝镇、龙亭镇、老庄镇、 谢村镇、沙河镇、何家岩镇、阳平关镇、渔渡镇、江口镇
宁强 综合型
绿色生态小城市,区域生态产品生产基地及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留坝 综合型
集休闲、度假、商务为一体的区域生态旅游服务型城市
县城
特色镇 一般镇
西乡
洋县 镇巴 佛坪 —— ——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中国著名茶乡,汉中东南部区域中心小城市,以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为主,历史文化悠久的山水 园林城市
汉中城市以旅游服务中心功能为主的综合型城市新区
城固县 综合型
以航空产业研发生产及生产观光休闲旅游为主的特色历史文化名城(张骞故里)
副中心城市 勉县
综合型 汉中市副中心城市,中国秦巴地区特色鲜明休闲旅游基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基 地,陕西省重要的区域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略阳 综合型
陕陇交界处的区域商贸中心,山城特色浓郁的新型工业城市、县域经济升级版
中心城市全而不强 发展缓慢
县城发展快而不优 压力过大
Hale Waihona Puke 城镇发展多而不实 活力不足
(二)产业就业容量小 1、人口外流量越来越大。 2、工业化进程缓慢,吸纳就业能力较弱。 3、非农产业发展有待提升,就业贡献率不强。
(三)环境容量小 1、汉中与国家生态安全息息相关,生态敏感度高。 2、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有限,发展受土地资源限制。
以航空制造、研发 为主的航空研制城 镇群
以有机食品生产加工、 商贸流通为主的城镇群
盆地区“错位发展”示意图
四、城乡体系规划
(二)重点区域发展导引
2、汉中市中心城区 发展思路——实现由“双百城市”到“山水大汉中”的蜕变 发展策略——提升区域地位、扩大城市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塑造城市特色
汉台区东扩
柳林组团
子午镇并入白龙塘镇,私渡镇并入沙河镇 青羊驿镇并入新铺镇,漆树坝镇并入阜川镇,镇川镇
沿汉江一水之脉形成五大组团:中心组团、柳林组团、城固组团、勉县组团和洋
县组团。各组团在发展内涵上实现错位发展,减小竞争,加强联合,在空间上的形成
协调与衔接,由五大组团共同形成有机的、关联性强的沿江生态开敞空间及廊道,打
造沿汉江串珠式城镇群的重要极核带。 依托风景名胜区发展极核——三足鼎立、交错互融
依托石门名胜区、天台山-哑姑山风景区和天汉水城风景区形成三个以休闲观光、
重构城乡 体系
优化产业 布局
完善服务 设施
加强文化 建设
注重生态 发展
确立四 大策略
具体落 实建设 美丽汉
中
解决
问题
打造一条具有汉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总结
以两山两水为生态骨架,中央集群、两翼成核、百镇带动、千村点缀。
回顾
二、现状问题
“三大&三小”:
(一)城乡差距大
1、城乡人均收入、消费支出差距大。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3、城乡收入比呈缩小趋势,但绝对差 值逐步扩大。 (二)城镇化压力大
汉中市历年工业化率
三、发展策略
(一)生态优先
1、划定生态区为城乡发展保护好生态基底
依据汉中自然属性和主功能的自然地 带分异性,兼顾秦岭和巴山地区的差异, 将汉中土地划分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水土流失控制区、河谷平川生态 经济区、城镇生态经济区4种生态区类型。
2、预留生态廊道为市域城镇发展奠定山水格局
度假为主的旅游服务城镇群。区域空间上呈现一种三足鼎立之势,将三个城镇群串联
形成盆地区内部的景观外环,三者发展内涵具有一定独立性,与将沿汉江城镇发展极
核交错相嵌;三个城镇群内,风景区与城镇则形成多种类型空间形态。
b、错位发展—强调各个组团之间,以及组团内部城镇之间的错位发展
以农副产品加 工为主的农贸 集聚城镇群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正是从宏观的高度来把握汉中市的发展进程,从 大局观的角度确定合理的城乡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进而更为准确地为 汉中市的发展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