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学-神经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学-神经运动功能障碍

脑干网状脊髓束 延髓网状核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直接随意运动通路
间接随意运动通路
协调随意运动 维持姿势
生理学基础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前索 躯干肌
皮质脊髓侧束
对侧脊髓侧束 四肢肌
皮质核束
脑干核团 双侧:
眼外肌肉、咀嚼肌、面上部表 情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同侧软瘫
脊髓外侧索损伤:
同侧硬瘫
延髓椎体交叉处损伤:
双侧上下肢硬瘫
椎体系损伤表现
椎体、桥脑基底、大 脑脚、内囊后肢损伤:
对侧上下肢硬瘫
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硬瘫
椎体外系
组成: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 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网状结构等
单侧:
面下部表情肌、舌肌
上、下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是指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 脑干运动神经元以上的锥体系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是指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 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的损伤
锥体系损伤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和下运动神 经元损伤
皮质脊髓束损伤损伤
上神经元损伤:硬瘫
即肌张力增高、肌肉不萎缩、深反射亢进、病理反 射出现等;
颞侧、前运动皮层、神经系统其它部位
识别空间目标、设计运动
前运动皮层→运动皮层→脑干和脊髓
皮质脊髓束 皮质延髓系统
生理学基础
中枢运动系统
包括:
运动皮层 小脑 基底节
运动皮层
位于前叶,包括:
初级运动皮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前运动皮层区
辅助运动区 外侧前运动区 背侧运动区 与顶叶感觉处理相关,关联基底节和小脑区,以确定运
神经运动功能障碍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by-吴茂东

脊髓 脑干:延髓、脑桥、中脑 间脑:丘脑、下丘脑 小脑 大脑半球
大脑皮层 基底节、扁桃体、海马
脊髓
最低级中枢 传入信号 输出信号
脊髓水平 脑水平
脑干:延髓、脑桥、中脑
神经核:前庭核、红核、网状核 上行通路:
动的方向,运动的计划和最终执行(Krakauer, 2000)
生理学基础
运动身体位置图
运动皮层
输入信号来源:
外周(过丘脑) 感觉区(非运动皮质区) 基底节 小脑
运动传导通路障碍
躯体运动传导路
椎体系 椎体外系
内脏运动传导路
运动通路
运动通路
椎体系 椎体外系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在皮质核束表现为核上瘫: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 瘫痪和舌肌瘫痪(舌尖偏向对侧)
皮质脊髓束损伤损伤
下神经元损伤:软瘫
即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深、浅反射消失、 无病理反射等;
在皮质核束表现为核下瘫:即同侧全部面肌瘫 痪和舌肌瘫痪(舌尖偏向同侧)。
椎体系损伤表现
脊髓前角、前根及脊神经损伤:
椎体外系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 路
皮质—脑桥—小脑—红核— 脊髓通路
完成共济运动
感觉传导通路障碍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
生理学基础
感觉传导通路障碍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薄、楔束核
肌、肌腱、 骨膜、关节
脊神经
后根 薄、楔束
感受器
皮肤
脊神经
后根中枢突
(周围突)
上升1-2个脊
髓节段
第1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白质前连合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触觉)
中央后回 丘脑上辐射 中、上部
经脊髓外侧索、延髓、脑桥、中脑
经内囊后肢 中央旁小
第3级神经元
叶后部
损伤表现
损伤表现
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
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丧 失
损伤表现
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
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丧失
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损伤:
对侧半身下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丧失
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丧失
感觉传导通路障碍
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
同侧分布区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后角损伤
同侧支配区下1~2节的节段性 痛温觉障碍
白质前连合损伤: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损伤表现
脊髓外侧索损伤:
对侧损伤平面以下(下1~2节段) 的痛温觉障碍
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脑束、腹后外 侧核损伤
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痛温觉障碍
内囊损伤:对侧半身痛温觉障碍 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的
皮肤的精细 触觉
(周围突)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
第1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上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经延髓、脑桥、中脑
经内囊后肢 第3级神经元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损伤表现
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
延髓后索损伤: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精 细触觉丧失
感觉障碍
生理学基础
中央前回
上内侧部损伤(大脑前动脉)出现对侧下肢瘫 下部损伤(大脑中动脉)出现对侧上肢瘫、对侧
间脑
包括:丘脑和下丘 作用:
信息加工:处理脊髓、小脑、脑干信息 信息传递:处理后信息投射到大脑皮层
这些传导通路(脊髓、小脑、脑干)在丘脑处 理中以及投射到大脑皮层不同部位过程中保持 独立状态(Kandel,2000)
大脑半球
信息→丘脑→运动皮层 基底节:
运动控制的高级认知,如运动策略(Kandel,1991)
头部皮肤肌肉感觉 前庭觉、视觉
下行通路:
除皮质脊髓束外所有下行运动传到通路
管理觉醒和意识的网状结构位于脑干(Amaral,2000)
小脑
位于脑干后,连接通路:“脚” 接收:
脊髓:提供的运动反馈 大脑皮层:动作的计划
输出:矫正后的信息至脑干 作用:
矫正运动 调节运动的幅度和强度 参与运动学习
特点:
结构复杂,较为古老 在功能上与锥体系是统一的整体,锥体外系功能的
实现必须依赖锥体系的发动,而锥体系功能的实现 又必须有锥体外系保证稳定的肌张力。
生理学基础
椎体外系
多巴胺能通路:
损伤致震颤麻痹
纹状体
GABA DA
黑质
椎体外系
皮质-纹状体-背丘脑—黑质环路 对皮质运动区有反馈调节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