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格尔顿资料

伊格尔顿资料

特里·伊格尔顿(Eagleton ,Terry)资料人物简介:特里·伊格尔顿,1943年生,英国学术院院士,现任美国国圣母大学客座教授,是当代西方文论界继威廉斯之后英国最杰出的马克思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大学任教。

20世纪80、90年代伊格尔顿曾两度来中国访问讲学。

目前,伊格尔顿的著作已有15种中译本,其中《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之后》等在我国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伊格尔顿著述情况:1966:《新左翼教会》;1967:《莎士比亚和社会》;1970:《流亡者和移民者》、《放逐与侨居》、《作为语言的身体》;1974:《权力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批评与意识形态》;1981:《沃尔特·本亚明;或导向革命的批评》;1982:《克拉莉莎被污:塞缪尔、理查森作品中的文体、性问题与阶级斗争》;1983:《文学理论——导论》(中译名《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世界销量超过75 万册)、《文学原理引论》;1984:《批评的作用》;1986:《与众不同》;1990:《美学的意识形态》;1991:《意识形态:导论》;1995:《希思克科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1996:《后现代主义幻象》;2000:《文化的观念》;2002:《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2004:《英国小说:一个导论》;2005:《神圣的恐怖》;2006:《怎样读诗》;2007:《生活的意义》;2008:《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版2009:《理性、信仰与革命:反思关于上帝的论争》(演讲集);以及一部小说《圣徒与学者》等。

(年份不详)伊格尔顿原著中译本及论文中译篇:[1]《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专著。

[2]《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98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版;后伍晓明又将此书加以仔细修订,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重新出版。

[3]《文学原理引论》[M].刘峰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4]《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又名《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5]《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01年再版改名为《审美意识形态》。

[6]《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C].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7]《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8]《马克思》[M],李志成译,台湾麦田出版社,2000年。

[9]《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M].郭国良、陆汉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11]《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M].方杰、方宸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理论之后》[M].商正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年。

[1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杨、任文科、郑义译,北京: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

[1]《马歇雷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戴侃摘译自英国《哲学杂志》1982年增刊第14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译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1983年版,P227-236。

[2]《文本·意识形态·现实主义》,张冲译,见: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3]《话语与意识形态》,马驰、王朝元、麦永雄译,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362-393。

[4]《纵论雷蒙德·威廉斯》,王尔勃译,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394-409。

[5]《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张丽芬译,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5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452-462页。

[6]《资本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弓惠英译,见:朱立元、李钧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王朝元译,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6辑》2003年版,P304-308。

[8]《理论的兴衰: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化理论的发展》,袁新译,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8辑》2005年版,P211-222。

[9]《后现代主义的矛盾性》[N].王宁译,国外文学,1996·(2)。

[10]《文化之战》[J].王宁译,南方文坛,2001·(3)。

沈阳师范大学馆藏伊格尔顿书目(12种)附注:目前沈师观馆藏的伊格尔顿著作有11种中译本,沈师仅缺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中译读本。

生活、学术历程:1943年墨索里尼倒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

同年2月22日,特里·伊格尔顿出生在英格兰中部著名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附近一座名叫萨尔福德的小城镇里的一个工人家庭。

伊格尔顿是爱尔兰人的后裔,在爱尔兰大迁移时,他的祖父母到了兰开夏郡的工厂,后来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又来到城市谋生,最后在萨尔福德定居下来。

伊格尔顿的父母是他们家族的第一代英国人,有着深厚的爱尔兰文化背景。

伊格尔顿的父亲是一名技术工人,在当时最大的一家机械厂工作,他是一位社会主义信仰者。

童年时伊格尔顿生活贫困,他的母亲曾在旧书店以每周付两先令六便士的方式给他买下了一套狄更斯全集,这套书现在仍保存在他的书橱里,并且还经常被使用。

在18岁之前,伊格尔顿没有离开过萨尔福德,他在当地的天主教会中学读书,并在那里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英国,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孩子只有获得奖学金才有可能去读大学,而且这种机会并不多。

但是战后的教育法使得大学对越来越多的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子敞开了大门,伊格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

