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古雷石化园区B-14号填海造地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福建省漳州市古雷石化园区B-14号填海造地工程(2)业主单位: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海域收购储备中心(3)地理位置:位于福建省漳浦古雷镇东山湾东岸已建明达建材码头北侧近岸滩地水域。
工程西南、东南、东北、西北角坐标分别为23°50′13.054″N、117°35′49.373″E,23°50′12.956″N、117°36′14.418″E,23°50′35.336″N、117°36′14.522″E,23°50′35.433″N、117°35′49.462″E。
(4)工程性质:项目属于填海造地工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填海造地工程为社会区域开发活动,属于生态型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
(5)用海面积:填海造地面积为48.8189 hm2,输砂管道建设临时用海面积约为4.1384 hm2。
图1 本项目宗海位置图(6)建设内容:本工程已形成封闭海域,可直接进行吹填,因此不涉及新建临时护岸,只包括填海造地。
(7)工程投资:工程总投资估算为41981万元(不含面层及以上的构筑物)。
(8)建设进度:本项目建设期约为9个月。
二、施工期主要环境问题施工期主要环境污染因素包括悬浮泥沙入海对工程附件水质、沉积物和生态环境等产生的影响;施工船舶废水、施工营地废水、施工机械尾气、施工扬尘、施工噪声、施工建筑垃圾、船舶垃圾和生活垃圾排放等。
施工期主要的非污染环境影响因素包括:项目填海对局部海域水动力及海底冲淤趋势的变化、施工过程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施工期溢油风险问题等。
三、区域环境质量现状(1)海洋水动力环境质量现状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观测资料,本调查区属于正规半日潮流区,各站涨、落潮流流向,因地而异,各地点的流向都以较小的幅度偏摆于该地点水道纵轴的方向,在垂直于水道纵轴的方向流速很小。
各站的潮流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往复流特征,驻波性质明显,在高、低平潮附近时刻,流速最小,在半潮面附近时刻,流速达到最大。
(2)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在天然状态下,东山湾水深、海岸比较稳定,没有大规模的泥沙流,泥沙来源不多,淤积物主要是悬移质,淤积速度相当缓慢,本项目用海区所处岸滩区域总体变化不大,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3)海水水质现状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于2014年11月10日和28日开展东山湾秋季水质监测,于2015年3月20日和3月27日开展东山湾春季水质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水温、盐度、悬浮物、pH、DO、COD、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硫化物、石油类、重金属(钴、铜、铅、锌、镉、汞、砷、铬、镍)。
春秋两季调查结果表明,项目所在海域海水中除部分站位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指标超标外,其余各项目均符合不同功能区划的海水水质标准。
结合东山湾历史监测数据,无机氮超标这是目前我国近岸海域普遍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海口与海湾地区;另外,东山湾内海水养殖用海面积较大,养殖品种也较多较杂,在高密度的养殖生物生长过程中排泄,也使得该海域无机氮浓度有可能增加。
(4)海洋沉积物质量现状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于2014年11月10日开展东山湾沉积物监测,监测项目包括石油类、有机碳、硫化物、重金属(铜、铅、锌、镉、汞、砷、铬),数据表明:2014年11月10日东山湾海域沉积物环境中除13号站(Pi值1.48)的硫化物出现超标外,其余监测项目有机碳、铜、铅、锌、镉、铬、汞、砷、石油类等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第一类标准。
评价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
(5)海洋生态质量现状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于2014年11月10日、2015年4月开展东山湾海洋生物调查,调查结果表明:①叶绿素a秋季海域表层叶绿素a的平均值为1.13mg/m3,范围介于0.84-1.73mg/m3;春季海域表层和底层叶绿素a的平均值均为0.99mg/m3,范围均介于0.67-2.29mg/m3。
②初级生产力秋季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7.53 mgC/(m2•h),变化范围在4.30-11.35mgC/(m2•h)之间;春季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6.74mgC/(m2•h),变化范围在3.60-15.18mgC/(m2•h)之间。
③浮游植物秋季调查共记录浮游植物3门28属59种(类)。
优势种主要有中肋骨条藻、具槽帕拉藻和小海链藻。
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12.63×103 cells/L,调查海区表层和底层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28和2.86。
春季,调查共记录浮游植物5门39属79种(类)。
优势种主要有中肋骨条藻和具槽帕拉藻。
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48.44×103 cells/L,调查海区表层和底层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8和2.26。
