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讲 中世纪哲学(NEW)

第六讲 中世纪哲学(NEW)

第一阶段:教父哲学。以希腊哲学功底,确立基督 教教义、信条。
第二阶段: 经院哲学。理性精神,信仰首位
二、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和信仰的的态度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二、教父哲学
理性和信仰
1.希腊教父(理性精神, logs 中心主义)
(1)早期为基督教合理性辩护,《米兰赦令》后, 批判异端思想,确立正统教义。
“无中生有” “道成肉身”。 “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 你的 ‘道’—言语—创造万有。” ——奥古斯丁
(2)上帝造的物在本质上是善的,而不可能是恶的东西。 问题:创世之前,上帝在哪里?是为奥秘,不可诘致,只能信
仰。
(三)被造的世界
2.种质(The Seminal Principles)
在创世活动中,上帝已经把种质(rationes semi-nales)植 于物质之中,因而也就把所有会出现的物种的潜能安放 在了自然之中。这些种质是事物的胚芽,它们是看不见 的,但具有作为原因的力量。因而所有的物种都携有一 种看不见的和潜在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它们成为它 们现在尚不是的东西。
(二)上 帝
上帝就是永恒的真理本身。 上帝的本质即知识、智慧、善和力量的统一。 上帝是纯粹的、完满的、最高的存在, “并不存在 于空间的区间或范围之中”,同样也“不存在于时间 的区间或范围之中”,亦即上帝是“永恒的”。 对上帝知之最多的人可以最为深刻地理解世界的真实 本性,特别是人的本性和人的命运。
——德尔图良
二、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和信仰的的态度
3. (早期)基督教的基本教义的确立 (1)上帝论 德尔图良:“三位一体” (2)基督论——基督的神人两性 (3)人性的问题——“原罪”与 “救赎”
三、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早期问题:何处才能找到理智的确定性 核心问题:“罪(恶)的来源”
基本观点:所有关于一切问题的知 识,除了运用哲学的视角之外,必 须顾及到《圣经》的启示真理。
没有信仰和理性的结合,就无法设想真正的哲 学。神学和哲学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别。
(一)人类知识
2.克服怀疑论
揭示出人的理性确实拥有关于各种事物的确定 性,尤其是人的理性对矛盾律的认识是绝对确定 的。 “我在怀疑”。如果我怀疑,我必存在。
奥古斯丁主要是为了描述我们是如何获得有 关事物的知识的。
(一)人类知识
(三)被造的世界
上帝是思想和感情最合适的对象,而物质世界不可能 给我们真正的知识和精神上的宁静。 世.界是上帝的创造。在他的《忏悔录》中,奥古斯 丁说,无论我们朝哪儿看,万物都在说,“我们没有 创造自身,是永生的他(He)创造了我们。”
(三)被造的世界
1.从无中创世
(1)世界是上帝自由行为的产物。他从无中创造出构成 世界的万物。因而,万物的存在都归因于上帝。
第六章 中世纪哲学
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
希腊文明与希伯莱-基督教文明 “雅典”与“耶路撒冷”
第六章 中世纪哲学
一、概论 二、教父哲学 三、经院哲学 四、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
一、概论
哲学主题:信仰和理性的关系 基本前提:
信仰首位,哲学不独立,依附于神学,为神学服务 两个阶段:
(早期:使徒阶段<亲耳聆听过教诲,福音书,思想 潜藏,渗透 在故事中>如:保罗,约翰等人)
查斯丁首次提出“基督教哲学”,并将其作为希腊 哲学的目标,藉以调和希腊理性与基督教信仰。
(2)希腊哲学呼唤基督精神 logs就是耶稣
通过自由意志的活动,上帝发射出逻各斯。逻各斯 来自上帝,有如光发自太阳一样。光发自太阳而不离 开太阳,神圣的理性发出时,也不离开上帝。上帝自 身产生理性,而不失去理性。逻各斯同其创造者共在 ,同其所由产生的泉源共存。与此同时,逻各斯被设 想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和上帝在本质上同一而不是在 数目上同一,它和上帝永远在一起,是第二个上帝。 逻各斯借耶稣基督而变成人,基督是逻各斯的化身. ,是“有血肉的逻各斯”。圣灵也渊源于上帝,这发 源于上帝而作预言的神灵被设想为实体。
(一)人类知识
4.光照说——认识论(心灵如何获得 关于真理的知识)
“光照说”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 眼睛,把理性比作视觉。正如只有在光照之下, 眼睛才有所见,心灵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 能有所认识。所以,只有那些信仰上帝、热爱上 帝的人才能自觉地、充分地接受真理,把这些真 理集中起来,最后认识作为真理之源的上帝。 (对比柏拉图真理之光)
圣奥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
三、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对柏拉图主义者的学说烂熟于心, 一旦在他们的著作中找到任何和信仰相一致的 东西时,他就予以采纳,而凡是他发现与信仰 相反之处,就予以修正。” ——阿奎那
(一)人类知识
1.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理性
信仰先于理性。信仰照耀着理性,没有信仰就 没有理解。 “信仰寻求理解”
3.知识与感觉
知识不是回忆活动,而使灵魂自身的活动。 人类在感觉活动中遇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对象,身 体感觉的对象和心灵的对象。运用身体的眼睛人们 可以看见事物,而运用心灵我们可以把握永恒的真 理。感觉器官难以有可靠的知识。不依赖感官而沉 思永恒的真理时,知识会更加可靠。 知识的最高层次是关于上帝的知识。
虽然所有的物种都是一次创造的,但是它们并不以充 分成形的状态同时存在,它们依照时间点的顺序依次 实现它们的每一个潜能。
(四)道德哲学
奥古斯丁依托他关于人的知识的本性、上帝的本性,以 及创世的理论的主要观点,他集中探讨了人的道德结构 的问题。 奥古斯丁主张,真正的幸福要求我们越出自然之外, 达到超自然的东西。 人追求幸福,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的不完满性和有 限性的必然结果。人只有在上帝之中才能找到幸福, 这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上帝使得我们只能在上 帝中找到幸福。
——梯利《西方哲学史》155
二、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和信仰的的态度
2.拉丁教父:以信仰排除理性,强烈反logs、 反理性、超理性
“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我们的理性像器皿,上帝就像汪洋大海。理性器皿理性 太狭窄,无法容纳汪洋大海一般宽阔 的基督教真理。” 雅典和耶路撒冷究竟有什么关系?”—理性无法理解上帝 的无限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