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


02
04
意思表示的生效
04
意思表示的生效
《民法总则》第137条: 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 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 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 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 定的,按照其约定。 《民法总则》第138条: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法总则》第139条: 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c.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判断(欺诈行为与错误判断具有因果关系);
d.须被欺诈人因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错误判断与意思表示有因果关系)。 个人意见观点的虚假陈述、商品的抽象夸大宣传不成立欺诈。
05
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3)法律效力 《民法总则》第148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 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总则》第149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 以撤销。
02
意思表示的构造
3、效果意思(法效意思) 指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 效果意思与表示意思区别在于: 表示意思仅要求行为人意识到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意义; 效果意思则必须指向一项“特定具体”的法律效果。 例如,甲表示欲以5000元购买乙的电脑,其中,成立买卖契约的意思属于表示意 思,以5000元获得电脑所有权的意思则为效果意思。
05
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二)意思表示不自由
1、欺诈 (1)定义 《民通意见》第68条: 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 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05
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2)构成要件 a.有欺诈的故意,由双重意思构成:欲使被欺诈人限于错误判断之意思,及使 被欺诈人基于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之意思 b.须有欺诈行为,指为使被欺诈人限于错误判断,或加深其错误、保持其错误, 而虚构、变更、隐匿事实之行为;沉默,于法律、习惯或契约有告知义务的场合, 应构成欺诈行为;
06
意思表示的解释
(二)法律依据
《民法总则》第142条: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 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 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06
意思表示的解释
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 若拘泥于表意人所使用的词句,在出现笔误或口误时会无法查明表意人的真实 意思;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不涉及受益人的信赖利益及其保护问题,故应尽可能 地按照表意人的真意赋予其法律效果,在表意人所使用的词句未能准确地反映其真 意甚至根本扭曲的情况下,不宜拘泥于表意人所使用的词句,有必要探求表意人的 真意。
05
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2、胁迫 (1)定义 指以不法加害威胁他人,使其产生恐惧心理,并基于该恐惧心理而为意思表示 之行为。 (2)构成要件 a.须有胁迫之故意; b.须有胁迫行为,即以加害威胁被胁迫人; c.须其胁迫为非法,只须胁迫之目的或手段之一为非法即可; d.须被胁迫人因受胁迫而产生恐惧心理(有因果关系); e.须被胁迫人基于恐惧心理而为意思表示(有因果关系)。 (3)法律效力 《民法总则》第150条: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 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05
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4)虚伪表示与隐藏行为 a.定义 隐藏行为,指被虚伪表示所掩盖的依当事人真实意思订立的法律行为。例如 为规避房屋买卖的税负而订立赠与合同,赠与合同为虚伪表示而买卖合同为隐藏 行为。 b.二者关系 隐藏行为是与虚伪表示联系在一起的。 无虚伪表示就无隐藏行为,有隐藏行为必定有虚伪表示。 但存在虚伪表示,却不一定有隐藏行为。例如为逃避债务、规避执行而订立 虚假赠与、买卖或抵押合同,属于虚伪表示,但没有隐藏行为。 c.隐藏行为的法律效力 《民法总则》第146条第2款: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例如,伪装赠与而实为买卖: 赠与行为属于虚伪表示应当无效,所隐藏的买卖行为是否有效,应依有关买 卖合同的法律规定判断。如隐藏行为符合法律关于买卖合同生效要件的规定,则 应有效;否则即为无效。
05
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05
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一)故意的不一致