1961年伊格尔顿考取英国著名学府剑桥大学,进入三一学院学习。

那个时期剑桥作为上等阶级文化堡垒的情形仍然十分明显。

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占很小的比例,他们非常孤立。

参加政治活动成为这些学生惟一的出路,伊格尔顿那时就卷入了核裁军运动,此外他还参加了一个由离开公立学校的马克思主义者经营的人称“伊顿(公学)”的马克思主义者劳工俱乐部。

在剑桥,伊格尔顿受业于英美新批评派代表人物,英国著名文学批评与理论家利维斯。

正是利维斯严格的“细读”训练,使得伊格尔顿无论在理论建树上还是批评实践上都获益匪浅,尽管伊格尔顿对利维斯一直持尖锐的批判态度。

然而在学习期间,对伊格尔顿学术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却是威廉斯。

基于类似的经历和共同的身份意识①,伊格尔顿从心理上更容易接近威廉斯。

同为工人阶级出身①主要指的是二者的工人阶级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产生了一个新的人文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出身于工人家庭,对工人阶级的生活细节有着亲身的体验。

其中,威廉斯作为一个来自于威尔士农村工人阶级社区的知识分子,其个人轨迹的变化是和社会历史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的。

他经历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威廉斯和伊格尔顿都有着强烈的身份意识,他们两人在剑桥都有着不愉快的经历。

在谈及曾在剑桥的遭遇时,伊格尔顿说道:“……(威廉斯)在为利维斯写的一篇出色讣告中,认为剑桥是‘世界上最粗鲁的地方之一……通过冷酷、肮脏和残忍的语言中伤人’。

而我则发现自己被放逐于一群学生之中,他们个个看上去人高马大、不可一世……我们要达到目标是一件难以定夺的事情。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威廉斯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并启发了伊格尔顿。

他曾这样写道:“对我来说,聆听威廉斯讲课是一种异乎寻常的人格解放。

……威廉斯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和内在天性其实比他想要达到的和已经达到的要精妙得多、完美得多它们可以转化为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深邃智慧而又丝毫不损伤自身的人格信仰。

威廉斯确是一位非常宽厚高尚的人,正是依靠这位威望的长者的引导、我才意识到应以某种有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②因此,在威廉斯的影响下,伊格尔顿大量阅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著作,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1964年年仅21岁即获得博士学位的伊格尔顿从剑桥毕业后接受了威廉斯的邀请,留在了威廉斯所在的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做助理研究员(是18 世纪以来进入该学院的最年轻的研究人员),边教书边从事学术研究,一做就是5年。

和威廉斯共事的这5年间,伊格尔顿的学术研究基本上是沿着威廉斯最初的思想道路进行的,他关心《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等著作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780至1950》是英国文化理论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

该书出版于1958年,后数次重印发行,影响广泛。

这部论著注重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尤其是从社会多重视角和社会的动态发展来诠释文化的新方向,形成了时至今日仍然非常活跃的一派学说,即“文化唯物主义”。

伊格尔顿对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大加赞扬,认为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而且弘扬了剑桥最富创造性的传统:“剑桥的文学研究有两个迥然不同的流派:一方是利维斯倡导的细致的文本分析,另一方是‘生活与思想’研究,在《文化与社会》中,威廉斯以全新的方式进行了整合。

……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是一部把训练有素的文本分析技巧尝试着运用于一般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整体上的一些变迁,如消费社会的形成等。

因此,威廉斯曾用“越界”来形容自己所进行的跨越个人出身、社会阶层和学科分类界限的学术研究。

②伊格尔顿:《纵论雷蒙德·威廉斯》,王尔勃译,中译文见《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刘纲纪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1998年版,第395页。

大胆而富有独创性的著作……它至今仍然是一部可以用来协调利维斯主义同社会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的论著。

”③事实上,在这本书的论述中威廉斯为文化研究奠定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基础,为将来文化研究采用新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方法论作好了准备。

也正是威廉斯在这本书中所显露出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论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对伊格尔顿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67年伊格尔顿出版了其第一部理论著作《莎士比亚与社会》。

他将这部专著题赠给威廉斯,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其理论上的探询是在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的框架之内进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