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上腺肿瘤影像学

肾上腺肿瘤影像学


正常
①肾上腺增生:肾上腺结构,形
态及密度正常
增生
②肾上腺炎症或肿瘤:TB、转移 性肿瘤、淋巴瘤。肾上腺增大, 结构破坏
2)局部增大 ①肾上腺增生结节:局 部增大,可有小的结节 外突,结构正常 ②肾上腺腺瘤:局部结 节病灶,正常肾上腺组 织压迫或破坏
2、肾上腺肿块 1)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
2)大小:侧支厚度<10mm; 侧支厚度 小于同侧膈肌脚。面积小于150mm
3)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无外凸结节 4)强化:均匀,边缘光滑
正常肾上腺三维形态呈三叶草形,边缘光滑, 密度均匀,强化一致
• 肾上腺上、中、下3支动脉 • 肾上腺上动脉-------膈下动脉 • 肾上腺中动脉-------腹主动脉(L1) • 肾上腺下动脉-------肾动脉
富含脂质腺瘤:平扫CT值小于10HU 乏脂腺瘤
(二)髓样脂肪瘤
髓样脂肪瘤是良性肿瘤,含骨髓成分,CT及MRI可 检出含脂肪的区域,20%可见钙化
髓样脂肪瘤
髓样脂肪瘤
(三)嗜铬细胞瘤
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节旁细胞瘤,90%为功能性的 CT及MRI:肿块较大,不均匀,明显强化,MRI呈长T1 长T2信号
• CT优势:
• 1.解剖关系明确,易于发现肾上腺肿块,肾 上腺增生及肾上腺萎缩;
• 2.密度分辨率高,能显示肾上腺病变的一些 组织特征,如脂肪、液体、钙化等成分;
• 3.肾上腺病变的类型虽然较多,但依据其对 肾上腺功能的影响与否,结合临床症状、 体征、实验室检查,多数病变能做出准确 诊断。
• CT限度:
• 1、对于肾上腺区较大肿块,特别右侧者, 有时难于判断肿块的来源。
• 2.对于肾上腺增生及萎缩的诊断,CT虽然优 于其它检查,当组织学有改变而形态学无 明显改变时不能做出诊断。
• 3.某些非功能性肾上腺肿瘤,CT定性诊断仍 有困难。
• 肾上腺:
• 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位于腹膜后,与肾脏共 同包在肾筋膜内,有完整的被•
(3)混杂密度,内有脂肪性低密度,为肾上腺髓质
瘤;

(4)混杂密度,中心有不规则坏死、囊变,不均匀
强化,见于多种肿瘤,包括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
胞瘤、转移瘤、皮质癌、结核等。

• 3、肾上腺萎缩(变小)
• 代表肾上腺萎缩;
• 常为垂体功能低下或特发性肾上腺萎缩所 致;也可见于cushing腺瘤同侧肾上腺残部 或对称肾上腺。
7
皮质癌
1
节神经瘤
2
0
1min
2min
3min
5min
7min
9min 11min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肾上腺肿块
US的价值在于肾上腺病变的筛查
七、常见肾上腺肿瘤的影像学特点
(一)肾上腺腺瘤 (二)髓样脂肪瘤 (三)嗜铬细胞瘤 (四)肾上腺皮质癌 (五)肾上腺转移性肿瘤 (六)其它肿瘤样病变
(一)肾上腺腺瘤
(二)正常MRI表现
11
12
副脾 胃底憩室 静脉曲张 肾囊肿,肝囊肿 胰腺假囊肿 部分容积效应
左膈下曲张静脉
误诊为肾上腺囊肿的胰腺假囊肿
MPR 对于显示肾上腺和肿物关系非常重要
1、肾上腺增大(增生)
萎缩
1)弥漫性增大:侧肢厚度大于
10mm或面积大于150mm^
140
Type I 延迟强化型 肿瘤
神经源性 120
100
SI
Type II 快速廓清 腺瘤
80
60
Type III 中等廓清 可疑
40
Type IV 缓慢廓清 恶性肿瘤
20
Time-intensity curve of adrenal masses by DCE-MRI
腺瘤
19
嗜铬细胞瘤 12
转移瘤
①原发性肿瘤:单发、边 缘清楚,邻近肾上腺正常 或受压 ②转移性肿瘤:双侧多发, 病变边缘不清,邻近肾上 组织破坏
• 肿块数目:双侧:常见于转移瘤、也可见于结核、皮质腺 瘤和嗜铬细胞瘤
• 肿块大小:小-----良性功能性腺瘤(2--3cm)

