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案例报告文章题目: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分析报告申请者姓名:赵建磊身份证号码: 342127************ 所在省市:安徽省芜湖市所在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分析报告安徽师范大学赵建磊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一例因未通过导游证面试引发的与焦虑有关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过程。

求助者为女性,一般单位工作人员,因为导游证考试时面试失败而自我评价低,因近期将迎来考研面试无法安心学习,出现焦虑、失眠、多梦等症状,持续近一个月。

求助者主动前来求助,迫切希望改变现状,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

咨询师在和求助者商议后根据其个性特征和问题的特点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干预,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好转,可以正确看待困难,取得了比较好的咨询效果。

通过回访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一、一般资料求助者赵某,女性,27岁,大学本科,未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身高1.67米,体重53公斤,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

父母均为一般工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无精神疾病家族史。

由于之前有过面试的失败经历,近期又因要参加考研面试而心情紧张,失眠,自己独自来诊室咨询。

目前精神状态:感知觉、记忆及思维未见异常,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紧张焦虑,人格相对稳定。

身体状态:失眠、多梦,躯体医学检查正常。

社会功能状况: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求助者性格较外向。

与家人相处很好,与朋友相处的也很好。

对事情爱抱挑剔态度,环境适应性稍有不足。

行动受一时冲动影响,易失控,情绪欠稳定,情绪激发后又很难平复下来,有时伴焦虑紧张,睡眠不好,容易胡思乱想,入睡后很容易被外界干扰吵醒。

对各种刺激反应较强,处理问题有时欠理智。

由于求助者拒绝做心理测验,所以不进行心理测验。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焦虑,失眠,多梦近一个月。

个人陈述:“我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好,因为上次的导游证面试失败让我郁闷了一段时间,后来也就无所谓了。

”“平时模拟面试的时候我表现的还是很好的,比我差的同学都通过了”“我有时想是什么原因是我没通过呢?后来我就干脆不想了”“近期因我想继续深造,眼看考研笔试已经通过,面试就要来临,想起了之前的面试的情景及结果我就害怕,经常睡不好,面试的情形常出现在脑海中,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求助者从小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是父母的骄傲,家庭教育比较严格,从小到大的学习和生活基本是一帆风顺的。

大学时曾参加导游证考试,笔试通过,面试没过。

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某单位。

她形象条件中等,工作亦很努力,大学时还评过奖学金和优秀班干部,工作的同时对她评价较高。

但她认为工作岗位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没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同学聚会中,发现很多同学发展的都不错,同学要么工作顺利,要么研究生毕业找到了可心的工作,有的甚至已经购豪宅、置名车,出入相当体面。

同学们认为如果她也去考研的话,应该比现在的岗位成就更大,前途更好。

因此,她想通过考研这条路尽快改变现状。

赵某第一次参加导游证考试时信心满满,笔试成绩优异,模拟面试也十分得心应手,却不料意外失利,郁闷了几天后就不在提及此事,然而即将到来的考研面试让她再次想起那段过去。

逐渐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没用,最近经常处在无精打采的状态,开始出现失眠、焦虑、疲乏等感觉,学习的专注程度都受到了影响。

三、咨询师观察与了解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衣着整齐,举止得体,愁容满面,有些烦躁不安。

说话思路清晰,谈及考试时显得很不安,精神紧张。

求助欲望较为强烈。

求助者说她对即将到来的面试毫无把握,对此深感烦恼,最近情况更加严重,经常失眠,易发脾气。

现在学习状态不如以前,经常在学习的时候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发呆。

四、评估与诊断(一)评估求助者提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等。

资料的可靠性:可靠。

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助欲强,态度恳切。

求助者问题的性质:按照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的问题不属于精神疾病。

理由是:求助者主客观统一,表现在问题的出现有一定的原因(以前考试的失利及现在考试的压力),自己对症状有良好的自知力,并因内心冲突感到痛苦,主动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其紧张焦虑的情绪表现和认知、意志三个方面的表现都是协调一致的。

其人格特征相对稳定。

另外,时间只有1个月,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但不严重。

其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

因此,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正常范畴。

原因分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1、生物学因素:无。

2、社会性因素:面试失利。

3、心理行为方面因素:(1)认知因素:“一次考试不能通过后认为自己没能力通过接下来的面试,否认自己”的错误观念。

(2)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自己因考试着急却不知怎么解决。

(3)个性因素:个性特征好胜,不够自信,比较挑剔。

(二)诊断及诊断依据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1.求助者出现焦虑、紧张等是由现实因素(面试失败)激发的。

2.焦虑、紧张情绪持续时间短,只有一个月。

3.其正常生活、学习受到一定影响但不严重。

4.焦虑、紧张情绪主要局限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反应尚未泛化。

鉴别诊断:求助者没有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完整,社会功能并未受到严重影响,故排除重性精神病。

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时间与表现形式与心理因素联系紧密,有具体明确的对象和固定内容,焦虑症状并没有泛化,社会功能尚保持较好,故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求助者问题的持续时间短,只有1个月,社会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不良情绪体验在控制范围内,故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评估、诊断和心理咨询目标的原则,同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轻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改善认知,消除不合理信念,代之以合理信念,重新树立信心,改变认知模式,从而使求助者能够正常学习与生活。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达到人格完善,增强其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整。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根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及强烈的求助动机,该案例宜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该疗法的原理是: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她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理论认为,让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理解和评价。

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

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

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依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正确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倾听等咨询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二)双方权利和义务咨询方案实施前告知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要求求助者积极思考,提出问题,配合咨询师的工作。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

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三)咨询时间与收费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咨询收费:每次100元七、咨询过程(一)咨询阶段分为: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2、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二)具体咨询过程:第1次咨询:时间:2011年3月1日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探寻改变的意愿。

4、找出赵某当前急需解决的目标。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其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2、与本人交谈,利用倾听、共情等技术给她一个宣泄心中焦虑情绪的机会,并收集临床资料。

3、双方共同确定咨询目标,矫正不合理的认知。

4、将测验结果反馈给赵某本人,结合问题行为作出初步分析,让她了解问题行为的成因,初步取得求助者的信任,5、布置家庭作业,采取放松训练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并让求助者做家庭作业。

请求助者回忆近一个月的情绪状况和想法。

第2次咨询:时间:2011年3月8日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

2、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3、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1、讨论家庭作业,张某对放松训练法的反馈,“睡眠状况有所改善,心情较前一段放松了一些”。

2、巩固咨询关系。

3、采取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认识症状产生和发展过程,使求助者识别自己的错误认知和观念。

以导游证面试失利为线索去探寻求助者的负性自动思维,通过回忆、想象的方式引导求助者去探寻,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求助者的歪曲认知和错误观念有:“导游证面试没有通过,现在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接下来的考研面试,没有能力去克服困难,我是个失败者,我再也不是个优秀的人了。

”改变功能失调的情绪和行为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修改不正确的及功能失调的思维。

咨询师引导求助者通过一种评价过程来确认这些歪曲和功能失调的认知。

通过与咨询师合作,共同努力,求助者学会把她的想法和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区分开来。

相关主题