④浮游动物秋季(26种)和春季(32种)共已记录浮游动物47种。
在种数百分比中,秋、春季均以桡足类和水母类为主;但在密度百分比中,秋季以桡足类和阶段性浮游幼虫占优势。
秋季(5种)和春季(7种)优势度(Y)≥0.02的浮游动物共有9种(肥胖箭虫等)。
秋季平均生物量为81.0mg/m3,在平面分布上,秋季(37.0-198.8mg/m3)在测区西南、东南和东北局部水域的生物量较高(>100 mg/m3);总个体密度均值(8.0ind/m3);秋季(3号站因仅出现阶段性浮游幼虫除外)的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H’(1.96)。
平均均匀度J′0.94则相对较高。
春季则以毛颚类、阶段性浮游幼虫和桡足类数量居多。
平均生物量188.7 mg/m3,春季(98.2-318.0 mg/m3)的高生物量区(>200 mg/m3)主要位于测区中部以南部水域;总个体密度27.9 ind/m3;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H’(2.58);平均均匀度J′0.89。
⑤潮下带底栖生物秋季和春季两季调查所获样品经初步鉴定共有大型底栖生物10门96科181种。
其中最多类群为环节动物,为80种,占总种数的44.20%。
两个季度大型底栖生物的平均总密度为463 ind/m2,主要密度贡献类群为环节动物,其两季平均栖息密度为305 ind/m2;秋季的平均密度(508 ind/m2)与春季的平均密度(418 ind/m2)相差不大。
两季平均总生物量为66.76g/m2,主要生物量贡献类群为软体动物,其平均生物量为53.98 g/m2。
秋季的平均生物量(89.58 g/m2)高于春季平均生物量(43.94 g/m2)。
两个季度物种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为2.71,春季物种多样性(2.90)大于秋季物种多样性(2.53);物种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为0.84,均匀度指数也是春季(0.86)高于秋季(0.82);种类丰度指数d的平均值为4.59;优势度指数D的平均值为0.13,秋季优势度指数(0.15)高于春季优势度指数(0.10)。
⑥潮间带底栖生物秋季经鉴定共8门60科94种。
春季经鉴定共10门68科108种,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占总物种数的88.89%。
秋季4条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273个/m2,在平均密度组成中软体动物密度最大,为191个/m2,占总平均密度的69.96%;秋季4条断面平均生物量为96.70 g/m2,软体动物的平均生物量最大,为66.52 g/m2,占总平均生物量的68.79%;4条断面丰度指数d值8.261,均匀度指数J'值0.5827,多样性指数H′值3.190,优势度D值0.2902。
春季4条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600个/m2。
在平均密度组成中软体动物密度最大,为452个/m2,占总平均密度的75.33%;4条断面平均生物量为161.86 g/m2,软体动物的平均生物量最大,为153.44 g/m2,占总平均生物量的94.79%;4条断面丰度指数d值8.1162,均匀度指数J'值0.5718,多样性指数H′值3.263,优势度D 值0.3453。
综上,该海域秋季丰度较高,均匀度较大,春季的生物多样性高,优势度大。
⑦鱼卵仔鱼两次调查共出现浮性鱼卵和仔稚鱼13科12属15种(含末定种)。
其中秋季为8种,春季(4月)种类略多为10种(含未定种)。
两季鱼卵数量平均为80.3ind/100m3。
其中秋季(11月)数量低,仅为16.3ind/100m3。
春季(4月)数量则急剧上升达144.3ind/100m3。
两季仔稚鱼的均值为2.6ind/100m3,其中秋季平均为0.4ind/100m3;春季上升至4.7ind/100m3。
数量上,秋季(11月)以美肩鳃鳚占优势(46%)、黄鳍鲷和白氏银汉鱼居二(19%)。
秋季仅测区东北部(6号站)水域数量(<1ind/100m3)较为密集。
春季(4月)仔稚鱼仍以美肩鳃鳚占绝对优势,约占仔稚鱼总量的59%、其次为鰕虎鱼占35%、舌鳎为6%。
由此,调查区有一些鱼类在此栖居和繁殖,但数量和种类数均较低,尤其是秋季。
⑧游泳动物2014年11月5-9日(秋季)调查四个定置网点各20个网次的渔获物种类共出现游泳动物150种,其中,鱼类种类数最多(114种)。
调查海区所渔获游泳生物重量以鱼类的平均网产重量最高13.359kg/网,占总渔获量90.9%;定置网渔业资源调查中重量最多的是卵鳎,为2.21kg/网,占优势种总渔获重量比例达20.3%;定置网渔业资源调查中优势种渔获总尾数最多的是卵鳎,为559ind/网,占优势种总渔获尾数的37%。
重量相对资源密度以鱼类为最高(7342.127kg/km3);尾数相对资源密度也以鱼类为最高(920033ind•/km3)。
种类丰富度指数范围D为3.357-8.626,平均为5.8566。
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3413-0.8935,平均为0.7007。
种类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1.193-3386,平均为2.6196,调查水域的各站位的渔获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都在1-4之间,所占比例达100%。
2015年04-05月(春季)调查四个定置网点各20个网次的渔获物种类共出现游泳动物135种,其中,鱼类种类数最多(98种),占所有出现种类数的72.6%。
调查海区所渔获游泳生物重量以鱼类的平均网产重量最高27.105kg/网,占总渔获量84.8%;定置网渔业资源调查中重量最多的是叫姑鱼,为8.678kg/网,占优势种总渔获重量比例达35.1%;定置网渔业资源调查中优势种渔获总尾数最多的是叫姑鱼,为402ind/网,占优势种总渔获尾数的13.6%。
重量相对资源密度以鱼类为最高,为13741.648kg/km3;尾数相对资源密度也以鱼类为最高,为1534018ind •/k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