1、真意保留(单独虚伪表示)
定义
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真意,而表示与其真 意不同意思的意思表示。 是德国民法上的概念,为日本民法、我国 台湾地区“民法”以及韩国民法所继受。 我国《民法总则》、《合同法》无关于真 意保留的规定。
构成要件
a.须有意思表示; b.表示与内心真意不一致; c.表意人明知其表示与真意不符。
意思表示
于永宁
CONTENTS
02
意思表示的 03 构造
意思表示的 04 类型
意思表示的 05 生效
意思与表示 不一致
06 01
意思表示的 07 撤回 意思表示的 解释
01
意思表示的概念
01
意思表示的概念
《民法总则》第一百三十三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的行为。
02
意思表示的构造
(二)外部(客观)要素
意思表示的外部要素即是表示行为——将意志表示于外的行为。 表示行为依其表示方式之不同,有以下两种方式: 1、明示 以语言、文字、当事人了解意义的符号直接做出意思表示。 2、默示 以明示以外的其他方式间接的做出意思表示。 (1)推定 从行为人做出的特定积极行为推知其意思表示内容,例如设立自动售卖机,以推 定方式做出买卖的要约。 (2)沉默 从行为人的单纯沉默中推知其意思表示的内容。 《民法总则》第140条第2款: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 视为意思表示。
06
意思表示的解释
06
意思表示的解释
(一)概念
意思表示由内心意思和表示行为构成,当两者存在不一致时,是按照内心意思 还是表示行为发生法律效果,即为意思表示的解释问题。 学理上认为意思表示的解释规则有两种: 1、主观解释。从保护表意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意思表示进行解释,意思表示 的内容以表意人的内心真意为准。 2、客观解释,即表示主义,从保护意思表示受领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意思表示 的内容以表意人外在表示的规范性意思为准。
05
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3)重大误解 a.定义 《民通意见》第71条: 行为人因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 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 大误解。 b. 构成要件 (I)表意人对合同内容发生重大误解; (II)因为误解,致使表意人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内心真意不一致; (III)表意人因为误解遭受重大损失。 对法律行为形成的法律关系要素(主体、客体、内容)的认识错误,是狭义的 动机错误,不成立重大误解。 c.法律效力 《民法总则》第147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 以撤销。
02
03 04
法律效力
真意保留的意思表示原则上有效,但 表意人的不一致为相对人所明知时是例外。
01
真意保留与戏虐行为
戏谑行为是真意保留的变种,但二者法 律效力截然不同,二者区别在于戏谑行为的 意思表示者可以期待相对人不至于产生误认, 效力为无效。但若相对人信以为真,表意人 须依照诚实信用原则不延迟地向对方澄清误 会。
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不同,解释时所遵循的原则及采取的方法可能不尽一致。例 如,死因法律行为与生前法律行为具有根本性不同,解释时会有以主观意义为准还 是以客观意义为准的区别。
05
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2、虚伪表示
(1)定义 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与其真实意思不一致的的意思表示。 (2)构成要件 a.须有意思表示;
b.须表示与真意不符;
c.须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
05
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3)法律效力 《民法总则》第146条第1款: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据此,虚伪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无效,但相关法律未规定 在当事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效果,应按照民法原理,分为两种情形: 第三人知道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为虚伪表示,即属于恶意第三人,则虚伪 表示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可以虚伪表示无效对抗该恶意第三人; 第三人不知道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为虚伪表示的,即属于善意第三人,则 虚伪表示的双方当事人均不得以该虚伪表示无效对抗该善意第三人。
02
意思表示的构造
(三)内部(主观)要素
1、行为意思 指表意人有意实施行为之意识。该项意思用以表明,外在行动乃是行动人自 主意思支配的结果。 无意识状态之下的动作——如催眠状态的言语、神经反射、睡梦中的动作, 以及被物理强制时的动作——如被强按着在契约文本上签字,均缺乏行为意思, 原则上不成立意思 表示。 2、表示意思(表示意识) 指行为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某种法律意义。 不知其行为者,欠缺表示意思。如拍卖活动中,甲向友人举手致意,而不知 拍卖场内举手即竞拍。
03
意思表示的类型
03
意思表示的类型Βιβλιοθήκη 01(一)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即无需受领的意思表示,指无需向他人做出的意思表示。 例如捐赠行为、抛弃所有权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