大------非功能性腺瘤或恶性肿瘤
• 密度(1)均匀水样低密度,均一强化,常为腺瘤;
15%
转移 其他良性病变
30%
50%
首先应区分腺瘤与非腺瘤 诊断腺瘤的特异性应尽量接近100%
其次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低血钾 –血钾 –ALD 和 PRA,或ALD/PRA比值
• 嗜铬细胞瘤 和 成神经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 –儿茶酚胺,多巴胺,肾上腺素水平
• 肾上腺性征异常 –性激素水平,染色体检查
Six months later
Six months later
肺癌患者发现左肾上腺小结节,与6个月前片比较可资诊断
双侧肾上腺转移瘤增大
左侧非功能性肾上腺腺瘤
左肾上腺巨大非功能性皮质腺瘤
良恶性鉴别:肾上腺表现 ①良性:肾上腺组织受压,无破坏;病变边缘 清楚 ②恶性:肾上腺组织破坏,病变边缘不清
• Cushing 综合征 :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 –血尿皮质醇水平 –ACTH 水平 功能性腺瘤需要影像来定位
• CT, MRI, US
– 主要根据肿块大小
• 大于4 cm 时,70% 恶性 • 大于6 cm 时,85% 恶性
– 轮廓与质地不能可靠鉴别肿块良恶性
• 与以往比较
– 6个月内体积增大提示恶性肿瘤 – 随诊6个月内体积无变化,当无恶性征象时可诊为良性 • 正常肾上腺是否可见,肿块与肾上腺的关系
肾上腺囊肿
小结
1、肾上腺影像检查技术:超声、CT、MRI 2、肾上腺解剖特征:叶形,密度均匀,强 化均
肾上腺肿瘤良恶性鉴别非常重要
肾上腺疾病的影像检查: 1)超声检查是基础 2)CT检查是最佳 3)MRI检查是重要补充
CT检查方法: 1)平扫: • 层厚:3-5mm • 扫描前口服清水500-800m1 • 价值:钙化、肿瘤 2)增强:双期扫描(1min、3-
5min) • 价值:病变定性
良恶性鉴别:肾上腺形态密度积分:10%的平 扫CT值+大小(cm)+分叶(2分)+不均匀(1 分)。>7分为恶性,敏感性和特异性高(98%)
• 探测肿块内脂质成分:腺 瘤70%细胞内富含脂质
–CT密度测量 –T2 WI信号强度 –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
对比剂清除率:腺瘤对 比剂快速廓清
• 鉴别诊断腺瘤的阈值多选择10HU – 敏感性 71% – 特异性 98%
• 30% 乏脂性腺瘤,CT值大于10 HU • 当测量标准差较大时,结果不准确
CT平均值 29.38 HU
0HU以下像素比例 27.0%
例1 左侧乏脂性腺瘤
CT平均值 29.28 HU
0HU以下像素比例 1.7%
例2 右侧肾上腺转移
恶性肿瘤 T2WI 信号强度较高 腺瘤信号强度与肝实质近似 腺瘤与非腺瘤之间有10%~30% 重叠
肾上腺转移
同相位
反相位
乏脂性腺瘤
同相位
反相位
测量动态强化 CT/MRI廓清率 CT灌注成像 PET-CT DW-MRI*
注: * 诊断价值存在争议
• 增强检查,腺瘤比非腺瘤对比剂廓清(清楚)速度快 • 清除率计算公式 – APW (绝对清除率 ) APW=(增强CT峰值-延迟期CT值)/(增强CT峰值-平扫CT值)×100% – RPW (相对清除率) RPW =(增强CT峰值-延迟期CT值)/增强CT峰值×100% • 最常用扫描方案/诊断标准 – 增强峰值时间在1分,延迟15分 – RPW 大于40% 或 APW 大于60% • 其他扫描方案 – 延迟10分,RPW > 50% – 延迟5分, RPW > 50% • 接近100%敏感性与特异性 !
一、概述 二、影像检查技术 三、肾上腺CT、MRI正常表现 四、肾上腺基本影像学概念 五、肾上腺肿瘤诊断原则 六、肾上腺肿块推荐诊断流程
肾上腺肿瘤是较常见的肿瘤,尸检肾上腺肿瘤发生率 为1.4%-8.7%。腹部CT检查中肾上腺偶发瘤约占1%
肾上腺肿瘤大多数为良性,甚至已知有恶性肿瘤的病 人,可偶发无功能腺瘤

若肾上腺区未发现
异常,则应检查其它部位,
有可能查出异位嗜铬细胞
瘤,后者常位于腹主动脉
旁,表现类似肾上腺嗜铬
细胞瘤。
(四)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
肾上腺皮质癌罕见 临床表现:腹痛、腹部肿块、cushing综合征(50%) CT表现:常大于5cm;不均匀密度及强化肿块,中心
坏死多见,20-30%可见钙化
• 其实质分为皮质(占肾上腺的90%)和髓质; (平扫、增强或MR检查不能分辨。)
• 皮质:产生和分泌醛固酮、皮质醇和雄激素
• 髓质:由交感神经节细胞和嗜铬细胞组成。产生 儿茶酚胺
(一)正常CT表现
1)形态:形态各异:右侧:斜线状、倒 “V”、倒“Y”形;左侧:倒“V”、倒“Y” 形或三角形;三维重建呈叶状
临床表现:以20~40岁多见,典型表现为阵 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发作数分 钟后症状缓解。
实验室检查:24小时尿香草基扁桃酸(VMA) 即儿茶酚胺代谢物显著高于正常值。
病理:肿瘤一般较大,易发生出血、坏死和 囊变。
• [影像学表现] • 超声、CT和MRI检查: • 1)肾上腺肿块:单侧、偶
典型肾上腺皮质癌呈巨大不均匀肿块,中心钙化
(五)肾上腺转移性肿瘤
恶性肿瘤病人尸检肾上腺转移发生率约为27%,以肺癌、 乳腺癌最为常见
癌症病人检出肾上腺转移很重要
转移性肿瘤致双侧肾上腺弥漫增大和不均匀强化,累及周围脂肪间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